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带来图片冲击波
凌弘 刊发时间:2009-10-14 09:45:05 来源: [字体: ]

地震带来图片冲击波
四川绵阳晚报 凌弘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一场千年罕见的8.0级特大地震在四川爆发,大半个中国震颤,灾区10万条生命顷刻失去,这是空前的大灾难,全球为之震惊!灾难、抢险、救援、安置、重建等,成为全球焦点,在诸多传媒中,摄影一枝独秀,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图片冲

击波。
一、特大地震,掀起摄影狂潮
说地震后出现了摄影狂潮群体一点不过分,其主要表现在:
摄影与抢险同步。在灾区成都、绵阳、德阳等地的摄影人,当天下午感受到了大地的强烈震颤后,顾不上个人安危,在别人纷纷往山外逃走的时候,他们却急忙向灾区冲。绵阳晚报摄影部的记者立即行动,在路断车堵的情况下,翻山越岭当天晚上赶到了北川县城,是最早到达灾区的记者。家在绵阳的摄影家田捷砚当从绵阳飞抵北京时,听说四川地震了,灾情就是命令,他连机场都没有出,就买了返程的机票,晚上回到了绵阳。解放军报的高级记者乔天富,闻讯地震的消息后,背起摄影包就一边往军用机场赶,一边请报社帮他联系飞机,到达机场后,赶上了第一批北京往灾区的国家救援部队飞机,当晚就到达重灾区都江堰。
实现了摄影总动员。如果说报刊、通讯社的摄影记者是出于任务需要的话,那么,广大专业摄影家和业余爱好者则是一种本能的冲动。在灾区救援现场,我们看到了穿着文化衫的专业记者,而更多是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家。在重灾区的广大地域,有数以千计的摄影人在记录着这一重大事件。在中国摄影家协会评选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时,条件比较苛刻,居然有300多名会员申请评选,可见参加人员之广泛。
摄影人空前亡命。在地震灾区摄影是要有拼命精神的。由于条件十分艰苦,加上余震不断,常常是要冒生命危险拍片。在通往灾区的路上,时常都有滑坡和泥石流,山上滚下来的石头对摄影人的生命威胁在眨眼之间。绵阳几个摄影记者为了拍摄唐家山堰塞湖的情况,组成"敢死队",不惜攀悬崖,爬滑坡,连滚带爬,连腿都走瘸了,至今都后怕。灾区露宿、挨饿是常事。乔天富 从5月12日下午开始五天五夜连轴转,冒着频频余震的危险和生命赛跑,拼命拍摄和发稿。五天中,他只在车上睡了12个小时,吃了四顿饭。他说,我的责任是真实见证这场灾难,不留遗憾地记录共和国及时果敢、英勇无畏的救援行动。在生死关头国人显现出的舍生取义、守望相助的民族精神,极大地激发出中国摄影人。5月17日,在北川县城,堰塞湖要溃坝的可怕消息,使数千人拼命地奔逃。而这时的摄影记者却稳住脚步,将镜头对着撤离狂奔的人群,记录下了惊险的瞬间。
二、立体轰炸,发挥极致
从五月中旬到六月中旬的一个月时间,各大报纸均以多篇幅报道大地震,而照片占据了很大版面。尤其是晚报、都市类的报纸,更是无大图、无多图不出报,图片竞争尤为惨烈。5.12当天,一些报纸出了号外,《新快报》出版了10万份号外,桂林日报下午五点五万份号外就出现在街头。13日,《扬州晚报》、《长江商报》出了号外,《新京报》13日出了11个版的特刊,14、15日出了两天号外。《南方周末》14日早晨6点出版了《逼近震中》的号外,《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等出了一个多月的抗震救灾特刊。几乎所有的报纸都用一张大照片做封面版,再加导读式的文字。
画册层出不穷。地震以来,全国各地出版了很多有关抗震救灾的画册,中国摄影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了多种大型高质量的画册,一些报社、参战部队基本都出版了画册。中国摄影家协会出了《见证汶川2008大地震》,新闻总署出版了《用新闻拯救生命》,中国日报出版了《百名摄影记者聚焦大地震》,上海市文联出版了《5·12中国汶川大地震》,成都军区出版了《永恒的丰碑》,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出版了《瞬间》。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出版的《汶川!汶川!强震凝聚中国》画册, 5月30日就亮相美国书展,为灾区募集资金。几乎是每个灾区县都出版了抗震救灾画册。这些画册林林总总,风格各异。重灾区绵阳市出版了画册上百种,主要是公安、卫生、法院、企业等各单位反映抗震救灾的,这些画册反映工作业绩的较多,但纯摄影的画册也有10余种。除了画册以外,能够传播图片的介质都用上了。邮册、邮折、明信片、纪念封、光碟、纪念册等。四川省邮政局出了一套反映6个灾区的明信片和邮折,重灾区绵阳市邮政局就编辑了《抗震救灾,与爱同行》本册式明信片,《因为我有爱》邮册,抗震救灾图片光碟,国家邮政局还特批了邮资。在地震两个月之际,主办方在绵阳文化广场举行了首发式,仪式9点钟开始,市民6点钟就开始排队了。拍摄明信片的摄影记者在现场签名,讲解图片背后的故事。市民将摄影人当明星,冒着烈日等待三、四个小时签名。图片的效应使主办者始料未及,首批一万套很快被抢购一空,邮局又加印了两万套。创下了明信片专题发行的最高记录。
影展、影赛、巡展、义卖等掀起一波又一波高潮。各级摄影家协会和个人举办了抗震救灾展览。全国卫生系统举办了抗震救灾摄影展览,广东省举办了"震灾无情大爱无疆"广东人民支援汶川地震灾区纪实摄影展览和"南粤卫士抗震救灾"纪实摄影展览,上海市办了《汶川2008--上海市摄影记者赴汶川地震灾区摄影展览》,北京在王府井办了抗震救灾摄影展览,四川省的抗震救灾摄影展几个月来几乎没断。绵阳市的单位和个人抗震救灾展览有好几个,展览还到重灾区现场和大专院校巡回展出。最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抗震救灾全国大型新闻图片巡回展,所到之处引起轰动,在上海一天接待参观者达10多万人次。 。
三、信息时代,图像为王
电视、手机、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工具飞速发展,为新闻摄影事业开辟了更大的发展空人间。
此次大地震其烈度和波及范围超过了唐山大地震,但是再好的文字都难以描述其情景。电视虽然现场直播,但是,不能取代平面图像的作用。图片传递的是瞬间感人的场面,现场感特强,惨烈的场景,人物的神态,瞬间的震撼,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如背着亡妻回家、坚强者最后的眼神、温总理凝望着北川县城、温总理拥抱地震孤儿等等。使图片在与活动图像的竞争中,又多了一份筹码。现在,数码的普及,使得图片的传播非常容易,通过现代媒体迅速传递遍全世界。这次地震,使通讯、交通、电力等设施重创,传播受到一定限制,有的人很快就用海事卫星来传稿。不论在地球那个角落,都能如愿以偿。新华社摄影记者陈燮,13日清晨6点56分拍到了北川中学学生廖波被卡在废墟里,他的同学举着吊瓶给他输液。在没有电和通讯设施的情况下,陈燮立即用海事卫星电话设备向总社传出了这张"吊瓶男孩"的照片,新华社立即发稿,后被300多家报纸采用,许多电视台也将其作为片头反复播放。真是一图胜千言!
5.12大地震事件是建国以来灾难最大,最严重的灾害。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部、各界领导人都到灾区视察、指导工作,连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都来灾区了。这样重大的事件,人们关注度十分高。作为传播轻骑兵的图片当仁不让,大显身手。现在,一遇重大事件,全国的摄影人迅速到到达现场,大照片成为解读重大事件的利器。
报纸与报纸间的竞争,报纸与电视、广播间的竞争,与互联网的竞争,可以说他们之间的竞争是图片间的竞争,有图才能取胜,。一些报纸没有拍到照片,在通讯社买图片也要满足读者需要。
大地震将图片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先是版权局、北京市政府等单位主办了2008感动中国全国摄影大展征稿,特级收藏酬金达2万元,其他的各级从1万元到1000元不等,地震题材的片子拿到了高等级奖项。中国摄影家协会向中央档案馆捐赠抗震救灾优秀作品仪式也在表彰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时同时举行,这是中央档案馆历史上首次收藏摄影作品。由此可见,摄影作品在重大事件中是十分重要的。
四、冲击波的思考
图片冲击波养了人们眼球,提高了摄影人的知名度,人们对摄影刮目相看,有了新的认识。作为摄影界,冷静下来,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图片将越来越受到重视。遇到重大事件,图片记录不可取代。笔者在灾区看到,不论是部队、消防、企业,还是医务人员、志愿者几乎都有拿相机拍照的人。某军参加98抗洪后,将摄影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遇到大的抢险,马上将摄像机发到连,照相机发到排,做到不遗漏重要的抢险过程。
真实是图片的生命。这次地震的图片之所以受到读者追捧,就是因为图片真实。平时我们在报纸上看惯了摆拍的照片,程式化的动作,似曾相识的表情,当看到地震前线的图片时,被震撼,被感动。因为在那种场合,人们都忙着救人,与死神赛跑,不可能去摆拍。绵阳晚报摄影记者13日在北川县城看到一个男孩被压在预制板下,他去搬根本搬不动,他只好给男孩了几本书和一个口罩给男孩垫头,这时余震来了,男孩叫他去躲,他抓住男孩的手说,我们一起扛吧。他陪着男孩六个小时,救援队伍来了他才记起用相机拍照,男孩拿渴望生存的眼神深深打动着每个人,他拍的这幅夹缝男孩在灾区广为流传。只有真实,才能打动人,只有真实才是图片的生命。
大地震对世界是个灾难,但对摄影人从某种角度来讲是机遇、是舞台。你抓住了它就有成功的希望,你参加了就有施展才能的舞台。在灾区,拿着相机随便对着哪个方向都能拍出令人震惊的照片这话不假,没到现场就没有这个机会。在废墟前的血腥场面,你会感到悲痛;在灾民安置点、医院你会被社会各界人士的无私无畏、人间大爱而感动。13人合抬一名伤员的镜头颇具震撼力,女警官敞怀喂养灾民婴儿的画面同样感人至深。

李伟 绵阳晚报主任记者。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长虹大道南段98号绵阳晚报
邮编:621000 电话13350015000


[字体: ]  [打印]  [关闭]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Cnpresspho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