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摄影记者一定是有思想的人
 刊发时间:2009-06-06 13:56:15 来源:人民网 [字体: ]

主题:好的摄影记者一定是有思想的人——大地震中的摄影报道

 

 

访谈时间:2009年6月2日(周二)下午14:00

 

 

嘉  宾:

 

    雷声,人民日报摄影部副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参与过50周年国庆阅兵、1998年抗洪抢险、2003年抗洪抢险、三峡蓄水通航、2003年抗击“非典”、十七大、两会等活动的现场拍摄报道。作品先后100多次在国内摄影大赛中获奖。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雷声作为人民日报社的记者立即赶往北川,用“心的颤泣,身的极限”在那度过了永生难忘的13个日夜,拍下了上万张照片。

 

 

    姚大伟,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主任记者。山东人,毕业于山东大学外文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长期在新华社从事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新闻摄影报道工作。曾常驻新华社中东总分社,采访巴以冲突、乍得骚乱、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土耳其大地震等重大国际事件。在从事中央新闻摄影的十余年中,他拍摄了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上海APEC元首会议、中非论坛元首峰会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并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过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初曾随温家宝总理三次前往南方冰雪灾区采访。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随温总理在第一时间赶往灾区采访。在灾区,他拍下了大量感人至深的照片,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主持人:

    韩长青,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网络舆情》特约编辑

 

舆情背景:

    汶川地震是一场灾难,摄影记者在第一线,不仅要用镜头记录下这场灾难,更要记录下人们不屈不挠的抗震救灾精神。我们从流传在网络上、发表在媒体上的众多优秀图片上,看到了摄影记者敏感的、细腻的、敏锐的观察力,通过他们的这些照片,让我们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情绪,读懂了他们所思所想,与他们的内心形成了共鸣。这就是优秀新闻作品所产生的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力量。

 

    雷声在灾区拍摄的最著名的照片

    雷声的摄影故事:抢救李月

    血染笔记本 雷声

    雷声作品

    姚大伟作品

    姚大伟的博客

   

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舆情会商室“汶川地震与舆论新格局”系列访谈。今天我们的访谈题目是:好的摄影记者一定是有思想的人——大地震中的摄影报道。我们请到了两位大家熟悉的客人,人民日报摄影部副主任雷声,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主任记者姚大伟。欢迎二位,请先和网友们打个招呼吧。

 

姚大伟: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下午很高兴和大家在这里一起聊天。

 

雷声:各位网友,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能在人民网的舆情会商室与大家进行交流。

 

网友“达什伍德”:姚老师好,一直关注您的博客,在上面看到不少照片背后的故事,十分感动!

 

姚大伟:谢谢你的关注,我争取以后还会写更多的照片背后的故事给大家看。

 

网友“3000求购D60套机”:请问姚先生,您手上的D60是中奖得的么?什么奖哈,跟地震有关么?D60能转让给我么?

 

姚大伟:是中国记协主办的“2008中国瞬间暨尼康杯中国新闻摄影大赛”上获的奖品。和今年年初的冰雪有关,照片题目是《温总理冰雪灾区行》。很遗憾,已经被别人拿去用了。

 

网友“白开水”:两位记者:我的问题也是关于设备,现在玩摄影需要多少钱才有资格啊,刚毕业的大学生“月光族”有资格玩摄影吗?

 

雷声: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和经济状况添置适当的器材。具体什么器材,可以请教身边一些比较专业的人士。

 

网友“star”:姚大伟先生好象平时工作比较忙的样子,博客好象不怎么更新,隔了好几个月才更新一次。是吗?

 

姚大伟:是,确实这段时间比较忙。当然,主要还是人比较懒,好久不更新博客了,以后我会注意的。谢谢你的关注。

 

网友“朗朗乾坤”:雷声,好像您是13日早上就赶到了北川,是怎么过去的?不是说12日北京到成都的航班停飞了吗?

 

雷声:我是14号凌晨赶到北川的,13号从北京坐飞机到西安,然后坐汽车从西安经汉中市、广元、绵阳,最后到达北川。当时正下着雨,一路上因为也受到地震的影响,汽车加油都成问题,经过多方协调,终于加上油了,最后到达了北川,一晚上没有合眼。

 

主持人:先问大伟,我们知道“5.12”地震发生当天,你就跟随温总理一行赶到了灾区,在灾区拍下大量生动感人的照片。你以前也报道过灾难,和这次相比,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吗?

 

 

姚大伟:应该说,我曾见过很多惨烈血腥的场面。在我常驻中东的那几年里,我拍摄过乍得骚乱,巴以冲突,耶路撒冷装满炸药的汽车爆炸后烧得面目狰狞的尸体,土耳其大地震后大规模掩埋遇难者等我回到国内和平安宁的环境,我又重新从事中央新闻的采访,我自认为以后不会再碰到了。然而“5.12”地震发生当天晚上,当我随温总理赶到都江堰市聚源中学的时候,惨烈又一次出现在我的面前。学校操场上摆了几十具学生的遗体,而且,他们都是我们的同胞,他们都还是未成年的孩子。几小时前,他们还是那么鲜活的生命。一朵朵的生命之花瞬间凋谢,带给我巨大的心灵震动,让我感到悲痛、惋惜和无奈。

 

主持人:雷声先生,你的这个“雷声”是笔名还是真名?

 

雷声:是真名。

 

网友“star”:请问姚先生,从介绍上得知您是学英语出身的,您是怎么走上摄影道路的?你拍摄高层领导人有多长时间?

 

姚大伟:其实我成为一个摄影记者纯属偶然。大学毕业前,新华社到我们学校外文系英语专业去挑人,准备培养以后派驻国外做驻外摄影记者,后来就选中了我,我也就这样走上了摄影的道路,一干就十多年。后来发现我还是比较喜欢这个职业的。我是1992年开始做中央新闻摄影,到现在也有十多年了。

 

主持人:雷声先生,在灾区你共跑了那些地方?前后去过多少次?你以前搞过不少次灾难报道,但这次,从你的一篇采访手记看就大不相同:“心的颤泣,身的极限”。为什么说它是极限?

 

雷声:首先是“心的颤泣”,我到达北川以后,我面对的都是在废墟中孩子的哭叫声,求生的眼神和求生的手,还有众多妈妈的眼泪,他们对死去的孩子的诉说……没有什么比见死不能救,也没法救,更让人心碎的了!何况这些都是花一样的孩子。

至于“身的极限”,第一,天不逢时;先是下雨,后又连续多日的高温暴晒,体力消耗极大。第二,地不利;到处是一片废墟,无路可走,无车可乘,加上余震不断,每时每刻都面临生命安全的威胁。第三,人不能;灾区的政府机构没了,信号网络中断了,没有人提供采访线索,只能靠自己的一双眼,两条腿,一步一个脚印,碰到什么就拍什么,完全由不得你来选择。第四,没有水喝、没有饭吃、没有地方睡觉;白天长时间空腹采访,运气好时,向救灾人员要点吃的、喝的,晚上回来,要马不停蹄写一篇稿子,稿子好了,还要找地方传,开始几天,网络系统坏了,找个成稿地方都不容易,心中的那个急只有做新闻的才可以体会。一天忙完了,到哪里去睡觉呢?根本没有地方。下雨的时候,就坐上一辆出租车,在车里待着。晴天时,到露天广场坐到天亮。连续几天不睡觉,白天还要继续工作。后来身体的确吃不消了。我是军人出身,吃苦对我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后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头晕、乏力,体力消耗达到了身体极限。

 

网友“又是地震”:二位嘉宾,你们好,请问作为一个摄影记者,在第一时间接到去灾区的任务时,要做哪些常规准备?你们平时都做哪些准备,以应对随时发生的突发事件

 

姚大伟:记得我在中东常驻的时候,那时候的准备非常充分,我可以在五分钟之内就出发赶往机场,跨国采访。平时在办公室里都把一些摄影器材就准备好,包括一些洗漱用具。说实在的,对于这次地震,我是15:50接到的通知,要求16:30以前赶到西郊机场,随总理前往灾区。当时还是很仓促的,只带了一些摄影器材,连洗漱用具和换洗的衣服都没有带。看来,以后还是应该注意加强平常的准备工作,以备突发事件的发生。

 

网友“达什伍德”:姚老师看这里哟~~~~~~~在您的博客上看到很多总理的照片,从2008年到2009,总理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最需要他的地方,我知道您跟随总理去过不少地方,不管是南方冰雪灾害还是四川大地震,以及之后的欧洲之行,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方式给人一种“急行军”的感觉,您自己有没有这种感觉?这种情况下您和您的同事都如何调整状态呢?据我所知,总理在国内视察或是国外出访时活动总是安排得很紧密的。

 

网友“傻书生”:我也想问这个问题 跟着总理采访都是马不停蹄的吧 姚老师是怎么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的呢?

 

姚大伟:这种急行军的感觉非常明显。随行记者们因为已经习惯了这种工作节奏,所以,自然也就调整过来了。

 

网友“感动”:姚老师,温家宝蹲坐在废墟上的那个小孩 王佳淇,还活着吧?您有再见过那个小孩没

 

姚大伟:王佳淇小朋友现在已经恢复健康,回到新建小学上学了。温总理第二次到灾区的时候,特意到四川省人民医院去看望了她,我当时也见到了她,还和她拍了一张留影。

 

网友“又是地震”:二位嘉宾,请你们总结一下在这次地震报道过程中的收获吧,有没有什么觉得遗憾的?

 

 

雷声:最大的收获就是在这次重大的灾害报道中,锻炼了自己。遗憾的是,第一,事前思想准备不足,没有做到快速反应。第二,准备不太充分,尤其是通信传输设备,不能将稿子及时发到后方造成被动。第三,对困难估计不足。在后勤保障方面,特别是衣食住行方面牵扯了自己相当大的精力。比如说,如果自己带着帐篷,就可以住在现场,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采访时间。我感觉,这种采访报道,最好是团体作战,孤身奋战效力会受到影响。

 

网友“十里东汽”:姚大伟先生,批评您一句,5月12日晚上为什么没把温家宝在聚源中学向遇难学生遗体三鞠躬照片发出来?思想保守了吧?当时没想到19日会降半旗吧?

 

姚大伟:谢谢你提的这个问题,我解释一下。当时这个照片是拍了,主要是考虑到场面有孩子们的遗体,遗体血迹斑斑,场面很残酷,照片很血腥,所以,考虑再三,没有发稿。我自认为,我的思想还不是很保守的。

 

主持人:大伟,你经常跟随高层领导人拍摄,如何拍摄好国家领导人的图片,你自己有什么深刻体会?有人可能会说,如果给我这样的机会,我也能拍出好作品。

 

姚大伟:我想,中央新闻摄影也要以人为本,感受被摄者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的思想情绪,读懂他的心,思他所思,想他所想,要达成一种默契,要注意抓住那些典型细节和人物情感。这就要求摄影记者要敏感,要细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思想力。

 

网友“顺其自然”:二位老师,请问如何处理即反映灾区悲惨景象的真实度,又避免出现令人不好接受的画面?例如遇难者遗体问题!

 

雷声:我一般拍比较大的场面,尽量不拍遗体的特写,一是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也避免让大家看了不舒服。另外,多拍受害者亲人、救援者现场营救生还者的照片,从侧面表现地震灾难。

 

主持人:雷声先生,你觉得自己哪张照片的拍摄过程最难忘?或者还满意?是不是“血染的笔记本”?

 

雷声:“血染的笔记本”是我到达北川中学拍的第一张照片。当一个北川小伙子,用他的摩托车把我送到北川中学时,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脑袋里一片空白,看到众多压在废墟中的学生,我问身边的人,怎么没人去救他们呢?没有人回答我。再仔细一看,才发现,那些伸在空中的小手,一动不动……原来这些孩子已经死了,现场的救援者都在忙着营救生还者。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我就呆在那里,完全忘了自己来干什么的,没有一点拍照的冲动。因怕伤害死者,我没有按快门的勇气和力量,但为了记录历史现场,我还是轻轻的从死去的孩子们身边走过,拍了一些他们生前的学习用品,这张“血染的笔记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拍出来的。

 

主持人:大伟,我们知道,你曾经拍了一张有名的“总理为伤员让路”的照片,当时的拍摄情景是怎样的?那个女孩后来怎样了?

 

姚大伟:去年5月14日,温总理在北川老县城外察看灾情时,忽然听到身后有人急促地呼喊:“让开、让开”,几名战士抬着一个孩子从县城方向飞奔过来,总理和随行人员赶紧让到一边,我当时作为随行记者,职业的本能让我以最快的反应速度拍下了这个难得的瞬间。后来这张“总理为伤员让路”的照片经新华社播发后,广为流传。从此这个孩子被人们就把这个孩子称作“总理让路女孩”。   

    后来知道,这个孩子叫宋馨懿,三岁了。地震发生的时候,她的爸爸、妈妈把她护在身下,用他们的生命保住了这个孩子。后来,小馨懿在废墟中又经历了余震、暴雨,熬过了两个黑夜,终于被救援队员成功救出。我从网上看到,由于在废墟里被压时间过长,孩子的右腿三分之一已经坏死,必须截肢才能保住生命。后来,她去了江苏省人民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地震报道结束以后,我的心情慢慢平复下来,但常常还是会想起这个孩子,也很想见她一面。还是有缘。去年10月的一天,我刚从外地出差回来,就接到了朋友的电话,告诉我小馨懿来北京的消息。志愿者聂晓阳安排了我和小馨懿的见面。   

    那个星期天,我们和小馨懿的叔叔、奶奶一起陪她在天安门和“鸟巢”玩了一个下午,孩子玩的开心。小馨懿是个可爱、懂事、坚强的孩子,她不愿让大人抱着,就一条腿蹦着走。因为一条腿站不稳,所以就不停地蹦着,头上的两条小辫也随之有节奏地跳跃起来,直到蹦累了,才会伸手去扶大人的腿,歇上一会儿。小馨懿在广场上笑声不断,她的笑太可爱了,感染了我们这些大人们。但转过身去,我的心里还是有些酸…。   

    在与小馨懿的叔叔宋岗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小馨懿的父母遇难后,家里剩下爷爷、奶奶,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非常困难。后来,在与宋岗的多次通话中,我越来越感觉到有责任为他们联系一家有爱心的企业,资助他们,解决孩子长期的医疗和生活问题。尽管这很不容易,但我与关心小馨懿的志愿者们一直在努力着。   

  直到有一天,我在与步长集团北京分公司的总经理郑红兵先生聊天中提到这件事情。他对小馨懿的命运非常同情,很快就向赵步长先生作了汇报。赵先生当下欣然决定助养这个孩子。后来,步长集团与宋家正式签署了助养协议。   

    现在,小馨懿在成都安了家,上了幼儿园。步长集团为她购置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她们一家在那里生活得很好。在步长集团助养宋馨懿启动仪式上,我曾经说过,小馨懿是大地震留下的花朵,是人间大爱的结晶,这个天使般的孩子应当得到我们这个社会爱的呵护。让我们祝福她,相信在全社会爱心人士的关爱下,这个不幸的孩子能够幸福成长。

 

网友“达什伍德”:姚老师,拜托回答我一个问题!!姚老师的镜头记录了很多珍贵的瞬间,在您的镜头里,总理的表情大多数时候都非常丰富,或哭或笑,而您总是能准确捕捉到他最生动的表情,好像随时做好了准备似的,您是怎么保持这种状态的呢?

 

姚大伟:我曾经说过,摄影记者要敏感,要细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思想力。在采访过程中,摄影记者要善于发现、捕捉那些典型的细节和人物情感,把它记录下来。

 

网友“又是地震”:二位嘉宾,在灾区,关于你们的同事和同行,有什么感动人心、记忆深刻的事情?请给我们讲讲吧

 

雷声:我们有一个同事,一直在乘坐直升机进行采访,但就是这架直升机在这次地震中出事了,恰好那天他不在这座直升机上,我们感到很欣慰。这是我的同事在采访中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件事。

 

主持人:雷声先生,许多媒体和电视镜头里反复用了你的一幅照片:一位年轻士兵抱着在地震中劫后余生的羌族幼儿。有评论说,你的照片善于用“细节表现宏大的主题”,你怎么看?你是有意识去寻找、去表现?

 

雷声:观察选取细节是新闻摄影重要着眼点。从新闻事件的全局着眼,从典型的细节入手,在最短的时间里,抓住最重要的那一部分。人物的神态、动作能将新闻的神韵呈现出来。传神的作品态度传情,传情的作品才能感染人、影响人。   

    在当时的情况下,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所以我没有刻意去寻找、去表现,但是只有加强平时的形象积累,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快速的反应力,在采访新闻事件时才能触发灵感,捕捉精彩瞬间。

 

网友“又是地震”:二位嘉宾,你们好,二位摄影师在去年灾区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向世界发回了震区的照片,这些照片让全世界人民了解这场灾难,为震区打开了人道主义救助窗口,让我们这些远离震区的人们感同身受一般经历生命的涅槃,那么在重建的一年间,你们返回过震区吗?还在关注着灾区的重建吗?

 

雷声:从去年地震到现在,我先后七次去过灾区。分别是关注爱心人士前去抢险救灾奉献爱心;灾区重建;慰问灾区人民等活动。每隔一段时间,我都能看到灾区重建一天天在发生的变化,比如说,不久前我从灾区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失去学校在云南丽江、山东日照、河北保定、邢台、北京等地读书的孩子们,包括很多孤儿都能返回已建好的四川双流机场学校读书 。

 

主持人:大伟,你说过摄影者需要练就高超精湛的“舞技”。“舞技”指的不光是摄影技巧吧?因为你还说过,一个好的摄影记者一定是个有思想的人。具体说说“舞技”?

 

姚大伟:一个好的摄影记者一定是个有思想的人。当一个人解决了摄影操作层面的问题,剩下的就是一个人艺术素养、思想深度、理论水平、生活阅历等文化底蕴的问题了。无论你学什么专业,你的综合素养和艺术感觉都会在你的摄影作品里有所体现。一个摄影记者到了一定的阶段,水平提高不了,就是思想深度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的局限性问题。一张成功的摄影作品的背后,是摄影者的思想在支撑着。摄影者的思想溶入了作品里。我们读书,看世界名著,仿佛是在文学大师对话。同样,看经典的摄影作品,仿佛我们能透过照片,看到摄影大师的思想和灵魂,看到大师们在向我们微笑。

 

网友“朗朗乾坤”:提醒下雷嘉宾姚嘉宾:关于微笑战士当城管,关于温总理废墟上要求“你们看着办”的传言,务必回答下,不准躲猫猫啊!问题在下面

 

姚大伟:呵呵,其实我一直在不停地说,工作人员也在不停地输入,连喝口水都来不及呀。请大家理解。

 

网友“木木夕”:两位嘉宾,你们好,在灾区,面对一个个惨不忍睹的镜头,你们一定经历了一次不同寻常并且痛苦的心路旅程,从灾区回来后,你们也接受着心理救助,你们从镜头中走出来了吗?你们是靠怎样的力量来恢复自己的正常状态?

 

姚大伟:的确,在灾区,看见了很多残酷、血腥的场面,现在想起来,心里还很痛。我认为,作为一个记者,如果把自己一味地沉浸在一种情感当中,也是很难做好自己的工作的。所以,记者有时也需要靠一种意志、理性来使自己保持冷静和克制。

 

网友“Jenny”:请问嘉宾,你们拍摄的时候是否用尽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了拍摄里面,才会有一张张那样感人的照片?

 

姚大伟:一张照片首先要感动自己,才会感动别人。

 

主持人:雷声先生,你是被表彰的全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个人143名当中的一员,你以前获得过类似的奖项吗?你认为这个奖对你意味着什么?

 

雷声:在摄影方面得到的奖项比较多,这奖励以前没有过。得这个奖我很兴奋,也很意外,事先自己也不知道灾后还会评这个奖,非常感谢报社领导对于我们一线记者的关心和培养。汶川灾区采访,的确很不容易,感觉很辛苦,本来我觉得自己已尽心尽力、问心无愧了,但评上这个奖后,我自己心里又很惭愧,觉得自己在这个方面还做得很不够,离报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既是对我一次极大的鼓舞,也是对我今后工作的一大激励,我会更加努力工作,多出精彩、感人作品,不辜负领导的期望。

 

主持人:两位嘉宾,我们采访过其他一些奔赴灾区的摄影记者,他们有的提出,整个摄影界应当好好总结这次灾难报道带来的经验教训。通过你们的切身体会,你们觉得这次灾难报道对于摄影界、新闻界,应该总结的经验教训有哪些?尤其是教训?

 

姚大伟:对于这次地震报道,很多记者都是仓促应战。有些记者还是第一次参加灾难性报道。报道结束以后,无论是新闻界、摄影界,还是记者个人都是很有必要总结一下经验教训的。在报道上,我们不仅要报道灾情,还要在采访中,发现、发掘那些在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报道出来,展现出来。在采访中要注意尊重生命。人的生命高于一切。没有任何一张照片比生命更重要。要注意尊重被摄者的尊严,无论他们是生者还是死者。

 

网友“丁丁0321”:一个有思想的人一定要多读书,请问大伟都喜欢读那类书?

 

姚大伟:我读的书很杂。我认为,一个摄影记者的理想状态:应该多读一些书,具有比较广博的知识储备。这会对工作非常有帮助。

 

网友“我不是帐子仪”:请问姚记者:您跟随总理这么多年,他让您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在灾区,他让您最感动的画面又是什么?网上盛传总理摔电话,请问有这事吗?

 

姚大伟:最近,我有两幅(组)照片获了“金镜头”奖,一幅是《温总理冰雪灾区行》,一组是《温总理在地震灾区》。这些照片都是让我很感动的画面。

 

主持人:多谢两位嘉宾参与我们的“汶川地震与舆论新格局”系列访谈。嘉宾们强调,在灾难的采访中,要注意尊重生命。人的生命高于一切。非常精彩的回答,也感谢各位网友的支持。今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系列访谈。请两位嘉宾给大家道个别吧。

 

雷声:非常高兴和各位网友进行交流,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只能回答这些问题了,感谢大家的提问,希望今后有机会再交流,再见!

 

姚大伟:时间过得很快,和网友们一起聊天非常愉快,感觉时间不够用的,有些问题还来不及回答,很抱歉。期待下次再和大家进行交流!再见!


 

[字体: ]  [打印]  [关闭]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Cnpresspho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