王向明:抗震救灾中锻炼队伍 彰显新闻职业精神
 刊发时间:2010-05-21 09:48:49 来源:中国记协网 [字体: ]

青海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向明

    编者按:在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青海省新闻战线发扬不畏艰苦、连续作战的精神,全天候、大范围地宣传报道了玉树抗震救灾工作,

为夺取抗震救灾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青海新闻界也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媒体发稿量和发稿时段在青海新闻历史上绝无仅有;青海电视台历史上第一次实现跨地区联合直播。可以说,抗震救灾宣传报道是对青海新闻队伍的一次大检验,也是对青海省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成果的一次大检验。事实证明,青海省的新闻队伍是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队伍,是一支勇于创新、甘于奉献、能打硬仗、值得党和人民信赖的队伍。

4月21日,三项学习教育专网记者前往西宁采访了青海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广电局局长、省"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王向明,请他介绍青海新闻战线玉树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工作以及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有关情况。

  王向明简介:

1975年至1983年,在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红卫学校、果洛州大武中学任教员;1983年至1999年,在青海省委组织部先后任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主任、主任;1999年至2003年,在青海省海南州先后任州委常委、组织部长、州委副书记、纪委书记;2003年至2009年,在青海省委宣传部先后任副部长、省记协主席、常务副部长;2009年至今兼任省广电局局长。

专网记者: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强烈地震,青海玉树迅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请问青海新闻宣传战线为做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工作采取了哪些措施?发挥了哪些作用?

王向明:4月14日发生在青海玉树县7.1级地震是青海近年来破坏性最强、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给人民群众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同时要加强地震监测预报,落实防范余震措施,切实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省委宣传部按照省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部署,立即启动新闻宣传应急机制,成立了青海省抗震救灾应急新闻中心,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指挥体系。应急新闻中心下设两个指挥部,一个设在西宁市,一个设在玉树县,以便加强领导和协调。当天上午召开新闻协调会,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吉狄马加同志对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工作做出全面安排部署,对做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我省新闻战线迅速做出反应,主动出击,首批30名记者于当天中午15点20分到达灾区,并发回报道,第二天接续派出120名记者赶赴灾区开展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工作,及时充分地报道抗震救灾进展情况。各大媒体纷纷成立抗震救灾宣传报道领导小组,把做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工作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制定了详细周密的报道计划、工作措施。仅15日,《青海日报》就发特刊《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6个版,文字稿56条,图片7幅。青海人民广播电台全天现场直播,滚动播出消息,连线230多条次。青海电视台克服重重困难,在实现抗震救灾节目滚动播出的基础上,又成功实现了现场直播,采制播出新闻节目132条次,共840分钟。青海新闻网刊发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类专题报道1060条。《西海都市报》特刊《立即行动起来 全力抗震救灾》16个版,共发文字稿件90条,图片19幅。《西宁晚报》特刊《聚集玉树大地震》7个版,共发文字稿45条,图片18幅。西宁电视台共发新闻14条,从15日凌晨全天滚动播出。西宁人民广播电台共采制播出新闻节目160多条次,与现场连线4次,与西宁社会各界连线50多次。据统计,截止4月30日,省内媒体在玉树灾区参加宣传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就达到210人次。

我省新闻战线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发扬不畏艰苦、连续作战的精神,全天候、大范围地宣传报道了我国和全省抗震救灾工作,采写了大量感人的新闻稿件,为夺取抗震救灾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是发挥了及时传递消息的作用。第一时间报道了地震情况和抗震救灾情况,为党和政府制定抗震救灾工作措施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受灾地区群众提供了资讯。

二是发挥了增强信心和鼓舞斗志的作用。大力宣传了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抗震救灾工作的一系列决策,及时把党和政府关心指挥抗震救灾情况告知于众,为受灾群众和各族干部群众夺取抗震救灾胜利增强了信念和信心,营造了党和人民心连心的舆论氛围。

三是发挥了弘扬爱国主义和抗震救灾伟大精神的作用,及时宣传报道各地支援玉树灾区情况,使受灾群众和各族干部群众进一步感受大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及时宣传报道救灾人员营救、抢救、救治受灾群众的情况,使受灾群众和各族群众进一步感受人民军队爱人民的血肉之情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友爱;及时宣传报道全国各地群众爱心捐助情况,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和大爱无疆的人道主义精神。

四是发挥了牵线搭桥的作用。为抗震救灾搭建爱心捐助和资讯平台,满足受灾群众亲属和各地各界爱心人士的沟通需求。19日19点40分,由青海省委宣传部主办、由青海电视台联合外省多家媒体承办的《永不放弃·向生命致敬》青海玉树大型赈灾晚会,经青海卫视、湖南卫视、湖南经视向全国及海外直播,凤凰网、金鹰网、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土豆网、青海昆仑在线、百度贴吧、天涯社区等网站进行同步视频和图文直播。晚会现场募集善款9亿多元,其中青海省属主要新闻单位和记者捐款146.5万元。

王向明:地震发生后,当地广播电视发射台的房屋倒塌,基础设施基本上损毁,电台电视台无法正常使用。为了让灾区群众在第一时间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我们第一时间紧急修复未损坏的设备,及时恢复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信号,随后,又抢修和配备了广播电视设备,恢复了当地的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尤其是恢复了康巴藏语节目的播出。组织30000多台收音机、10000多台电视机等设备发放到灾区;同时请广电总局协调格尔木发射台调整发射方向,加强玉树方向的信号传输,使当地群众能够收听到包括中央台、青海台还有藏语广播等在内的5套广播节目。我们还在灾民集中的地方,安装了卫星接收电视,接收包括康巴语电视节目在内的40多套卫星电视节目,满足当地康巴语系群众对信息的需求,起到了沟通信息、稳定人心的作用。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青海电视台克服困难,打破常规,集中各部门力量,在湖南广播电视台的大力支持下,第一次实现跨地区联合直播,第一次四套节目并机联播突发事件,现场报道、电话连线、字幕信息、热线电话等多种方式集中报道,藏语中心译制并不断刷新直播连线节目,滚动播出玉树地震特别节目,引起全国各地观众的极大关注。青海人民广播电台于15日17点前播出玉树地震灾区的消息34条,赴地震灾区记者连线消息60条次,与北京、浙江等21个广播电台连线播出地震灾区消息40多篇,在《整点新闻》节目滚动播出地震灾区消息70多条次,转盘式播出的《情系玉树灾区》特别节目播出灾区救援情况、各方支援玉树灾区等最新消息230多条,制作公益广告9条滚动播出,藏语频率节目滚动播出救援一线消息80多条。

  专网记者:玉树97%的居民是藏族,是藏族聚居区,在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中是如何把握好民族宗教政策尺度的?

王向明:首要的是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是从讲大局、讲政治、讲团结的高度来开展抗震救灾宣传报道的。青海是达赖集团分裂渗透的重点地区,他们利用广播、互联网等各种渠道对藏区进行干扰和破坏,与我争夺群众、争夺意识形态阵地。这次抗震救灾从某种意义上说打的不仅是一场救援仗,而且也是一场政治仗,不仅是在抢救生命,而且也是在争取民心。在新闻宣传报道中,要充分体现民族大团结,体现藏族和各族人民是一家人,藏族是我们的亲兄弟、手足情,体现灾难面前全国人民不抛弃、不放弃,体现不同民族间的互帮、互救和互爱。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工作做好了,对于下一步藏区的稳定和发展非常重要。4月20日,我们已经开始研究灾后重建工作,如何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新玉树,使玉树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具有示范作用的藏族居住区。正如胡锦涛总书记说的,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

  专网记者:青海新闻界在唱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旋律方面是有优良传统的,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王向明: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全省稳定的一项重大工作。在宣传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方面,我省新闻界多年来形成了一些优良传统,也取得了一些经验。一是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打牢"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基础。二是准确把握和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使民族宗教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积极宣传民族团结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营造民族团结和谐舆论氛围。如《青海日报》2009年2月4日至3月3日连续报道藏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事实揭穿境外敌对势力对我污蔑造谣、企图分裂祖国统一的阴谋。四是慎重报道民族之间出现的问题,积极正面引导社会舆论。五是旗帜鲜明反对"藏独"言论,深刻揭批"藏独"分子的行径。《青海日报》从2008年4月22日起至5月5日,对我省藏学专家学者进行专访,刊发8篇专访稿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有力地批驳了达赖集团散步的种种谎言,使各族干部群众认清达赖集团的本质。

青海地域辽阔,地势高峻,特别是在玉树、果洛地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许多地方自然环境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生活艰苦,但作为"三江源"头、中华"水塔"的青海,矿产资源、水利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中藏药资源都很丰富,需要很好的保护和利用,构成了青海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地方都是少数民族地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共同进步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制定农牧业和农牧区工作宣传计划。根据每年的经济宣传重点,分批选派新闻记者深入到农牧区第一线,收集采写鲜活的新闻稿件,积极打造服务"三农"的品牌节目和栏目。如《青海日报》开办的"走向三江源"、"东部小康行"、"环湖千里行"、"放歌西部行"大型采访活动,紧紧把握"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以新的视角、新的手法把我省各地最具特色、最有活力的经济、生态、文化等方面的亮点突现出来。如青海电视台的固定栏目"民族团结模范礼赞"、"民族团结好六连"、"走进三江源"等主题新闻系列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省广播电台藏语广播向牧区开办的"带话节目",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空中彩虹"。

二是建立信息交流渠道,发挥驻州、驻地记者站的作用,发现新闻资讯及时深入采访报道。青海电视台从2004年到2009年有关民族团结内容的节目发稿量共计600多条次,面向少数民族干部群众所办的藏语节目"论坛"和播报与百姓密切相关的新闻每天占播报内容的一半以上。各主要媒体驻州、地记者站起着"第一眼"的作用。

三是提倡鼓励省级媒体的记者下基层特别是深入少数民族地区采访,培育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良好作风,同各民族群众打成一片,建立深厚的感情。《青海日报》2006年3月26日推出的"百名记者在一线"采访活动,受到了中宣部的充分肯定:"青海日报百名记者深入一线采访的实践说明,深入改革发展的实际,深入基层群众、深入火热的现实生活,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实现新闻工作'三个贴近'要求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强记者队伍自身建设的必由之路。该报为此做出的努力,指导思想正确,实践操作有效,值得新闻宣传单位借鉴。"2010年,青海省"百名记者下基层"活动,受到中宣部的高度评价,认为这一活动社会反响热烈,宣传效果显著。

王向明: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青海的媒体大版面、大时段地报道,如此大的发稿量和发稿时段在青海新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也得到提升。整体新闻宣传工作可以说领导满意,老百姓反映也比较好。事实证明,我省新闻队伍是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队伍,是一支体现"五个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团结)青藏高原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实干精神的队伍,是一支勇于创新、甘于奉献、能打硬仗、值得党和人民信赖的队伍。

4月19日,青海省委书记强卫来到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新闻媒体驻地,亲切看望各媒体记者。他说,在玉树地震发生后,各媒体迅速行动,第一时间赶往灾区,大家不顾疲劳,连续作战,对抗震救灾工作的进展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报道,有力地鼓舞了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不移、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的勇气,激励了灾区人民战胜灾难的信心,动员了全社会支援灾区的力量。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抗震救灾取得显著成效,与媒体记者的勤奋工作和舆论支持分不开。

广大新闻工作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坚持真实、客观的原则,深入报道党和政府对灾区群众的深切关怀,报道抗震救灾进展情况,报道在抗震救灾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新闻工作者队伍也得到了锻炼。我们一直要求记者要三贴近、三坚持、三深入,但是总感觉做得不够好,采制的新闻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缺乏一线的声音,新闻报道有行政化、机关化倾向,空话、官话比较多。这次记者是真正深入到灾区,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很艰苦。一是海拔高,玉树平均海拔3700多米,缺氧50%,来自低海拔地区的人反应很厉害。我带着湖南电视台的同志上去后,他们很多人气喘、头晕、流鼻血,很不适应。二是气温低,白天有太阳温度还可以,晚上的温度都在零下十几度,记者们住帐篷、睡地铺,盖多厚都感觉非常冷,早上起来看到帐篷顶上都是哈气凝结的冰花,纸杯里的水也都结了冰,猛然还以为睡在露天呢。灾区的食物更是单调得很,每天顿顿都是方便面、火腿肠,连打嗝儿都是方便面和火腿肠的味道。但是记者们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他们天天与救援队员们在一起,不断地被一个个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抢夺生命的事迹所感动和教育,真切体会到人间有至爱,体会到全国各族人民对灾区的关心,感受到当地干部群众奋力拼搏的抗震救灾精神,思想境界得到极大提升,采写的新闻越来越感动人,越来越有感染力。

  专网记者:应该说这次抗震救灾报道工作是对青海新闻队伍的一次大检验,也是对青海省"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成果的一次检验。请您谈谈这些年青海省开展学教活动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王向明:"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需要以实践为载体和抓手,从某种意义上说,抗震救灾的一线是锻炼新闻队伍的最好"课堂"。我们准备分期分批组织记者到灾区,通过"现场教学"体验和感受什么是"三贴近",还要总结和表彰在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

这些年我省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主要有以下做法:

一是坚持不懈地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省和州(市、地)各主要媒体采取坚持正常学习日和集中办班等形式,以抓好中心组学习为龙头,带动各部门、各支部和全员的政治理论学习,保证内容、时间、人员、经费四落实。

二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培训班。青海日报社、青海电视台、青海人民广播电台等主要媒体在分别举办中层领导干部、业务骨干和新参加工作及聘用人员培训班的同时,每年都选派人员参加中宣部、中国记协和省上举办的培训班,还与中央新闻单位、有关院校建立互相学习培训机制。青海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长年坚持互派记者挂职交流轮岗培训,中央电视台每年派30个年轻的采编和技术人员到青海实践锻炼半年;青海电视台也根据工作情况每年选送一二十人到中央电视台实践,学习新的理念和先进的工作方式方法,效果非常好,连续搞了四五年,先后有100多人到中央电视台学习锻炼,他们的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青海日报社每年在南京大学新闻学院办班培训从业人员。青海人民广播电台与国家行政学院开通干部在线学习网,全台副处(副高)以上70多人参加网上学习培训,实现了网上教育、学习交流、考试和管理,形成学习培训新的模式。

三是组织开展各项学习教育活动。在青海新闻网设立了"三项学习教育"园地;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类征文和演讲活动;组织参观革命老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和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报告会等。

四是整改存在的突出问题。各州(市、地)和各主要新闻媒体通过行风评议、作风建设年等活动,解决本部门、本单位在思想政治、业务素质、精神状态、作风状况和规章制度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五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已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形势任务和工作运行中的薄弱环节,普遍加强了制度建设。青海日报社结合新闻宣传、经营管理、队伍建设等工作的新情况,制定和修订了包括《稿件评分制》、《月度好稿(图片)、好版面奖励制度》、《业务部门效能考核制度》、《业务培训制度》、《重要新闻迟、漏报追究制度》和《财务公开制度》在内的一大批规章制度。

我们的经验主要体现在"六个结合"上。

一是与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把"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纳入新闻媒体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部署之中,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

二是与服务全党全省工作大局相结合。要求媒体大力宣传中央《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发展的意见》等重大政策措施,大力宣传省委关于"三大任务"、"四个发展"的战略,帮助人民群众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了解我省发展规划,进一步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积极引导社会舆论,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是与提高业务技能相结合。每年都开展"青海新闻奖"评选活动,特别是近年来每年都举办一次主题鲜明的现场短新闻大赛活动,现场短新闻越来越受到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重视和欢迎,参与人数和申报作品逐年增多,已经成为我省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一个品牌。各媒体也在开展全年不间断的岗位大练兵活动。如青海日报社2008年开展百日岗位练兵活动,以现场撰写短新闻稿件、现场点评、现场考核的方法,培养新闻从业人员的政治敏锐性和新闻敏感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是与作风建设相结合。通过落实"三贴近"、"三深入"促进作风转变;建立举报电话向社会公示、发放征求意见表和建立反馈制度;制定严禁"有偿新闻"、"虚假新闻"、"吃拿索要"的制度和措施,把学习教育同日常管理工作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五是与改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生活条件相结合。各媒体多方联系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和有关部门的帮助,改善工作条件,增强了新闻宣传工作的实力。在丰富新闻工作者的文化生活方面,从全省到各媒体每年在国庆日、记者节等重大节庆期间,都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文艺活动和歌咏大赛等活动,起到了凝聚人心、培育团队精神的作用。

六是与建立完善长效机制相结合。各新闻单位分别把"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列入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将活动总体目标细化为一项一项的具体工作或活动,认真落实,对照检查,使学教活动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有方法、有检查、有考核,保证了学习教育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字体: ]  [打印]  [关闭]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Cnpresspho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