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聚焦 影像之最
范钦尧 刊发时间:2009-10-14 09:43:18 来源: [字体: ]

世界聚焦 影像之最
-从汶川地震看非战争类突发事件图片宣传
范钦尧
汶川大地震,让世界聚焦。有媒体报道,涌向地震灾区的记者达4000人之多,不包括一些从事摄影创作的专业人员和业余选手。虽然无法准确统计,可以说,每天在这一地区产生的影像作品是世界上最多的,每天从这一地区发出的图像是

世界上最多的,每天阅读有关地震图像的人数是世界上最多的,每天通过图像了解中国的读者群是世界上最多的。总之,在抗震救灾的日子里,这里产生的作品每天24小时不停地通过电视,互联网,报纸,手机等途径涌向世界。面对如此规模的影像,人们目不暇接,直面地震灾区,沉浸在悲喜之中,为逝者落泪,为伤者惋叹,为获救者欢呼。这些视觉形像,对提升世界对抗震救灾的关注度,加强民族的凝聚力,引导人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夺取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一、宣传规模前所未有:不惜版面
汶川大地震发生18分钟,新华社发出了第一张有关地震的新闻照片,拉开了这次汶川地震图片宣传的大幕,并迅速调集力量急奔灾区,形成了国家通讯社的强势地位。从此,电视、网络在图片的使用上各显其能、军内外报纸声浪起伏,其态势一浪高过一浪。
《解放军报》不惜版面,在头条用了抗震救灾成组的照片。在摄影专版也一改过去一周半个版的传统做法,不定期地连续推出10多个摄影专版,在其它各版也刊登了大量的摄影专题报道达81个之多,到7月4日,解放军报共刊发抗震救灾照片达820余幅,极大地鼓舞了全军将士抗震救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处在抗震救灾主战场的成都军区战旗报社,已经出了40多个有关抗震救灾的摄影专版。地震发生后,该报编辑部从15楼搬到了大礼堂办公。报纸改成抗震救灾专刊,由原来的周五4开报改为出8版的日报,最多的时候一天出12个版,且每天一个抗震救灾特别报道摄影专版,他们不顾随时袭来的余震和对亲人的牵挂,全社上下没日没夜地加班加点,白天出发到一线采访拍摄,晚上回来当编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报社不仅每天为来自全军抗震救灾部队开辟文字专版,还为各军兵种各出了一个摄影专版,为军区每一个参加抗震救灾的师建制单位出了一个摄影专版。他们每天加印6000份报纸,专门由通信站官兵组成了6组送报小分队,每天六台车早晨8点前出发往部队送报纸。40多个摄影专版,熬过多少不眠之夜,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了。
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在这次的抗震救灾报道宣传中用了18个摄影专版,7月12日止,共出了4期一至四版全是照片的摄影专刊。他们不仅在战区的地震灾区采访,还派出采访小组前往四川灾区。
《人民海军》报,《空军报》,《火箭兵报》,《前进报》、《战友报》,《前卫报》、《战士报》、《人民武警报》,都开辟了摄影专版,刊登了大量的来自抗震一线的图片新闻。各报抗震救灾的图片宣传规模之大,所用版面之多,前所未有。
二、图片编辑导向突出:环环相扣
纵观整个抗震救灾媒体报道,我所见到的军内外报刊,在图片编辑上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有些报社调集内部力量,集合众人智慧为图片专版制题作文,就是为了让图片说有意义的话,有思想的话。非常及时非常成功地起到了引导舆论、稳定民心、鼓舞士气的作用。

解放军报5月17日4版

有特约记者和部队通讯员拍摄的照片,这些来自一线生动感人的画面,通过编辑独具匠心的编辑提炼,主题格外突出,思想内涵更加丰富,逻辑关系更加严谨。5月12日地震发生2天之后的15日一大早,第一个报道部队开赴灾区展开《生命大营救》的摄影专版就与读者见面了,要知道在地震灾区道路中断,通信中断,余震不断的情况下,能以这么快的速度,组织摄影专版将是困难重重。11幅照片都是本报记者,本报特约记者赶赴一线拍摄的,这些作品凝聚着作者的心血,是他们不顾个人安危用生命换来的。为了这些画面,他们所遇到的风险,所吃的苦头是不为人知的。编辑及时推出这样的视觉新闻,一下就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抗震救灾一线,稳定了民心.作为中央军委机关报,及时刊发这样的摄影专版,是向全军将士吹响了生命大营救的冲锋号。时隔一天的5月17日、18日、19日、20日,连续推出4个摄影专版,在这些专版顶部,把传统的"视觉新闻"改为"抗震救灾画页",这些摄影专版的标题分别为:《拯救生命分秒必争》、《一线希望百倍努力》、《人民生命高于一切》、《这一刻,举国同哀》,后来又陆续推出《震区涌动鱼水情》、《向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指战员致敬》、《政治工作在抗震救灾一线显威》《壮哉!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子弟兵帮助数万群众大转移》等,从这些标题可以看出,编辑部从地震报道一开始就意识到了这是一场遭遇战,这是一场攻坚战,这是一场持久战。因此才有了这些标题的层层递进,一环紧扣一环地把这次大地震中我军将士"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内在思想刻化的完整无缺。
三、版面设计独特新鲜:各显其能
报纸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相同的是那张纸,不同的是在这张纸上体现出的思想、智慧。纵观这次抗震救灾军内外报纸对版面的编排处理,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充分地运用了包括摄影、图表、漫画等版式在内的视觉语言。在地震刚刚发生的那几天,军内外许多报纸都改用了黑色的报头;全国哀悼日的三天里,全国的报纸不但都采用了黑色报头,头版也全部以黑色衬底进行设计,烛光和白花是采用最多的两种元素来寄托全民族对在地震中遇难者的哀思。
在整个抗震救灾的报道中,有的是用一幅照片撑一个版,如广告一般昭示着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全国哀悼日那天,有的报纸用一个"悼"字撑一个版,表达对逝者的同情与怀念。他们不仅通过报纸来传达党的声音,而且利用这样一个契机,进一步拉近了读者与地震灾区人民之间的距离。5月14日、19日、20日、21日《解放军报》在5和8版先后用大幅照片支撑半个版如广告般向人们昭示着全军将士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勇拼搏,誓与地震灾害作斗争的决心和信心。
汶川地震了,汶川在四川省的哪个位置?《现代快报》等许多都市类快报在地震第二天的一版就标上了那个地区的地形图,不止一次出现,大大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地震一发生,读者除了要知道灾情,还想弄清发生地震的准确位置,有的查地图不方便,报纸上有,真可谓是急读者所急,想读者所想,读者需要什么,就刊登什么。在抗震救灾的日子里,军内外有不少报社采取了多种形式,精心打造版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
四、文字记者拍摄照片,文图并能
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现场,机会对每位手持相机者是平等的,只要用心拍摄,都会有所收获。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由文字记者拍摄的图片被报纸广泛采用,《解放军报》到一线去的文字记者拍摄照片见报的达22人之多,见报照片50余幅。成都军区战旗报社的文字记者人手一台便携式数码相机,白天去一线拍摄,晚上回来发稿。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社去一线的记者个个都带了照相机,他们都拍到了感人的瞬间,一组组现场拍摄的专题先后见报,让人过目难忘。还有更多的熟悉或不熟悉的文字记者,他们在一线每人也少不了一台相机。在抗震救灾一线被称为"全民皆摄"。
文字记者能拍照片,摄影记者会写文章,是现代传媒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代媒体从业的人员的基本素质。我想,通过这次汶川大地震的采访报道过程,媒体从业人员对这一点将会有更充分的认识。
五、记者灾民心心相印,真情感人
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有句名言:你拍的照片不够好,那是你离炮火不够近。"这次抗震救灾有数千名摄影记者或爱好者到了抗震救灾一线,仅军内的记者或摄影骨干接近200人,从各媒体发表的照片看,不乏精彩感人的画面,但也有的照片缺少点什么。这不能说他们离"炮火"不够近,因为绝大多数人,是第一次面对如此惨烈的场面,对他们的心灵带来的撞击是前所未有的,有可能会无所适从,尽管镜头贴得很近,又不知道应该拍些什么。一位前往灾区的演员坐在灾区的废墟上,面对摄像机的镜头,看到眼前被风吹得四处飘散的学生书本,他突然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忘了台词,不会表演了,大脑一片空白。也许正是因为身离得太近,触目惊心的场景,让心随风而去,随着那学生的课本飘向了远方,他们为逝者悲伤。我想,每个到达灾区的人都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感觉,只不过你要尽快从心理上适应过来。做到身临其境,心临其境。心与灾民相印,情与灾民相牵,冷静沉着下来,牢记职责,就有可能拍出有思想,有情感的照片。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摄影记者在面对突发性事件的时候,如果带有迫切的心情反而得到的是表象,如果能冷静一点寻找切入点,才有可能看到更多的本质。有时也许放下手中的相机,与救援队一起抬一天担架试试,或者参与扒挖废墟中的幸存者,暂不考虑拍摄照片的事情,也许能得到感悟,再拿起相机拍摄照片,静下来的心,就会贴近现场,情就会与现场的氛围相融。只有情景交融,才能拍摄出真情感人的照片。
当今报纸对新闻图片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现场纪录,能够表情达意的照片才具有传播价值,人们从照片中想看到的,不仅是那里发生了什么?他们更关注人的命运和精神状态,他们想从照片中了解更多的故事、读到更多的信息,这才是他们读图的意义。照片的感情来自于作者的感情投入,作者感情投入多少,决定着画面中情感冲击力的大小,照片没有感情,没有温度,就很难打动读者心灵,引起共鸣。

下,在倒塌的废墟里只露一只青紫淤血的小手,分明已经死去,那小手还紧握着一支笔,不得不让人们想起了童年,想起了放学路上背着书包欢呼雀跃地唱着《读书郎》的孩子们,然而,这一切对逝去的所有灾区的娃娃来说都已经结束了。这样的画面,震撼着我的视觉,震动着我的心灵,不由得唤起了心中的感动。这就是画面产生的情感冲击,要发现和抓取这样的细节需要的感情投入是很深的。据说,作者是最早抵达灾区的记者,并且一直坚持在灾区采访拍摄,其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不轻言放弃的坚定信念,不得不令人敬佩。
六、电视用图弥补不足:效果显著
新闻和新闻照片不能混为一谈,作为新闻照片,在完成了它的第一功能即报道新闻事件外,它的社会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还会继续持久地发挥作用,而这一点正是电视新闻或其他类似媒体形式所不具备的。
汶川地震,电视宣传表现得十分强势,央视、四川电视台等电视台,将其可视性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党和国家领导人到灾区看望慰问灾民,电视也选择直播的形式,记得央视现场直播胡主席在废墟旁察看灾情时,突然发生了强烈余震,只见画面抖动,树木摇晃,周围的人群有些惊慌,而人民的领袖却镇定自若,在现场号召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地震灾害。这样的现场画面对全国人民是巨大的鼓舞,毫无疑问,这样的画面将久久地深藏在人民的心中,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战胜任何艰难险阻。许多媒体中人都慨叹:现在已经是电视和网络的天下了!
的确,如今是电视时代,无论如何新闻照片也无法与其竞争,后者可以直播的方式,声画同期,现场效果强。不过这次有点例外,新闻照片通过传统媒体形式和网络传播,在前72小时,充分发挥了点多面广的优势,源源不断地把各地震情和催人泪下的感人瞬间,全方位地展现出来,显示了新闻照片传播面广,感染力强,经典耐看,富于想象等特点,这些都是电视新闻无法企及的。抗震救灾魅力永恒的照片,再次证明了新闻照片具有的视觉震憾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这就是照片的优势,他能将其中最有意义的瞬间定格在纸上,让读者一看再看,反复咀嚼。电视人意识到了摄影"凝固的意义"的价值,巧妙的将照片的特长拿来为我所用。在每天的电视报道中,反复播出一些"经典照片",并加以点评,以弥补电视现场直播带来的不足,刘忠俊拍摄的《一只震撼人心的手》就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节日中作了介绍。至今,滚动的视屏还是反复用一些抗震救灾现场的经典照片以吸引观众眼球。
七、网络图片铺天盖地:风光无限
自地震发生后,网络和电视就开始了24小时滚动报道。以分钟为单位的信息刷新速度牢牢占据了受众的视野,全方位多角度、声画结合的报道方式为世界提供了最为全面、详尽和立体的地震灾区报道。在互联网上,关于抗震救灾的照片数以万计,在网上空间广为传颂,更多的平面媒体也开始关注这些举动,从网络上下载优秀的图片在报纸上刊登,许多照片都是在网络上被炒得热火朝天,又被报纸转载的。如:《你是谁?》被网友称做"最柔情的微笑"。

里抱着的孩子,刚睡醒的孩子好奇地打量着这位陌生人,对视的目光中聚焦了难以用文字表达的情感。他不知道,自己和那个可爱婴儿对视的那一瞬间,已被定格成无数人心目中最具铁汉柔情的瞬间,这一充满生命希望,暖人心窝的瞬间,使他也成了网友追逐的名人。一位上海的女孩打出了"我被他的笑容感动了,跪求这位解放军哥哥"的示爱消息。

这是一幅被网友推举为《最应该做成雕塑的照片》。
由部队官兵,专业人员,医生以及志愿者组成的救援队,抬着一副躺着伤员的担架艰难跋涉的照片。在网上扩散流传,被网友们称为是一张应该被历史永远铭记的照片,更有人提出,这张照片体现着一种积极向上,发人奋进的力量,对每一个生命都有着积极鼓舞的作用,应该做成抗震救灾的群像雕塑。画面中身着军装的战士们,着橙色衣服的专业救护人员,着白大褂的医生及着便装的志愿者,他们的神态和整个画面构成使得"这张照片不见得最好,但它所体现的精神,所表达的含义,却是那么丰富,那么满含深情。所有人物都具有雕塑般的神态和动作,协调而且各具形态,整个画面给人造成一种视觉震撼。而且照片本身反映的意义非凡,是救援现场的代表作。"转载这幅照片的各网站,点击率异常火爆。
《敬礼娃娃》

一位吧友这样赞同郎铮:"骨折的伤痛带给他的不是痛苦的哭泣,而是镇定的目光;家园的毁灭带给他的不是惊恐和绝望,而是刚强和希望。这个男孩,只是灾难中许许多多孩子们的缩影,他们虽然弱小稚嫩,可是面对恐惧却选择坚强,遭遇困难却满怀希望。"这张照片从网络盛传,被报纸转载,《现代快报》在5月17日一版发表这幅照片时配了诗《灾难中的希望》并在编后写到:"这是一张昨天被新闻网站置顶为热图的照片,画面中的小男孩感动了无数的网友,如今虽然已过救灾的"黄金72小时",但那只骄傲的小手,让我们以生命的理由一直期盼、一直坚守。
这些并非直接表现灾情的照片在网络上的出现,被报刊选用,他在抗震救灾进程中给了人们视觉上的一种新鲜,让一直沉浸在悲伤中的人们看到了微笑,看到了昂扬向上的精神,树立了战胜困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信心。
著名学者余秋雨在接受央视关于5、12文化追访的节目中说,西方学者可以看不懂中文,也可以不了解古老的和现代的中国,但你能看懂图片,通过抗震救灾中一幅幅图片你可以看到,一个民族在如此大的灾难面前,这个民族的至高点出现了,这就是在互爱过程中出现的精神至高点。什么叫发展?发展就是用货币买不到的东西,这就是精神的价值。的确是这样,这次的汶川地震,给世界一个证明,这个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发生了世界上最大的灾难,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坚强,中国共产党人用至善大爱,解决大灾大难。也有人说,这次的汶川地震,让世界擦亮了眼睛,他们看到了一个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民族。
汶川地震,让世界了解了中国,新闻图片功不可没。

[字体: ]  [打印]  [关闭]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Cnpresspho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