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赛网 | 人民摄影网 | 摄影家 | 学术活动 | 论文荟萃 | 摄影对话 | 青少年网 | 图片库 | 中外旅游 | 摄影器材服务 | 摄影技术服务 | 打假举报 |
每次看到《希望工程之大眼睛》这张照片,都会琢磨,是哪位摄影师以怎样的心灵捕捉到这样一双乌黑透彻而又充满希望的大眼睛。昨天见到解海龙,答案随之揭晓。
解海龙,头发黝黑,讲话语速很快,脸上一直挂
着笑容;和记者交流时,左手食指常常向下弯做按快门状;他的腰间挂着一个小型数码相机,他说出门拍点照片方便;看到挂在本报一楼的“欣月童话”系列报道的照片,他停在一旁,仔细地看了又看。
听说解海龙来长春,许多摄影爱好者都想找机会与他交流。昨日16时,本报如约开通热线,邀请解海龙在热线中与读者交流。半个小时的热线时间,打进电话的多数都是摄影爱好者,他们向解海龙请教有关摄影的种种问题。
有摄影爱好者请教解海龙,初学者购买什么样的摄影器材,他建议说,“可以买一个旧的相机,练练手,新的两三千块,很快就淘汰了。学技术要用传统相机,要看书学习,了解性质,业余爱好买个数码相机就行。”还有的专业学生请教如何拍出好的作品,解海龙回答,“真实是第一生命,二要强调新,第三才是美,讲究画面结构,运用手法。”
还有热心读者打来电话,想了解《大眼睛》拍摄的情况,解海龙说,“最重要的是真实、自然。拍《大眼睛》,我一直跟着苏明娟,走了24里山路,看她们趟河,看她们走过泥泞的道路,等到教室听课,一抬头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好像是我刚看到的,其实心里早就预料到了。这就是说,不论拍什么都要下功夫,要去想。”
提起解海龙,大家都知道他是拍摄《大眼睛》的著名摄影家。在拍摄《大眼睛》第二年,解海龙从北京崇文区文化馆调到《中国青年报》担任摄影记者,一干就是9年。昨天来到本报,解海龙还以同行的身份,与本报记者进行了现场交流。原定半个小时的交流,因为解海龙的健谈延长到一个多小时。
看到本报摄影记者多数是年轻人,解海龙说,“摄影记者确实是年轻人有优势。很多时候拍片要抢,年轻人身体好;还有就是年轻人外语水平、计算机技术好,我们在北京拍国际活动,要等翻译了才知道拍谁,年轻记者早就拍好传到网上了;还有就是观念的东西。”解海龙拿自己说事,“2000年拍北京车展,香车美女,大家都往前拥,我也挤在里面,突然一个年轻记者一回头看到我,马上喊,‘大家给解老师让一让,解老师先拍’。”
年轻记者有其优势,而对于他们的发展,解海龙又有哪些建议?“首先是我们的工作状态,自己觉得是否舒服。还有要注意积累,琢磨东西。”解海龙举例说,一次和文字记者去拍一个“两会”代表,某农药厂老板,他们公司的产品出口很多国家,“到了宾馆标准间,一看,这环境不典型,人物不典型,怎么拍?坐在床边拍一个,不对;坐在椅子上拍一个,不对。我突然看见他旁边的箱子,上面贴了很多行李条,表明他经常出国推销产品,就这个吧,我假装问他要资料,等他一拿箱子,好,拍成了。”
听解海龙讲他的故事
解海龙的经历很多,总结说来,摄影和“希望工程”是他现在最重要的两件事。说起对“希望工程”的关注,解海龙有说不完的话,每一张照片、每一次捐助背后都是一个故事。
在长春跳舞 募来3000元建图书室
解海龙对长春并不陌生,用他的话说,“我和长春也是有故事的”。解海龙说的故事发生在1997 年,“当时和这边的朋友一起吃饭,还有白山图片社的老板。吃饭之后她说请我跳舞,我说,‘好啊,你给多少钱?’”听解海龙说要3000块钱才能跳支舞,图片社老板一愣,可是她很快明白了原委,“她是老板,有能力为希望工程做点什么,可能建学校她没有那么多钱,但是3000块钱足够给学校建一个图书室。”女老板当即同意,解海龙把这笔钱捐给了“大眼睛女孩”的母校,“2001年我又去了一趟,还拍了照片,那些书上还都写着白山图片社捐赠呢!”
打官司索赔 捐给希望工程建小学
自从16年前,拍摄《希望工程之大眼睛》的照片后,解海龙的名字就和“希望工程”紧紧连在一起。他不但用影像替孩子们喊出“我要上学”的声音,还不断为“希望工程”寻找赞助。记者问他,这么多年募集的捐款有多少?解海龙想了半天,“这个没法计算”。解海龙筹集善款的方式很特别,“有的人盗用了我的作品,那我要告他,索赔200万,那你赔给我,我马上签字捐给希望工程,建希望小学。”还有一次,解海龙去山村小学拍照片,学校的一位老师误以为他要做负面报道,两人撕扯起来,“我一直记在心里,我把这组照片公开,给学校拉来了47万港币的捐赠”,那个老师再见到解海龙,特别惭愧。
(来源:人民摄影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