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照片档案工作史略
蔡毅 刊发时间:2010-05-10 13:17:57 来源: [字体: ]

一百七十年前,摄影术在西方发明。很快,这项新技术传入古老的华夏,使中国有了能够将现实中的一

切活灵活现地留存下来的照片,而其中能够形象地记录社会状况、反映社会发展进程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照片成为照片档案。本文试图循着照片传入中国一百多年的轨迹,梗概地介绍中国照片档案工作的历史。

 

  一、中国照片档案工作的萌芽时期

    中国照片档案工作在摄影术日益普及、照片的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的过程中悄然开始。

㈠早期的照片征集

1912年《民声日报》出版预告,其第3条即为“募集写真”。征集范围颇为广泛,规定:国内外景片及近时名人肖像。凡投赠本馆,经报纸揭载者有相当之报酬。①

19244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接收青岛纪念写真》摄影集中刊用的巴黎和会和华府会议以及青岛历史等照片均为征集所得。

1925年“五卅”惨案后,上海十家报纸同时登载征求“五卅”惨案中死伤者之照片及略历的启事。随后,各报纸先后刊登了征集来的照片。

由此可见,中国早期的照片征集多为一些机构或组织出于某种目的或需要而进行的征集,并非具备档案意识。尽管如此,早期的照片征集为后人积累了具有历史价值的照片资料。

㈡早期的照片积累

1、照相馆中的照片积累

照相馆是中国早期照片的主要生产机构,也是照片积累的集中地。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大城市中照相馆已经较为普遍。当时照相馆不仅从事人物肖像摄影(孙中山先生的最后一张照片,就是天津鼎章照相馆1924124拍摄的),也拍摄婚丧嫁娶、升学就业、生活娱乐等生活照片,同时还为报纸、画册、画报、杂志拍摄编辑各种题材的照片。虽然我们今天无法估算当时照相馆积累照片的数字,但具有关资料记载,仅天津鼎章照相馆存片不下十万张,由此可见当时中国照相馆积累照片的数量是可观的。

2、印刷物中的照片积累

摄影画册是较早出现的刊登照片的印刷物。摄影术传入中国之后,反映中国重大事件的照片多在摄影册中集中而完整地保存下来。如《甲午中日战争摄影集》刊有甲午战争的纪实照片,《民十三之故宫》刊有中国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故宫的纪实照片,《孙中山纪念册》、《总理奉安录》均刊有孙中山的大量生平照片,《大革命写真》刊有辛亥革命的照片,《中国近百年历史图集》摄影册更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反复运用的照片资料。

中国早期有影响的画报《良友》、《时事画报》、《时代》、《东方杂志》等都刊有大量图片,如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发行的《东方杂志》,创刊于1904年,至1949年停办,每期刊出照片十幅左右,共刊有照片上千幅。这些照片多为紧密结合现实报导新闻的典型。如:《美太平洋舰队抵厦门访问》、《万国禁烟会在上海开会》等。

本世纪初,照片见诸于报端。如:1906329北京《京话日报》第570号刊登了在“南昌教案”中被法国教士杀害的江召棠县令的遗体照片。1907820,广州《国事报》发表了《女界流血者秋瑾》的时事照片。192069,《时报》率先创办《图画周刊》。随后,《京报》、《申报》、《世界日报》纷纷建立摄影副刊。日报及其摄影副刊刊登的照片内容新、涉及面广、数量多。

画册、杂志、报纸多为图书馆收藏,因而,印刷物上的照片也在这一收藏中得以保存、积累、流传。在原始照片档案匮乏的情况下,印刷物上的照片以其具有形象记录社会发展历程的价值,得以保存和利用。当然,早期的照片积累同样不具备档案意识。

 

二、中国照片档案工作的创建时期

    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照片档案工作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过程中,开创并建立了中国照片档案工作。

  1、照片档案的收集

  由于中国共产党明确认识到照片具有准确、形象记录历史发展的独特作用,为“备交将来(我们天下)之党史委员会”②,很早就开始有目的的发文进行收集。

  19261213 ,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出第43号通告,号召各地党支部收集京汉铁路二七罢工以来的烈士照片,并指明“要一张生时照片及死难的照片”③。这是建党初期,党中央发出的有关照片档案收集工作的文件。

  1937510,毛泽东、朱德联合签署了《军委关于征集红军历史材料的通知》,决定邓小平、张爱萍等十一位同志为红军战史征编委员会委员,负责收集、整理和编辑工作。收集的具体项目中明确列出:“象片——旧摄的或新摄的”④。

    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照片档案收集工作做得较好,主要归功于解放区领导要求下属单位全部上交、统一保管照片档案。1942年5月,晋察冀军区政治部通知,各分区、各团、各队的摄影工作者把拍摄的照片底片全部送交军区,由晋察冀画报社统一保管。1944年10月15日,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给各军分区发的业务电报中指出:“……今后各分区、团、支队政治首长应经常派出摄影员到前线拍摄照片,并对这一工作给予具体帮助和督促检查,使照片、底片能及时送晋察冀军区。⑤”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野战军政治部再次发文强调这一制度,使大量红色政权的照片档案及其他方面的照片档案得以收集。

2、          照片档案的保存

如何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保存照片档案,尤其是在白色恐怖下如

何保存反映革命活动的照片档案,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192531,中央组织部交通处在给中国共产党旅莫斯科支部的一封公函中说:“兹寄上大会决议案十本,请交两本与国际。纱厂罢工新闻一卷,请斟酌移交国际。大小照片四张交同志传观后亦交国际收存”⑥。由此可见照片与文件共存,是照片档案保存的形式之一。

    1931年建立的“中央文库”存有1921年至1934年中国共产党中央的大批珍贵档案,其中包括罗亦农和工人被枪杀后的遗像、上海公共租界电车工人总会全体会员照片、江西省水道图照片等。这些照片连同其他档案由陈为人、刘钊、李念慈、陈来生等人保管,经历了日寇、汪伪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搜查,同时避免了鼠咬虫蛀、潮湿酷热,完整地保存下来。19499月,这批档案从上海送到北京,现存中央档案馆。

19439月,晋察冀北岳区开展反“扫荡”战斗。晋察冀画报社成立了保护底片的“护片队”。革命摄影先驱沙飞同志提出了“人在底片在,人与底片共存亡”的口号。日军集中大批主力进攻晋察冀边区,专门保护照片档案的同志在阜平县柏崖村与超过自己数倍兵力的敌人遭遇。在突围中,多数同志牺牲,活着的同志从烈士身上取下装照片档案的皮包,继续拼死冲出敌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照片档案的安全。

战争年代,一些普通民众也保护着照片档案。1938年初,一位日本军官到南京一家照相馆冲洗胶卷。该照相馆学徒罗瑾在冲洗这些胶卷时惊呆了,原来是血淋淋的日军屠杀中国人的现场照片。罗瑾意识到这些照片日后可能有用,便冒着生命危险当即偷偷加印了一套照片。之后,他又从日军送来的冲洗胶卷中,陆续加印了一些日军烧、杀、奸、掠的照片,总共30余张,再从中选出16张,装入自制相册收藏起来。1940年罗瑾在南京某电讯集训队学习时,把相册带进集训队,藏在床铺底下。一天,日军突然闯进大搜查,罗瑾马上把相册转移到厕所的壁缝里。后被同在集训队学习的吴弦发现。吴弦不知谁人所藏,又怕被日军发现,就将相册悄悄转移到通讯队所在地毗卢寺佛像的底座下。日军投降后,吴弦立即把相册呈交给南京临时参议会。1946年秋,前日军第六师团一号头目谷寿夫在南京被审判。当谷寿夫企图抵赖南京大屠杀罪行时,吴弦提供的16张照片成为揭露日军暴行的铁证。谷寿夫被判处死刑。几十年来,这些照片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赤裸裸地钉在历史的罪恶柱上,永世不得翻案。两位普通的中国公民在腥风血雨之中,以血肉之躯面对洋枪钢刀,保存下日寇暴孽之图,是何等睿智、何等胆量、何等之民族觉悟!

 

    3、照片档案的整理

   解放区照片档案的整理工作是在1939年晋察冀军区摄影科成立之后。1941年晋察冀军区摄影科设专人整理保管底片资料。19465月,晋察冀画报社正式成立资料组。这是我们所知道的中国照片档案管理工作中第一个专门机构。19476月,画报社资料组制定了《底片资料分类表》。 解放区在开创照片整理工作的过程中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和方法,如:认真撰写文字说明,对照片档案定期进行清洗,更换底片口袋,建立底片使用制度等。

  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档案的保管机构──中央秘书处始终是将文字档案与照片档案一起保管的。

  据考证,南京国民政府也进行过照片档案工作。如19481月,国民政府国史馆成立后发布的《征集国史资料计划大纲》中第三《征集之范围》“政府机关之文书”中“(13)照片”,“名人遗迹”中“(5)近代名人照片”。由此可见,照片被列为征集范围。当然,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反动腐败和幕僚之间无休止的争斗,不可能像中国共产党那样对照片档案工作有清醒的认识、明确的指示和切实的努力。1949年国民党撤离大陆时,又将大部分照片散失。

 

三、中国照片档案工作的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照片档案工作,立即着手收集历史照片档案;同时确定机构,集中统一管理国家照片档案。

  ㈠大力接收、征集建国前的照片档案

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共产党立即着手接收旧政权照片档案并征

集革命历史照片档案。由于政府的多次发文、各级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切实努力,大批革命历史照片档案和旧政权照片档案被收集到各级政府、各级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画报社及通讯社进行保存。

    ㈡新中国照片档案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新中国之初,虽然没有条件设立国家级的专门的照片档案管理部门,但是党中央把集中统一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照片档案的重任委以新华社新闻摄影部。

194911月,新闻总署成立新闻摄影局(新闻摄影部前身),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其四大任务之第二项是“搜集和保存国家照片资料”⑦。19522月,新闻摄影局并入新华社,成立新闻摄影部,明确规定其任务之一是搜集保管国家照片资料。

19529月,中宣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宣传部关于摄影图片宣传的几项规定中明确指出:“各地各部门所存有关政治、经济、人民生活、文化艺术、名胜古迹、山水风景、革命史迹、对敌斗争等有价值的底片或照片应通知新华社,并尽可能将原底或原片翻制后送新华社。”⑧

1956年,中央办公厅决定将中南海摄影科保管的中央领导同志1937年前后至建国以来的全部照片档案,移交给新华社新闻摄影部资料组(后改为照片档案室)保管。这样,党和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档案大都集中到新华社新闻摄影部统一保管。

在此基础上,新华社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不间断地用文字和图片及时准确地报导了共和国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从而,留下了较为完整、系统的记录共和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科研、社会及风土人情诸方面状况的照片档案,逐渐成为照片档案的权威机构。

    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照片档案工作,多次给予重要指示。

建国初期,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周恩来总理立即通知新闻摄影局:要选择安全的地方,把照片档案妥为保管好,并批拨了一批数量可观的经费,专门用在这项工作上。

19587月,周恩来总理指出:“新华社要成为一个拥有全套照片资料的权威机构。如一件东西,从开头我们只会做简单的,到将来我们会做最复杂的整个过程,都应有图片资料,以供若干年后研究用。

1962724,毛泽东主席接见新华社副社长、新闻摄影部主任石少华同志。毛主席谈到延安、晋察冀及建国后的新闻摄影工作。毛主席问,过去战争年代的底片是不是都保存下来了?石少华同志回答道,晋察冀画报社建立了专门的小组管理底片。当时规定记者拍摄的底片都交底片管理小组统一保存,因此,交上来的底片都保存下来了。建国后,新华社新闻摄影部专门成立了资料室,把战争年代的底片都复制了,建国后的底片也都集中保存在那里。毛主席非常高兴,说:“很好,这个办法很好。底片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一定要保管好。”⑩

    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新华社新闻摄影部资料组(后改为照片档案室)实际上成为中国照片档案的集中收集、管理、保存和利用部门。

 

四、中国照片档案工作的特殊时期

1966年至1976年,在中国经历的十年动乱中,照片档案工作走过了不寻常的道路。

㈠林彪、“四人帮”破坏照片档案工作

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为实现其篡党夺权、阴谋颠覆社会主义的目的,直接插手档案工作,大肆破坏档案工作。

篡改照片档案是林彪、“四人帮”破坏照片档案工作的一个行径,“换头术”是套数之一,即将某些照片上他们不需要的人头去掉,换上他们需要的人头,做成新的照片,为其政治需要服务。

销毁照片档案是林彪、“四人帮”破坏照片档案工作的又一行径。“四人帮”反党集团主要成员江青为掩盖自己三十年代在上海的丑恶面目,在文革初期,指使其党羽派人冒充红卫兵,将上海文艺界人士君里、赵丹等人家中的文字资料和照片全部抄走,尔后当着江青的面全部烧毁,以去心病。19719月,林彪叛国外逃后,其死党黄永胜、吴法宪等立即烧毁了林彪反党集团南逃广州的人员名单、会议记录、来往信件、笔记本以及照片等。

㈡周恩来总理极力保护照片档案工作

面对林彪、“四人帮”破坏照片档案的罪恶行径,周恩来总理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竭尽全力设法减轻档案工作的损失。在他亲自主持下,多次发文强调,干部和群众对“文件档案和机密资料”“都有保护的责任”,“未经规定的组织手续,任何人不得任意索取和动用”,“任何人不得强行进入档案室和储存机密资料的库房”,并提出在特定情况下可将档案交部队代管。(1967217发《关于确保机要文件和档案材料安全的几项规定》)。周总理极为重视照片档案的安全,赞同新华社新闻摄影部资料组参照清朝乾隆年间保存《四库全书》的办法,将原底片复制多份,分别在几个地方保管起来,以防天灾人祸的破坏。周总理亲自过问底片库的建设问题。七十年代初,周总理在谈到底片库的建设时,要求底片库应是恒温、恒湿、防尘、防火,力求现代化,防止底片和照片的自然损坏。

㈢照片档案工作者恪尽职守,保护了照片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文革初期,新华社新闻摄影部照片档案室(前身资料组)的工作人员顶住造反派的强行要求和压力,始终没有交出档案库房的钥匙;“四人帮”在新闻发稿中实行换头术,移花接木,但原始底片没有篡改;外面批斗党内最大的走资派刘少奇、邓小平,而库内刘少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底片照片全部妥善保管下来;为防止发生动乱、为战备需要,从照片档案中精选出重要部分制作复制件,分别保存在四川、陕西、河北、北京等地战备点;采取复制底片制度,存档照片立即制作复制底片,尽量使用复制底片,有效地保护了照片档案原件;为延长照片档案的寿命,因陋就简,改造库房,购进除湿机和空调机,加强温湿度控制,改善了保存条件;坚持收集工作,将“文化大革命 ”全过程的照片档案全部收集保存,维护了照片档案的完整与系统;更为可贵的是新华社的照片档案工作者冒着可能承担的政治责任、顶住压力,暗中征集了记录“四五运动”全过程的上千张珍贵照片,弥补了当时因“四人帮”严禁各级摄影组织包括中央一级摄影组织拍照而造成的照片档案的空白。

面对林彪、“四人帮”的破坏,面对无政府主义泛滥的大环境,照片档案工作者坚守岗位,为保护照片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作出了极大努力,受到党中央的好评。

 

五、中国照片档案工作的恢复、全面发展时期

 19798月,全国档案工作会议召开。中国档案工作进入拨乱反正、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照片档案工作开始进入依法治档新时期

198795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下简称《档案法》),199675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通过《档案法》修正案。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照片档案管理规范》批准发布,2002年再度修订发布。从此,中国照片档案工作走上有法可依、依法治档的新时期。

   中国照片档案工作的新篇章

1982年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明确指出:新华社应作好国内外照片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权威的照片保存和研究机构。

1982年,国家档案局把建立国家照片档案馆,列入国家第六个五年计划,并作为全国档案馆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得到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务院编制委员会的认可;同时确定以新华社摄影部的照片档案室为基础,筹建国家照片档案馆。  

198410月1日,中国照片档案馆正式成立。新华社发文:中国照片档案馆“系全国性的照片档案资料中心,集中统一管理我国照片档案和有关资料。”(11)国家档案局指示:“中国照片档案馆,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档案馆之一,是集中统一管理具有全国意义的永久性照片档案的基地,是研究、利用照片档案的中心,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影响。”(12)

中国照片档案馆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照片档案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丰富,储量上百万张。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体育、艺术、社会生活、地理风光诸方面;时间横跨摄影术发明至今一百七十年历史;地域包括中国各地、世界各国。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照片档案尤为全面、完整。

中国照片档案馆重视基础工作:建立了接收和征集、底片和照片管理的规章制度;采取了有效的技术保护措施;配备了较为先进、规范的密集活动联架;具有集中的恒温恒湿的现代化库房。进入新世纪,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全部实现了数字化存储、检索和管理,实现了海量照片档案管理一体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中国照片档案工作经历着曲折发展的过程。建设一个馆藏完整、管理科学、保存安全、服务高效的现代化照片档案宝库,为中华民族保存一部形象记录中国及世界发展进程的照片档案,是照片档案工作者永恒的信念与追求。

参考文献:

①《中国摄影史》p.88

②《文件处置办法》1931年中共中央关于档案管理的文件

③《中共文书档案工作简史》p.115

④《中共文书档案工作文件选编》p.60--61

⑤《中国摄影发展历程》p.421

⑥《中共文书档案工作简史》p.115

⑦《摄影工作散论》p.346

⑧《新华社文件资料选编》Ⅱ   p.251

⑨《中国摄影发展历程》p.512

⑩《中国档案》1993.11.  p.40

11)新发文1984厅字第55号文件

12)国档函(9022号文件

 

(作者系中国照片档案馆研究馆员  蔡毅)

 

 

[字体: ]  [打印]  [关闭]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Cnpresspho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