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赛网 | 人民摄影网 | 摄影家 | 学术活动 | 论文荟萃 | 摄影对话 | 青少年网 | 图片库 | 中外旅游 | 摄影器材服务 | 摄影技术服务 | 打假举报 |
近段时间以来假新闻不断,堪称泛滥,先有香水女孩被逼退学的假新闻,再有80后女拒让座遭愤怒男钞票猛抽耳光的假新闻,再有李湘怀上双胞胎的假新闻,再有浙大女狂骂浙大教授的假新闻,再有女大学生脚踢孕妇的假新闻……泛滥的假新闻极大地伤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如今公众看到一个稍显反常、很吸引眼球的新闻,就会在心
与纸媒时代“纸馅包子”之类的传统假新闻相比,网络传播时代,假新闻呈现出鲜明的网络策划、炒作和传播特性,还有着浓厚的商业利益背景。
假新闻生产模式
80后女孩拒让座遭愤怒男钞票猛抽耳光的假新闻,向人们清楚地呈现出网络假新闻的新生产模式:编故事能力极强的网友先造假新闻,将几年前发生在江苏的一条类似的社会新闻改头换面嫁接到青岛,然后被转贴到几个著名的网络论坛被网友顶成网络热帖,然后就是某个纸媒毫不求证地以“网友曝”的形式当作新闻报道出来,然后几个影响力很大的门户网站疯狂转载这条新闻跟进炒作,然后各地都市报转载进一步形成“这是真事”的公众印象。再荒诞的假新闻,经过这个生产流程,重复转载一千次后就成了“真事”了。
在这个生产模式中,网友是假新闻的生产者,网络论坛是假新闻的酝酿地,传统纸媒是假新闻的洗白者和传播者,门户新闻网站是假新闻的炒作者和哄抬者。假新闻来于网络,炒于都市化纸媒,再炒于网络。人们都知道网上假消息泛滥,如果一条消息纯粹来源于网络,人们是不会轻易相信的。相对而言,人们还是很相信纸媒的权威和公信力,认为纸上印出来的白纸黑字比较可靠,经过层层把关后纸媒报道一般还是负责任的,所以,网络消息经过纸媒把关报道后立刻会被“洗”成正经报道,获得公众信任。
在这个过程中,某些不负责任的纸媒充当了非常关键的角色,没有纸媒的报道网络很难跨过“让人相信”这个门槛,为了追求报道的影响力,抢发独家新闻,第一时间吸引公众的关注,有些记者根本不去核实网络消息的真假,或者将根本就无法判断真假的信息,匆忙冠以“网友曝”的名义当作新闻报道出来,某些媒体甚至开辟了专版,派专人盯住网络论坛,一发现热门网帖来不及核实新闻源就赶紧报道出来,让假新闻完成变成真新闻的最重要的一跳。
就这样,纸媒利用网络的造假力和影响力,网络利用纸媒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你帮我传播,我帮你炒热,来自网络热于网络,有纸媒作为“把假的洗成真的”的中介,有网媒“转载一千次轰炸你的感官”,假的就成真的了。
网络假新闻后的推手
而传统纸媒时代的假新闻生产模式则完全不同,比如“纸馅包子”的出笼,它的生产是非常简单的线性,某个电视台记者为了收视率和出名,他一个人策划和制造出了假新闻,生产、制造、传播、炒作都以这个点为中心,其他人都被蒙在鼓中。而网络时代则不是,造假是组织性的、非线性的、环环相扣的,许多人在毫无意识中被卷入其中,生产者、传播者、炒作者的界限模糊了,并且比过去更难察觉。从香水女孩被逼退学,到浙大女痛斥教授,以及以前的雅阁女和炫富女孩,这些假新闻都呈现了这种特征。
更重要的是,与传统假新闻相比,网络时代的假新闻呈现出鲜明的商业利益背景,并形成了非常成熟的利益链。为了将公众的眼球转化为商业利润,许多炒作公司都做起了炒作假新闻的生意。比如香水女孩被逼退学那条假新闻,显然有公关公司和策划公司的背景,从策划公司委托公关公司,再到公关公司找网站和写手炒作,再挑逗和刺激网络跟进,这一切的背后都有一双看得见的手在操纵。
笔者曾经也很傻很天真、很愤怒很冲动,见不得网上那些不平事,看到有人在网上叫嚣就忍不住跳起来,但自从知道那个上网找骂的“90后炫富女”是人策划出来的之后,就感觉像吃了苍蝇那么恶心,意识到利用网民的正义感和愤怒感可能已成为一种产业。有了一次受人之托合作炒作某个话题的经历之后,更坚定了这种想法。
一天,我的邮箱收到一位自称某策划公司张某的来信,说从某媒体看到我的专栏评论,想结识云云,给了MSN让加为好友。加为好友闲聊几句后就说:我们正在为一个网络客户策划网上宣传,然后希望在本月中能有平面媒体的声音。我稀里糊涂问什么项目,他说,“由于是话题炒作,所以比较适合做评论,看您是名报评论员,很了不起啊,因此冒昧打扰。”他接着问我在哪些报纸写评论专栏,我如实相告。他说,“太好了,你能把评论在这几家媒体都发布吗?那几家媒体都是我们的目标发布媒体。”我还是没搞清楚干什么事,他终于开始跟我讲细节:“大概给你介绍一下这个项目的操作手法,大概在这个月10日左右,就会有一段视频曝光,然后就是网络进行话题炒作,然后就需要平面媒体对此发出一些声音”,发完这些信息后他加了一句,“呵呵,我想,您一位资深媒体人,对这类手法应该很熟悉了吧。”
看来我的见识真的太少了,感觉甚是惭愧,不过由此也渐渐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过了几天,他又给我发信息说:不知你有没有留意网上有个“一天花光100万”的活动宣传啊?他说,这个活动现在网上挺火的,该活动是某网站委托我们执行的,这是上海某报的报道,很详细地讲了这个活动,不知你是否有兴趣看一下。他看我很久没有回应他,可能忙着找其他人去了。不久我就看到了那条新闻越炒越热。
很显然,从策划公司委托公关公司,再到公关公司找网站和写手炒作,再挑逗和刺激网络跟进,这已经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
评论假新闻该当何责
其实假新闻不仅涉及网络网友、纸媒记者、公司炒家和网络推手,还涉及舆论生态链和文化工业链上的另一个重要角色,那就是评论写手。评论写手是不采访的,不接近第一手的事实,远离事件现场,以键盘为武器,以评论媒体的报道为生。记者报道什么,他们评什么,记者报道了假新闻,他们也就把自己的评论建立在假新闻基础上。业内写手们对不幸评到了假新闻有个说法,叫“踩到了狗屎”。
近来几起假新闻中,由于造假所指迎合了写手们惯有的偏见和亢奋的评论欲,嗅觉灵敏的评论写手当然没有缺席。比如香水女孩事件中,有人激动地要为女孩提供法律援助。钞票抽脸事件中,他们言辞激烈地批评“不让座就抽脸的道德专制”。浙大女狂批教授新闻中,立即有评者上升到了爱国主义的高度——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建立在子乌虚有的现实上,新闻造假被揭穿后,那些评论看起来就显得相当滑稽和可笑了。
对此,评了假新闻的人似乎是没有任何职业耻感的,他们有无数个理由为自己辩护:首先,评论者只是根据记者的报道进行评论,责任在记者,评论者没有任何责任,谁知道那是假的啊;然后,即使评的是假新闻,可是说的那些道理没有错,人们听听这些道理也是没错的;再就是,即使是假新闻,可是假新闻映照出的社会镜像是真的,在具体个案中是假的,在其他时候却真有这种事情,所以批判也没有错。
从法律角度看,评论者评了假新闻确实不该承担责任,能力、理性和权力所限,他们很多时候无从辨别新闻的真假,职业分工也使他们没必要去辨别,只能根据新闻提供的事实进行评论——依法而言,只能去追究新闻源头上报道者的责任,评论者至多只是假新闻的引用者和传播者。但笔者认为,评论者评论假新闻不承担法律责任,但却该承担道德责任,该在专业能力和职业操守上受到谴责。
虽然在职业分工上评论写手是根据媒体的报道进行评论,但评论是一种独立于新闻的文体,而不是新闻的跟屁虫和信息附庸,不只是“配”的角色。评论家并非没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完全跟新闻走,应该对新闻有自己独到的判断。虽然接触不了第一现场第一事实,但却能够根据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对信息的真伪作出自己的判断,使自己的评论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而不是毫无主见地被新闻牵着鼻子走,陷入假新闻所设的陷阱,被臆造的冲突所诱引。
假新闻并不难识别
不要跟我诡辩“谁知道记者报道的是真是假啊”,许多新闻是能一眼识别出其真伪的。比如纸媒上经常可见的那些冠以“网友曝”的新闻,十有八九不是真的,或掺了许多假。网友当然是可以曝光一些丑闻的,随着网络监督的兴盛,来自网络曝光的新闻线索会越来越多。但纸媒报道这些新闻时,就不能简单地网友曝什么你就登什么了,作为把关人,你得核实消息源,不能听信一面之词,必须从多个角度去采写相关信息,采访相关利益者的声音,有了眉目、确证了以后再拿到新闻纸上去——可许多冠以“网友曝”之类的新闻都不做这种功课,记者根本没有进行核实就搬到版面上去了,为了避免被追究假新闻责任,所以冠以“网友曝”的前缀,这样如果是假的就可把责任全部推到网络身上去了。从新闻文本和新闻规律来看,有没有确证的新闻源,有没有另一方的声音,有没有可以互证的多条源头,评者在专业上应该能判断出真假的。
还有许多看起来非常刺激、却不符合常理的新闻,评者也应能根据常识判断出真伪。比如香水女孩事件,北外至于愚蠢到开除一个仅仅在博客上撰文批评了教育制度的女生吗,香水女孩的博文怎么那么快就被某网推到首页形成热点,用点脑子就能判断出其中的玄机——如果评者能稍微理性一点儿,节制一下亢奋的道德热情,节制一下急于评论、匆忙下结论、第二天就见报的批评欲和发表欲,是能分辨出真假的。
有意思的,我至今似乎尚未见到有一个评论写手站出来为评了假新闻说声对不起的,仿佛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平时批评起政府、官员、明星做错了事拒不道歉的时候,一个个理直气壮、气势汹汹、真理在握,唾沫星子可以淹死人,可自己在判断上犯了错误的时候,报道了就报道了,评了就评了,过去就过去了,全都不说话了,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毫无羞愧感地继续扮演斗士。这样的写手,毫无自省精神,矛头专门指向别人,写出来的文章怎么能让人信服。
(作者为中国青年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