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赛网 | 人民摄影网 | 摄影家 | 学术活动 | 论文荟萃 | 摄影对话 | 青少年网 | 图片库 | 中外旅游 | 摄影器材服务 | 摄影技术服务 | 打假举报 |
报纸能否吸引受众眼球,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读者的“第一眼”感受,也就是报纸的版面视觉效果。透过版面,读者可以感受到报纸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感情,以及这张报纸的特色与个性。的确,一张好的新闻图片,可以直接向读者传达或者喜悦、或者悲伤、或者愤怒,读者一经看到,新闻情绪就会直达内心。因此,如何利用图片营
1.拍摄会“说话”的图片。作为摄影记者,光有摄影技巧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能够抓住新闻事件中最抢眼的部分、挖掘出图片背后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拍出一张会“说话”的新闻图片。目前某些新闻图片的通病就是视角单一、构图呆板,这样的图片很难给读者带来视觉冲击。因此,摄影记者拍摄图片时如何创新思路、选择角度变得十分重要。燕赵都市报摄影记者在拍摄山村孩子面临失学困境时,没有像以往一样表现破败的教室、拿着旧书本的孩子,而是选择了一个美得令人心痛的画面——纯真的山村女孩抱着刚刚采来的野花,含泪目送因生计问题不得不离开的老师。这样图片以其独特的视角,给读者带来心灵的冲击。
对于新闻版面而言,当拥有一张极具冲击力的新闻图片时,过多的文字或注解就显得微不足道甚至是多余,比如汶川大地震中那张震撼人心的图片——埋在废墟中的孩子握着断笔的小手,不用任何语言,就足以令人潸然泪下。而当甲型H1N1流感爆发,墨西哥人戴着口罩接吻,在口罩上涂鸦的图片,体现了人们面对疫情的乐观态度。这些,都是报纸利用图片来传达的一种新闻情绪。现在,像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国外较有影响力的媒体,他们都开始摒弃复杂的新闻版式,力图以醒目的标题、大幅的图片和干净的利索的美术设计突出新闻版面的庄重大气,而支持他们这样做的强大后盾,就是大量“会说话”的图片。
2.以小见大、突出情绪。摄影记者还要学会从小的切入点反映重大新闻事件。比如汶川大地震周年回忆中,板房前母亲深情凝望怀里的新生儿、废墟旁一台祭奠的香烛,都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而像反映海洋污染、环境恶化等重大题材时,摄影记者没有选取大的场景,而是以因渔网缠身、塑料袋套头、木块卡嘴而死的海豹特写组图,向人们传递着海洋生物如何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信息。对读者而言,直面个体生命的困境,有时更能引发深省。
此外,摄影记者在拍摄新闻图片时也应当学会体会事件当事人的情绪,因为只有这样,编辑和美编才能从标题、形式上强化这一“情绪”,使得版面变成一个有血肉有思想的“活”版面。比如燕赵都市报在做幼女晓霞受婶婶长期虐待的报道时,选取了她伸出伤痕累累的小手,孤独而无助地面对围观者的图片,标题再配以“泣血的呻吟”。受伤的孩子和鲜红的“血”字形成强烈对比,报道一经发出就激起读者对孩子强烈的同情和对其婶婶恶行愤怒地声讨。
3.图片的平民化视角。很多摄影记者喜欢关注重大新闻事件,对有趣味的市井新闻却缺少兴趣,其实,这种平民化的图片是很吸引眼球的,不但可以增加报纸的亲和力,拍摄难度也相对容易。
在这一方面,有些报纸做得很好,他们的摄影记者经常到街头巷尾“扫街”。他们认为,“只要有想法,用心去拍”,就可以拍出充满浓郁人情味的图片。如都市快报的摄影记者在拍摄杭州春节期间难得一见的大雪时,不是拍一张雪景交差,而是挖掘出茶楼女孩们戏雪的欢快背后隐藏的浓浓乡愁。白色的雪花、红衣的女孩、大大的“茶”字,再配以“爸爸妈妈,我在杭州挺好的”的醒目标题,小小的图片表达了一张报纸对众多春节不能回家的外来务工人员的人文关怀,从而引发了一次持续近两个月反响热烈的亲情传递活动。这些,都体现了一张好图片蕴含的惊人魅力。
4.图片说明的“点睛”作用。对报纸而言,一张新闻图片光拍好还不够,有时也还要有好的图片说明。洛杉矶时报流行一种说法:图片说明比新闻导语还难写。的确,好的图片说明对图片起到的不应该是简单的介绍作用,而是“点睛”之笔。图片说明要紧扣画面,但又不能重复图片中已有的信息,而应当从已有的信息出发去挖掘画面背后没能表达出来的“画外音”,才能让读者觉得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