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记者眼中的内蒙古"新闻摄影评选揭晓
王呈选 刊发时间:2009-12-07 09:23:39 来源: [字体: ]

 

  126日,“摄影记者眼中的内蒙古”新闻摄影作品评选在京揭晓。《光明日报》摄影记者程伟光拍摄的组照《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内蒙古》和《北京晚报》记者刘平拍摄的组照《治沙人家》、《沙漠电厂》获摄影报道版面一等奖;新华社记者吴晓凌拍摄的组照《内蒙古新篇》和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李欣拍摄的《包头钢城不再‘傻、大、黑粗’》获新闻摄影作品一等奖。

 “中国名摄影记者眼中的内蒙古”新闻摄影采访活动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联合举办。八月初,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工人日报、农民日报等16家新闻单位的22名新闻摄影工作者分6个团队,赴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乌海、赤峰、呼伦贝尔、兴安、锡林郭勒、乌兰察布、巴彦淖尔、阿拉善等地采访。

为期一周的采访活动,各报摄影记者遵照当地宣传部门安排的采访方案,从早到晚,马不停蹄的投入到紧张地采访报道工作中。他们听从指挥,遵守纪律,不讲条件,克服困难,挖掘新闻,抢发稿子。参加采访活动的19名摄影记者绝大多数人对这次采访活动都做了充分的报道,新华社记者每天随时以最快的时效将采访的内容发稿, 5位记者共发48条新闻、250张照片,被中央和地方报纸、各大门户网站广为采用。《光明日报》、《工人日报》、《新京报》、《中国旅游报》、《北京晚报》都以一个整版或两个整版的篇幅做专题报道,还有报纸记者在刋发专题的同时,又在一版发表新闻照片。通过镜头从不同角度反映内蒙古自治区60年来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辉煌业绩。应该说,内蒙古新闻摄影采访活动是成功的。

这次新闻摄影采访活动新华社摄影部给予全力支持。在迎接新中国60年报道的紧张时刻,摄影部调集5名业务高手投入到内蒙古新闻摄影采访报道活动。这5位记者发扬新华社的优良传统,不计名利,不讲条件,埋头苦干,报道成就显赫。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李欣既是包头一线采访小分队的组织者,又要像所有记者一样完成采访任务。他除了组织好采访小分队外,还发中文和英文新闻图片稿12条、96张照片,其中,《内蒙古经济60年增长1000倍》、《内蒙古工业经济实现五大跨跃》、《包头钢城不再‘傻、大、黑粗’》等稿件,被中央各报辟拦刋发。新华社记者王颂、邢广利进入内蒙古采访地后,从早到晚忙个不停,他们为了抢时效,在行进中的汽车上处理稿件,或是先发稿后用歺,他俩在不同的采访线路上共发新闻22条、130多张新闻照片,同样都被海内外报纸和各大网站广为采用。新华社记者吴晓凌、王迎除了及时发稿外,都拍出来数十幅富有创新性的精彩新闻照片。

中央和北京的各报记者在新闻摄影采访活动也都展现出高度的负责精神,他们根据各自报纸的需要,想方设法挖掘新闻,拍摄照片,共有四家报纸发出五个整版的新闻专题。《光明日报》记者程伟光是阿拉善一线的负责人,他为了不给地方政府增加负担,带领小分队乘公交长途客车转移阵地,最长的一次乘车时间达8个小时。他和小分队《中国旅游报》的记者邢光明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内蒙古》和《与荒漠叫板的人》为题,图文并茂,各自以整版专题刊发。《工人日报》记者杨登峰不但用半版刊登《坚守》的专题,还在一版和其它版面刊登7张新闻照片。《北京晚报》记者刘平,出发前就与编辑部领导构通,做好报道预案。他拍摄的《治沙人家》、《沙漠电厂》,先后在《北京晚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发表。《人民画报》记者王蕾、《新京报》记者王嘉宁、《农民日报》记者叶晓宁、《中国教育报》记者王鹰等都对内蒙古活动做了深入的报道。

“中国名摄影记者眼中的内蒙古”新闻摄影采访活动的成功有记者的辛劳,更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大力支持的结果。它既为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策划和组织时间短、地域广的大规模新闻摄影采访活动积累了经验。

 

[字体: ]  [打印]  [关闭]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Cnpresspho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