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闻摄影60年的回顾与展望
徐祖根 刊发时间:2010-02-01 11:33:56 来源: [字体: ]

新华社新闻摄影

60年的回顾与展望

 

新华社拥有全国最大的专业新闻摄影队伍,拥有国内、国际最多的图片用户,每天播发最多的新闻图片。新华社新闻摄影6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新中国新闻摄影60年的缩影。

总结60年的经验教训,我们的体会是,只有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加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永远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才不会走入歧途;只有始终瞄准世界新闻摄影发展的新动向、新技术、新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才能推动中国新闻摄影事业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一、新中国新闻摄影初创与新华社摄影部前身。

19491019,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三次会议,决定设立新闻总署,负责领导全国新闻事业。在国家新闻总署之下设立新闻摄影局。

19504月,经过紧张的筹备,新闻摄影局正式成立。新闻总署副署长萨空了兼局长,朱丹为秘书长,石少华为副秘书长(兼新闻摄影处处长)。新闻摄影局下设新闻摄影处、美术创作室、《人民画报》三个部门。

新闻摄影局成立后,首要任务是着手新闻摄影队伍的建设。人员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原《东北画报》和来自各解放区的经过革命战争考验的战地摄影记者,一是来自国统区和海外回来的摄影家,一是从华东新闻学院和其他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新闻摄影工作者,也是后来建立新华社新闻摄影部时的中坚力量。

新华社摄影部的前身为新闻摄影局,两者之间在一些工作上存在延续性。例如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时,新华社摄影部尚未成立,派中国摄影记者赴朝鲜采访的是新闻摄影局。战争后期,新闻摄影局的绝大部分记者成为新华社摄影记者。

参加开国大典报道的许多摄影记者,如石少华、陈正青、宋贝珩等在完成报道任务之后不久,即调入新闻摄影局,并在两年之后新华社新闻摄影部成立时,成为摄影部的主要领导和骨干力量。

二、新华社新闻摄影编辑部成立与摄影报道业务的展开。

1952年初,中央决定撤销新闻摄影局,将其中的新闻摄影处,摄影研究室、图片资料管理及中国图片社划归新华通讯社。195241,新华社新闻摄影部正式成立,主任为石少华。

195212月,新华社编委会确定新闻摄影部的主要任务是:向全国和全世界收集和发布有关中国和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一切引起共同兴趣的照片。

19533月,新华社编委扩大会议明确提要把摄影部建成新闻图片总汇,它是消息总汇的一部分。

三、曲折的探索。

1957年以后,由于“左”倾思潮的出现,新华社摄影报道经历了一段曲折时期。1958年开始执行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在新华社发出的图片上留下了浓重的痕迹。

至于农业,先是报道人民公社化运动,食堂化、农民排队出工、人人写诗作画一一摄入镜头。接着是连续报道“高产卫星”。编辑们有时也为这种“新鲜”的镜头“高兴”一阵。不过,他们像对“大办钢铁”一样,也对这种“高产卫星”有疑虑,特别是出身于农村的同志,认为一亩地是不可能产几万斤稻子的。但是,这种“私房话”自然不敢向外声张,照片也照发不误。遗憾的是,这些不同的看法后来还是传出来了,1959年“反右倾”时,有几位同志戴上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帽子,有的被“重点帮助”。这次“反右倾”,连同1957年“反右派”,摄影部有十几位同志遭殃。

文化大革命对新闻报干扰破坏表现在,促使摄影报道内容上出现“假大空”,表现手法上的形式主义与摆布恶性膨胀。“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而这个继续革命的很多内容都是不适合图片报道的。一定要报道就得图解,甚至求助于文字。例如,每当毛主席发表最新指示都要报道,除了拍摄游行庆祝,还要深入工厂、农村,报道工人、农民学习、贯彻最高指示。为了表现每一个最新指示的不同,记者往往在车间贴上最新指示的大标语,在田头插上最新指示的语录牌,然后组织工人、农民围坐学习。而有一些车间的生产是不允许停顿的,很多农民根本不识字,这些照片也就大多数是记者组织摆布的。

四、改革开放带来新闻摄影业务大转变。

1979年元旦前,摄影部揭批“四人帮”运动结束。为了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及落实社党组扩大会议提出的任务,摄影部着手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业务建设上来,开始了新的长征。

经过两三年的努力,新华社的摄影报道有了很大的起色。主要报道了十一届在事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农村、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特区的成立及全国人民建设四化的成就。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两翼齐飞的提出,推进了新闻摄影事业的进步。19852月,穆青同志在新华社国外工作会议上提出:“摄影报道是现代化世界性通讯社不可缺少的一翼。”1023日,穆青同志主持社党组会,党组组认为,新闻摄影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通讯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新华社起飞的重要一翼。

198622031,摄影部召开国内摄影工作会议,落实社党组批准的《摄影部关于业务发展和队伍建设的五年规划》。

穆青同志在会议上再次提出了“文字报道和摄影报道是新华社向世界性通讯社腾飞的‘两翼’”的重要思想。他说:“一个新闻图片,一个文字报道,是新华社腾飞的两翼,缺少哪一个都飞不起来。文字报道再多,时效再快,也不能代替摄影。从此,新华社摄影报道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

五、与时俱进的大发展时期。

在跨入新世纪之前,摄影部领导班子开始策划摄影部现代化发展的新战略。

摄影部在跨入21世纪的头几年一直在探索通讯社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之路。在分析了产品结构、经营结构以及国内媒体出现的图片需求增多化、彩色化、大幅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后,摄影部部务会议认识到,新华社传真图片的新闻性、时效性、权威性和多样性正是我们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取胜的优势。因此,摄影部确定发展彩色、黑色通稿和经营专线图片是我社摄影事业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是确保摄影部图片营销可持续性发展,规模化发展和优势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具体做法是,加强通稿、新开图片专线来调整新闻图片产品结构,逐步形成2x的发稿格局,即以彩色卫星通稿和黑白卫星通稿为主干线、同时陆续开通满足不同用户和用户不同需求的图片专线发稿。这次战略调整自20世纪最后一年开始实行。

1199911日,新华社开通彩色新闻图片来稿线路,结束了摄影部在此前通稿为黑白图片、彩色只发专稿的长达47年的历史。

2199971日,新华社开通对外英文卫星通稿专线,且发稿量逐步增加。

31999810日,开通新华路透晚报都市报卫星图片专线。

4200011日,摄影部全部停止向国内用户航寄新闻图片这一沿袭了48年的通稿供稿方式,同时积极帮助这些老用户转订卫星图片通稿。新华社新闻图片发稿至此全部实现卫星传输数字化。

5200031日起,开通体育图片专线。

6200011月,新华社开通了对台湾媒体直播新闻图片卫星发稿专线。

7200111日,开通新华社法新社图片卫星发稿专线,扩大原法新社专稿业务规模。

82003年开通图表漫画专线。

机构、人员、发稿结构调查到位后,关键就是内容建设了。“三个转变”的提出,提高了新华社摄影报道水平。

“三个转变”是摄影部在20026月提出的,也是在国内、国际新闻竞争日趋激烈、新闻摄影采集、传输、编辑、播发的数字化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提出的应对措施。

1)实现新华社图片新闻文字表达方式和体例的转变。

2)实现新华社摄影报道范围和内容转变。

3)现新华社照片画面表现手法和角度的转变。

为落实“三个转变”的工作思路,摄影部召集各分社摄影部负责人和各编辑室主任在总社进行集中培训。摄影部还专门制作了新的摄影发稿体例光盘,要求各分社的摄影记者认真学习,并在日常报道中加以运用。实行一段时间以来,摄影部的发稿面貌焕然一新。每天发稿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照片都是当日新闻或是当天拍摄的,“目前、日前”等文字说明已在当日新闻中基本杜绝;记者在形象表现方面创新意识加强,日常报道和重大新闻报道中好角度、好瞬间的照片增多;报道面得到拓宽,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全面,财经、娱乐、体育和社会新闻的比重加大。媒体采用率也大幅上升,高达95%以上。因时效提高,题材广泛,画面好看而受到媒体用户的广泛欢迎。使新华社的新闻照片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比较适应国内外媒体需要,从而提高了新闻摄影整体报道水平。

为了顺应网络时代新闻传媒的发展,继续巩固新华社在中国新闻图片市场的总汇地位,摄影部在2001年初提出筹建新华社“中国图片总汇”。

20025月底,摄影部通过各种渠道在全国各地(除港澳台之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发展了签约摄影师100多位。这批摄影师中,不少人是当地报纸的摄影骨干,正在第一线从事新闻摄影报道工作,他们的作品成为新华社发稿的有益补充。这样做也引入了竞争机制,社外照片的发稿使本社摄影记者增加了压力,提高了业务水平,改善了新华社的稿件结构,扩大了摄影报道的范围。目前,全国签约摄影师已有3700人。

正是不断地与时俱进、新华社新闻摄影已经日益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其标志是:

124小时不间断发稿。

2、每天发中英文照片1500张,有重大事件更多达四五千张。

3、图片内容涵盖范围广,国内、国际、文化、社会、经济、政治都包括。

4、突发事件反应快:“911事件及时向世界发布现场图片,四川汶川地震10分钟内决定派记者赴现场,并且发出全球第一张照片。

5、重大事件报道引人注目。如奥运会、国庆60年庆典全部实现全方位、全流程覆盖。

6、图片拍摄水平高,日益受到读者欢迎。年轻记者在荷赛、华赛屡有获奖。10位年轻记者的国际图片在大理摄影节上引起轰动。一些著名摄影人惊叹,新华社还有如此精彩照片,平时怎么没有发现呢?

7、多媒体图片产品问世,国庆大阅兵现场及历史照片制作而成的电子杂志,受到门户和专业网站的热捧。

8、新华社图片用户日益扩大,国内几乎所有地市级以上报纸都是我们的用户,国际上使用新华社图片的网络和平面媒体也愈来愈多。

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回顾总结,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华社和新中国新闻摄影事业是大有可为的,在网络和多媒体时代尤其能凸显其独特的作用。

 

[字体: ]  [打印]  [关闭]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Cnpresspho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