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播时代的图片应用
何龙盛 刊发时间:2009-09-03 10:22:45 来源: [字体: ]

新传播时代到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报纸开始步入厚报时代,报纸的传播语境,发生了极大变化:信息渐渐过剩`读者的注意力渐渐下降`读报的时间渐渐缩短。报纸传播行为正在由传者本位转向受众本位,新传播时代由此到来。
因为拥有比文字快得多的传播速度,也因为更容易瞬间吸引读者的眼球,图片在新传播时代获得

前所未有的重视。西方报纸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经历了从一味地追求文字信息量,到寻求文字与图片相平衡的转变,并且在21世纪的新一轮报纸重新设计浪潮中,新闻视觉化趋势加速,图片占版率节节攀升。
中国报界现阶段正处在一个转型期,在由传统的文字思维迈向图文平衡的过程中,需要克服许多图片运作的误区。虽然总编辑们一直在倡导图文并重的办报方针,虽然``读图时代``论在编辑部也有一定的市场,但占据绝对强势地位的,仍是内容为王的编辑传统,是根深蒂固的文字思维,``内容``常常被等同于文字。许多编辑固守着文字优越于图片的偏见,对于图文的各自特性不能做出全面`理性的判断。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决定版面大权的总编`主任`责编们大都是做文字报道出身的,罕有来自于摄影或视觉传达设计,图片在与文字的博弈中,难以获得平等对待,更不要提视觉优先了(《美国报纸产业》认为,美国报纸自80年代后就进入视觉设计驱动时代)。此外,由于我国报社普遍缺乏有效的读者反馈与互动机制,编辑部事实上难以自觉认识到合理地使用图片的版面能明显提高阅读率,认识到图片在叙述新闻的过程中的独特优势。
《新京报》从2003年创刊以来,就经历了一个文字思维独大到图文平衡协作的历程,推动进化的首要力量是编辑部的观念更新,视觉中心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令越来越多的编辑认识到,对于一张报纸或者一个版面来说,重要的不是文字多了还是图片多了,而是用什么样的手段才能提升传播效率与效益,在这个讲求效率的时代,必须考虑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强的传播效果。视觉中心在与编辑部沟通协作过程中,形成了以下一些关于图片应用的共识。

重视图片的五个理由
与文字传播相比,图片在传播中有五大独特功能。
高效传播:图片的特点是瞬间性和直接性。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方面,图片的优势明显。
加快阅读节奏:由于当代社会有很多读者--尤其是一些知识分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者,而是非阅读者,或者说他们是报纸的"浏览者"。报刊要适应他们的这种阅读习惯,就要加快信息传播节节奏,有效的方法就是更多地采用非写作的方式,更多地以视觉方式传递新闻信息,因为视觉形象比文字符号传递信息的速度要快得多。
印证事实:图片更容易给人客观真实的感觉,并能一些弥补文字难以表达的信息(比如人物长相、地形、地貌)。
制造卖点:报纸拥有商品的属性,版面就是报纸的包装,而图片是现代报纸版式设计中最重要的元素。读报实验表明:在一个版面中,首先吸引人的是大图片,然后是标题,最后才是大块的文章。应用图片营造视觉中心是目前版面设计中最常用的手法,使用图片的版面能明显提高阅读率。
提升报纸品质:在当今细节时代,细节是否精致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一份报刊的品质,精致的图片可以为报刊营造一种高品质的外观。

好图片的标准
使用好照片让信息传播事半功倍,选择传播效果好的照片是有规律可寻的。
在技术层面上:好照片必须具备能够被相应媒体所接受的技术质量,比如合乎要求的曝光、较高的清晰度、逼真的色彩还原等等,照片的技术不达标,势必影响信息的准确传达和视觉感染力。
在功能层面上: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照片的基础,然而要想得到读者欢迎,照片还得具有故事性或人情味,这意味着必须在新闻的决定性瞬间中,捕捉到典型情节和典型细节。
在美学层面上:照片是否具有视觉冲击力、是否有利于更高效传达新闻信息、是否新颖有趣,是摄影记者必须考虑的。摄影师如何独具慧眼的诠释新闻事件,如何创造性的安排构图,无不显示出专业二字的真正内涵。在陈腔滥调的照片充斥报刊的时代,"创造性"与"令人吃惊"是好照片的形式特征。新闻照片是静态的、二维的平面图像,但他实际上是对动态、三维的新闻事件的概括,在这种转换中,摄影记者对于报道对象的选择和表达非常重要,简单的纪录产生不了好照片。

图片编辑思路
图片在传播中经历了视觉、感觉、知觉三个认知阶段。
视觉阶段:读者对图片的感受是从眼球开始的。按人的生理规律来说,大的造型、鲜艳的色彩、有纵横感的线条,显然更容易捉住人的眼球。这种生理上的"第一眼效应",就是我们通常选照片时所强调的视觉冲击力。"五步三秒 "的封面编辑理论,就是基于这样的生理规律。但吸引眼球只是信息传播中的第一步。
感觉阶段:读者的注意力从图片的形式转向内涵,图片的信息量越是丰富,图片中蕴含的具有情绪感染力的人性因素越多,吸引人阅读的时间也就越长,传播的效果越好。
知觉阶段:这是读图的最高级阶段。在获悉图片内容之后,阅读者结合自己的文化与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对图片展开深度理解。能够让人过目难忘,再三回味的照片,通常是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含有某种象征的意味,拥有一些可以跨越文化差异的属于人类共性的价值因素。当然,这种有能力对抗时间,有机会成为经典的新闻照片,对于报刊来说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
对应这三个传播阶段,媒体在编辑图片时应该强调三个相对应的价值评估标准:一是视觉冲击力优先原则,二是信息和情感价值优先原则,三是象征价值优先原则。
出现在报刊上的新闻图片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为新闻性与视觉表现俱佳,二为新闻性差而视觉表现佳,三为新闻性佳而视觉表现差,四为新闻性视觉表现俱差。原则上,第一类图片必用,第四类图片弃用。当一张第二类图片和一张第三类图片只能选其一时,第二类图片优先。因为一个版上的文字稿会有十多条,而图片常常不超过三张,所以有必要强调图片区别于文字的优势所在,保证图片的视觉效果优先。
国内有一些大的报刊(如《新京报》)在内部设立视觉中心,专门负责图片的采集、选用、编辑何后期制作。在责编、美编、还有图片编辑这样一个平行的业务层面上,事实上,他们共同参与到图片编辑与设计的流程中来。合理的状况是图片编辑主导,与责编一起选择版面需要的图片,然后美术编辑对于图片在版面上的呈现形式,提供专业意见,如果版面责任编辑与图片编辑在处理图片上意见无法调和时,按图片编辑的想法来执行。

图文并行的发展趋势
从国际报刊界来看,图片空间加大、文字数量减少是一个趋势。不过在当下中国的报刊里,整个的图文之间依然失衡,图片所拥有的版面空间,图片本身的专业水准,都还有很大的距离等待被缩短,对于正在走向平衡的报刊来说,这是一个图文之间且冲突且搏弈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在《新京报》编辑部里强调的一个理念是:对于报纸来说,新闻本身是第一位的,至于它是一段文字还是一张照片这并不重要,新闻适合表现为一段文字还是适合表现为一张照片或者适合表现为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才是关键。事实上,图文结合的方式,是人类至今发明的最佳的平面传播方式。也就是说,图与文对报刊来讲其实是共生互益的关系,不是冲突对立的关系。
当然,客观上,提升图片空间的一个必然结果是,文字的空间缩小了,但是,纵然如此,普遍来说,文字依然是主流的,依然是强势的。变化在于两种力量的此消彼涨,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报刊更平衡了,报道文章更有吸引力了,读者的阅读率更高了,而做为一个报人,当我们评价一份报刊或一个版面的价值时,其实不在于它有多大的信息量,而在于这些信息最终被阅读了多少,被理解了多少。

[字体: ]  [打印]  [关闭]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Cnpresspho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