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民族地区新闻摄影的传播形式
陈庭茂 刊发时间:2009-10-22 12:26:13 来源: [字体: ]
中国报业发展到今天,许多办报理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曾经在报纸版面上充当配角的新闻图片,随着传媒事业的发展和读者的需求,由"图文并茂"发展为"图文并重"。今天报纸对新闻图片的重视,达到了恐前的高度,尤其是贴近百姓的都市类报纸,无一例外地在头版使用视觉冲击力极强的大幅新闻图片,在其他版面大量刊登有特色
的专题图片报道,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一幅好的新闻图片,能真实地、生动地、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它能跨越语言和文字的隔阂,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们所接受,使广大读者及时目睹各地所发生的新闻。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新闻摄影工作,除了要遵循新闻摄影的普遍规律外,还要寻求其特殊规律。本文结合长期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新闻摄影的一些实践,粗略地探讨一下少数民族地区新闻摄影的特色创新。
一、抓民族特色,是民族地区新闻摄影永恒的主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我工作的湖南湘西自治州而言,全州八个县市,280万人,境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白族等2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1%,这里的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秦汉之际,就繁衍生息于此,史称"武陵蛮"。历史岁月里,为湘西的垦发崛起,各族人民既创造了使民族不断发展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丰满民族形象的灿烂文化。这里既有"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土家摆手舞及史诗般的绝唱--土家哭嫁歌;又有"苗鼓苗歌夹马号,载歌载舞庆佳节"的苗族"四月八"及多姿多彩的苗家赶秋节。这些民族的节庆、习俗,反映了本民族的道德风貌和民族素质。大多带有民族的进步性,凝结了民族智慧,记录了民族历史进程和生活及各民族间的团结友爱,反映了少数民族与天斗、与地斗、与自然灾害斗的大无畏牺牲精神,特别是"文革"后,这些民族习俗的发扬光大,溶进了新的健康的内容。把新闻摄影镜头,对准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生活,赞美它,讴歌它,呵护它,是我们新闻摄影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如我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拍摄的《赶秋掠影》、《摆手节的新生》、《苗家四月八》、《土家哭嫁--一支古老的歌》等都是首次以一个整版的面积大规模地宣传这些民族风俗、节庆。这类新闻图片的发表,增强了少数民族自尊心,激发了民族自豪感,振奋了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团结。1981年,我在土家族聚居的龙山县苗儿滩镇采访,了解到叶家寨村有一位年过70岁的叶玉翠老人是远近闻名的土家织锦能手,她9岁开始学织锦,50年代,她的织锦作品曾参加过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我慕名去采访,以"叶玉翠与她的西兰卡普(土家被面)"为题,拍摄了一组新闻图片,在多家报刊刊载后,引起了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1983年,龙山县政府聘请叶玉翠为技术顾问,开办了"龙山县民族织锦厂",使土家织锦这一土家族古老的民间艺术得以新生。从那以后,湘西自治州及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陆续办起了数百家国营的、集体的、个体的土家织锦厂,其产品漂洋过海打进了东南亚及欧美国际市场,为国家换回大量的外汇,民族工业得以振兴,地方民族经济迅速发展。1988年叶玉翠被国家轻工部授予工艺美术大师誉称。多年来,我紧紧抓住宏扬民族精神这个主旋律,拍摄了大量的新闻图片,陆续在报刊、杂志、影展、画册中发表、宣传,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二、抓地域特色,新闻摄影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鼓与呼
众所周知,少数民族地区大多为老少边穷地区。我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域偏僻,经济滞后,交通闭塞,信息不灵,文化素质低,与沿海发达地区及大城市相比,差距甚远。但是湘西地区历史悠久,山奇水秀,民族风情古朴,民族文化灿烂;这里的土家织锦、苗族刺绣,构图别致,制作精良,质地优美,是历代"王朝"的贡品,这里的山水自然风光也异常秀丽,高锋入云的八面山呈现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风光"莽莽苍苍的张家界,奇峰林立,珍禽异兽常出没其间;滔滔酉水及其支流猛洞河被誉为小三峡,而澄明浩淼的栖凤湖,如熠熠生辉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嵌在湘西大山之中。然而这一切在一二十年前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外界鲜有人知晓。如何将湘西少数民族这些资源优势宣传出去,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民族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新闻摄影以它特有的真实、生动的纪实功能,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湘西的旅游事业现已初具规模,张家界、猛洞河已名扬天下。然而在张家界、猛洞河开展之初,新闻摄影作为整个宣传机器的马前卒,立下了汗马功劳。从1979年至1982年,我曾10上张家界,8进猛洞河。仅本报就连续发了《宝珠闪光映武陵》、《翡翠林薄遍珍宝》、《天下第一漂》等10多个图片专版,宣传张家界和猛洞河,在全国近20家报刊发表宣传张家界、猛洞河的新闻图片近二百幅,到现在为止,己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国内外的新闻摄影记者和著名摄影家到湘西、张家界摄影创作,新闻摄影使湘西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使张家界跻身联合国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三、抓文化特色,新闻摄影为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唱赞歌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凤凰县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被国际友人露易·艾黎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湘西和全国一样掀起了大办旅游的热潮,凤凰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宣传力度远远不够。2000年,中国长城研究会副会长罗哲文先生来凤凰考察。他对凤凰境内的苗疆边墙倍感兴趣,经细致调查研究,并查阅了大量历史记录,他断定,凤凰的苗疆边墙就是他找了几十年的中国南方长城。"中国南方长城"这一具有特殊文化内涵概念的确定,为凤凰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契机,我抓住这一特殊、独有的新闻点,先后七次深入凤凰、吉首及贵州铜仁境内,拍摄了大量反映苗疆边墙的图片,以"苗疆边墙--中国的南方长城"为题,在本报连发三期图片专题,紧接着2001年,中华炎黄圣火在凤凰南方长城举行取火仪式,我又抓住这一事件进行采访拍摄,又刊发了《中华炎黄圣火在凤凰》、《中国最美丽小城--凤凰》等图片专题版,至今本报已刊发宣传凤凰的新闻图片逾千幅,图片专版18个,并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民族画报》等上级报刊杂志发稿,大大提高了凤凰的知名度,促进了凤凰旅游的快速发展。2001年凤凰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最后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现在凤凰已名扬海内外,凤凰旅游如日中天。这些都是以新闻摄影报道密不可分的。
2002年6月,龙山县里耶在修建酉水防洪堤时,意外地发掘出了36000多枚秦朝简牍,这一惊世发现被专家称为是20世纪以来的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可与陕西临潼的秦兵马俑相媲美。我认为这是一个独俱特殊性的新闻。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即以里耶考古发掘秦简为重点,组织力量采访了国家和省州考古专家,收集有关资料,拍摄了大量图片,本报连续刊出了《北有临潼兵马俑 南有里耶秦简牍》、《飞越里耶》、《里耶古城初展明清古韵》、《秦风古韵》、《八面风光》等图片专题及300多幅反映里耶地区的民风民情,自然风光新闻图片,使里耶在短时间内声名鹊起,里耶古镇也于2004年顺利迈进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行业。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2005年,湘西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2006年5月,湖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批准颁布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州民保中心在"国保"、"省保"中心的指导下,对湘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开展大规模的普查和 "申遗"工作,对于这项系统工程我认为新闻摄影可以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视觉优势,我立即组织本报摄影记者和骨干摄影通讯员分赴八县市就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开展大规模地采访拍摄、收集资料,特别对那些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事象及年事己高的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抢救性拍摄。这项工作工程量大,花的时间长、精力大,现仍在继续中。几年来我们拍摄了大量图片资料,目前正在建立湘西民俗图片库,将分类归档入库,并在报上开办《探寻"湘西活化石" 》专栏,陆续刊发了《土家歌王田茂忠》、《土家毛古斯》、《苗族染布》、《苗族银饰之家》、《天下鼓乡》、《即将逝去的老榨油坊》、《吕洞山苗族艺术节》、《土家婚礼》等系列湘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专题图片报道(这个专栏于今年3月开办,将一直办下去),为历史记录下了十分珍贵的图片资料。这些图片专题报道效果好、影响大,读者十分欢迎,有力地促进了湘西民保工作的开展,受到民保工作和有关领导的称赞。目前,湘西己有《土家织锦》、《苗族鼓舞》、《土家毛古斯》、《土家摆手》、《苗族银饰》等十五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国保"系列;龙英棠、洪富强、田仁信、彭英威、张明光、聂方俊、张桂英等十余位民间老艺人被确定为国家级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四、抓形式特色,创新民族地区新闻摄影传播新途径
在报纸新闻摄影实践中,我逐步悟出一些门道,那就是要使报纸新闻摄影工作"活"起来,就必需标新立异,"破旧立新","破旧"就是要打破常规,破除按部旧班的唱"四季歌"、走"平常路"的老一套摄影报道,破除新闻图片填空补缺的旧传统,"立新",就是要使新闻图片以新的面孔、新的形式、新的报道方式出现在读者面前,使新闻摄影报道在报纸新闻宣传中唱主角,并独立完成新闻的报道任务,真正发挥新闻摄影这个"视觉新闻"的独特作用。
在这一"破"一"立"的实践中,我首先考虑要在新闻摄影的形式上创新,我积极给报社领导汇报,得到报社领导的支持,利用报纸这一特殊的载体,开展新闻摄影竞赛活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直到现在,我想方设法联系了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一定的资金,先后在报纸上开展了"五金杯"、"林业杯"、"民乐杯"、"保险杯"、"美好一瞬"、"党员风采"、"汽摩杯"、"移动杯"、"山乡巨变"、"改革开放三十年"等一系列新闻摄影竞赛活动。从2004年开始,又征得领导同意,在通讯员见报的新闻图片中开展月评好稿活动,每月评出三件好图片给予奖励。这些有奖竞赛活动和奖励好稿的举措,极大地提高了通讯员的投稿极积性,新闻图片稿源多起来了,图片报道逐步活起来了,报纸新闻摄影报道呈现出欣欣向荣景象,"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报纸新闻宣传新格局逐步形成。新闻摄影这一翼逐渐硬起来了。
1999年的建国五十周年和2007年的湘西自治州建州五十周年这两个五十周年新闻摄影报道活动中,我又创办了新闻摄影报道的新形式,在报纸一版设立"老照片.新照片"专栏,利用新老照片、以及照片中的新旧变化场景的强烈对比,宣传建国、建州五十年的巨大变化,歌颂共产党领导,歌颂社会主义制度,歌颂改革开放。这种新旧图片的报道形式,效果特别好,读者一致叫好,领导十分满意。"老照片.新照片"湘西五十年图片专栏被本报评为总编辑奖并荣获中国地市报好新闻银奖。
综上所述,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报纸的新闻摄影工作,只有抓住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和追求形式创新特色,才能充分发挥新闻摄影在报纸宣传工作中的独特作用。由于在实践中我们始终抓住这四个特色不放,并长期坚持不断创新,报纸的新闻摄影工作突破了一般化,有特色、有亮点,读者反应好,同时也促进了报业的发展。近二十年来,本报的新闻摄影作品在省级以上的各级评比中200多件获得金银铜奖,其中80%都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新闻摄影作品。


[字体: ]  [打印]  [关闭]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Cnpresspho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