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散记
在地球深处采访
 刊发时间:2009-06-22 11:02:31 来源:安佑忠 [字体: ]

  1991年9月15日至22日,我随首都新闻摄影记者采访团一行赴山东兖州矿务局南屯煤矿采访。

  列车疾驰在齐鲁大地上。蓝天、白云、金色的田野,到处是一片丰收景象。然而,在这肥沃的土地下面,在地球的深处,还有另外一番动人的场景。南屯煤矿依靠科技进步和广大职工顽强拼搏,连续

安全生产2000天,产煤1326万吨,创造了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1991年,荣获全总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并晋升为煤炭系统一级企业。这些成果吸引了每一个摄影记者。

  一到南屯矿,我们就受到了矿领导和工人们的热情接待。因此,我们所有的人明白自己此行决非一次简单地拍照,而是一次与工人同志在思想、情感上的交流。

  摄影记者下矿井采访,有很多不利的因素:环境艰苦、条件复杂、危险性大、技术难以发挥。例如:井下采煤工作面随处都是飞扬着的云雾状的煤粉尘、水和潮湿粘质的稀煤。下井的记者除了摄影器材外,还要头顶矿灯,腰间挎矿灯电瓶和井下自救器材等物品,负重有十几公斤。一双高筒水靴拖在脚上,上上下下往返几公里,行动极为不便。再说,井下拍摄最大的矛盾是光源。靠只有500勒克斯、20多个流明的矿灯,顶在头上只能看到眼前的两三米远。按规定,井下不准使用未经防爆处理的灯具。闪光灯一般是不准使用的。因为,井下存在瓦斯。我国有关规定,井下工人生产时作业环境中的瓦斯含量不得超过1%,如到1.5%时所有人员必须撤离现场,如到5.6%以上就会引起爆炸。南屯矿的条件虽比较好,但也存在这些问题。

  9月16日,我们一行人,“全副武装”准备下井。跑得快的记者在井口被安监员挡了回来。因为还没有通过安全教育。在井下采访拍照,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安全。绝不能因为我们贸然行事,影响了矿里安全生产。

  罐笼把我们送到井下300米处,换乘井下高速矿车。这时,恰遇矿工会主席带领安全人员检查高速铁路运行情况。许多第一次下矿井的记者,见此场面,按捺不住了,“咔嚓、咔嚓”,相机响个不停。他们及时抓拍了井下发动方方面面抓安全促高产的镜头。

  约摸半小时,我们改乘上坡罐笼时,正好与下早班的矿工们相遇了。他们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记者们也纷纷向他们问长问短。一位老师傅握着我的手,含着泪说:“谢谢!谢谢!”当得知他是矿里的老劳模时,大家又一次拥上来,围着他拍起来。

  通向一线的采煤工作面的巷道,完全黑暗(这里规定不准设线路照明),凭着头顶矿灯的微弱光亮,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着。你扶着我,我拉着你,一字长蛇阵排开。矿里的向导一前一后,不时的叫我们数数,“一、二、三、四……”怕有人掉队。纵横数十里的巷道,不熟悉的人很难找到出口,要是有人掉了队就麻烦了。

  终于到了采掘工作面。这里的割煤机狂吼着,马达轰鸣,与输煤链板振动声交织在一起,动人心魂。一排排明光铮亮的液压支柱耸立在长长的巷道里,一派现代化采掘的壮观场面。记者们纷纷掏出相机,支好三角架,选取角度,寻觅拍摄对象。矿灯忽上忽下,来回摇曳,有人利用矿灯照明,取景调焦。

  为了我们拍摄方便,矿领导好意让井下暂且停机片刻。不知是谁喊了声:“不能拍停机!违背新闻照片的真实性!”于是机声又响了起来……

  光线实在太暗了,经与矿里同志协商,加大通风量,加强测控,准许我们使用闪光灯。顿时,矿灯与电子闪光灯交相辉映,马达声与快门声连成一片,此时此刻,尤如到了“硝烟滚滚的战场”。矿工们和记者们,汗流到了一起,劲使到了一块儿。看到这些,我的心激动了,一个念头产生了——拍记者!

  多少年记者生涯,我跑过了不少地方,也拍摄了不少大工业题材,但从没像这一次,体会那么深,心灵震动这么大,我不停的按动快门,拍下了这一幅幅感人的场面。

  七天的采访活动结束了,但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我再一次感受到:一个有出息的摄影记者,必须深入生活,深入实际,不怕吃苦,勤奋工作。

  (注:《在地球深出采访》组照在第11届全国新闻摄影展览评选中获铜牌奖)

  在地球深处采访,是我以到井下采访的摄影记者们为主体人物的组照。既让人们看到了记者们采访的辛勤,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了井下工人们的辛苦。整体是三个部分,下井前的准备,在井下的记实,以及从井下回来后的表现。叙述的自然中也有颇富意趣的情节。启程前做准备时跃跃欲试的神情,在井下拍摄惊奇、感慨交集的神情,回到地面疲劳至极的神情,这三步曲环环紧扣,节奏清晰,我有意选择这种起承转合中的对比,将两种职业的劳动者在工作中轨迹交汇的过程,集中、合理地表现出来,我相信这种表达方式会更耐看、更有意思,因为它在自然中免除了一切人为的痕迹,又通过这种自然表达出了相当丰富的内涵。可见,组照更要花心思与气力去构思、去选材,像拍电影的分镜头脚本一样,既独立又互为因果关联,既平实又暗藏波澜,最终才会有打动人们心灵的力量。目前我们可以在许多网站看到许多组照,有一些作者满足于题材而忽视了构思与组合,如果一味追求所谓真实的纪录,如流水账一般,既缺乏思想深度,也少了艺术韵味,那么可能就会流于一般,摄影是要用心去拍摄,“真实”、“记实”不能也不应成为摄影者懒于思索、缺少追求的一种借口。

 

记者在下井前接受矿安全管理教育



瞳孔放得再大,也很难看到井下全貌



轻、重“武器”一齐上



太累了



记者安佑忠在现场采访

[字体: ]  [打印]  [关闭]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Cnpresspho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