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信重质,维护真实,树立新闻摄影核心价值观
郑石明 薛中卿 刊发时间:2009-04-17 13:57:44 来源: [字体: ]

 

——由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摄影类奖项大面积空缺和地市报成为最大赢家引发的思考

 

 

不久前落幕的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定评”在上海爆出新闻:中国新闻奖摄影奖项出现大面积空缺,部分作品因未能达到评委期望,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评委最后评出二等奖1件,三等奖2件,共空缺8件。这在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评选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结果公布:无锡日报摄影记者张立伟的《化学品运输车在锡发生重大险情》获惟一的二等奖?穴一等奖空缺?雪,安阳日报摄影记者肖敬光的《如此开会:大人乘凉 孩子遭罪》获三等奖。中国地市报首次成为中国新闻摄影最高奖的最大赢家。之前的“复评”,地市报夺得三金(全国共五金)五银十二铜的骄人成绩。

作为本届中国新闻奖“复评”的评委,作为一年一度中国新闻奖“初评”的组织者,深深感到:我们地市报人既要看到成绩,增强再创辉煌的信心,又要冷静思考,明确努力方向。   

 面对新闻摄影事业发展的异动和阵痛,我们地市报人需要对新闻摄影的精神内涵、运行格局、发展态势等一系列课题进行深层次剖析。重新审视中国新闻摄影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名发展之路。树立守信重质,维护真实这一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新闻职业道德,大力倡导精品意识,大力倡导民本观念,大力倡导机制体制创新将成为新闻摄影事业发展中一项紧迫而长期的战略性任务。

寻找缺失的内在精神构件

从中国新闻奖初评、复评、定评的整个评选过程看,“打假”成为评奖环节的重中之重,有的还特地安置了相关技术设备和技术人员,对评选过程中有争议作品予以现场验证,对获奖作品进行网上公示。众所周知,今年2月18日,新华社等单位发表关于大庆晚报刘为强照片造假问题的联合声明。这,仅仅是中国新闻摄影近年连续出现新闻做假事件中的一例。近年来,数码技术突飞猛进,数码时代使得人人即是摄影记者成为可能。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报社对包括摄影、文字记者的考核力度加大,使得记者对于见报图片数量的追求程度明显加剧,摄影记者的职业压力非常之大。与此同时,中国新闻摄影仍是一个没有职业标准和伦理道德标准的领域,缺少对造假者、庇护者处理的普遍参照体系,缺少一个职业、伦理、道德的底线。谁来监督,由谁来执行,如何具体制约,都没有落到实处。于是,价值观的丧失、外在的压力、管理的漏洞、名利的吸引,令极少数新闻摄影工作者铤而走险,打起了新闻的生命——真实性的主意,或篡改拍摄时间,或修改图片内容造假,……

当然,新闻摄影界出现的内在精神构件缺失现象,还有其它深层次的动因和缘由:长期以来,新闻摄影界的思想教育呈现淡化趋势,面对不良诱惑,极少数新闻摄影工作者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部分媒体队伍混乱,教育、监管的体系力度不够完备;新闻记者社交圈、娱乐圈、生活圈的监督管理缺乏,等等。对此,应当大声疾呼,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中国新闻摄影界已经到了再次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弘扬正气、褒扬美德、讲求理想、提倡奉献的时候了。

 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寄望广大新闻工作者发扬优良传统,以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宣传报道工作,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中国新闻出版报随后撰文指出,新闻记者必须进一步明确道德规范,除了认真遵守《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等基本道德规范外,还必须遵守新闻工作职业道德准则。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工作者必须进一步开展道德教化,在实践中学习人民群众的好思想、好品格、好作风。作为地市报新闻机关,必须进一步严格记者道德监控。由于新闻记者处于特殊位置,新闻记者在个人道德上必须受到严格监督。要加强组织监督,完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监督体系,防止道德失范;要加强群众监督,建立记者道德档案,细化新闻记者道德标准。 

 探寻将至的崭新发展空间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现代社会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网络、视频媒体对于纸媒的渐进式蚕食、冲击和挑战愈演愈烈。新闻摄影需要在可预知的将来,探寻将至的崭新发展空间。

 中国媒体目前大体可分三类:一是静态媒体,包括报纸(含图片、文字);广播;杂志;期刊;户外媒体,等等。二是动态媒体,包括电视;楼宇、公交、广场视频,等等。三是半静半动媒体,包括网络(含图片、声音、文字、视频)。其中,新闻摄影已经被几乎所有媒体相中,成为其重要的产品资源和信息载体,而新闻摄影与纸媒的连结度依然是最为密切和最为牢靠的。

 综观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目前的运作体制,依然是依附于静态媒体(主要是报纸),嫁接于半静半动媒体、动态媒体的格局。新闻摄影的行业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显现,其重要性和稀缺性没有得到有效认同。以地市报麾下的300多家报社、800多份报纸、数千名摄影记者队伍为例,他们相对集中在各报的摄影部,或分散在各报的新闻采访部,或归附于编务办公室。作为独立兵种,新闻摄影的体量较为狭窄,话语权较弱,综合地位不高。

2008年中国一系列重大突发新闻事件,为中国新闻摄影改变传统体制和机制、自身地位提供了契机。特别是在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维护西藏社会稳定、筹办北京奥运会、抗震救灾等重大报道中,新闻摄影发挥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在对接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同时,新闻摄影一跃成为报纸占领新闻制高点和市场的核心生产力。在数轮密集事件,特别是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后,新闻摄影报道取代传统文字主导地位,形成“以图带文”格局,其鲜明的瞬间性、冲击力、现场感、动情度、文化味,彻底改变了新闻业界和受众对于新闻摄影的传统认识和一贯评价。

 拷问现行的运作机制体制

  以文为基,以图为核,应该成为地市报纸办报的新路径。鉴于新闻摄影视角的独特性、载体的惟一性和传播的外扩性,新闻摄影应该成为纸媒,特别是报纸的核心生产、管理部门。在机构设置上,报纸可设立以图片总监为核心的图片中心(或称视觉中心),中心负责人可进入各报编委会,统一管理对象包括:专职摄影记者、参与新闻摄影的文字记者、美术编辑、版面设计人员、漫画图表制作者、图片资料收录员等,突出“以图为核”的办报思路,在运行机制上理顺图文互动的关系,在版面上形成新闻视觉中心,改变目前文字编辑成为“图片把关人”的主格局。图片中心(或称视觉中心)同样可以面向市场,与网络等媒体联手,挖掘由图片资源整合后诞生的新经济增长点。

    在地市报新闻摄影的运作机制中,同样需要注入制度管人的思维,杜绝形形色色的不当传播行为和造假作为。今年3月,在苏州举行的“2007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作品评选”评委座谈会上,有评委指出,从2000年互联网彻底打破图片市场的规则后,很多中央媒体开始建图片库,建网站。这次年会,学会和中新社又联手推出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网页。这些网站、网页的建立,无形中给了我们地市报记者更大的平台。只有把行业的标准、行业的规范、行业的培训建立起来,才有可能从根上解决很多问题。这里谈到的行业管理,需要包括中国记协、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学会与各地联手,共同制定出相应的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地市报还需要科学更新用人体制,设置更为高效、合理的流程管理模式,推广培养学习计划,在摄影记者中开展提升摄影技术、文学素养、综合知识水平大练兵活动,进一步提高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需要提及的是,这次地市报就有二幅“复评”金奖作品因交不出原始图像被记协取消了“定评”资格,这是非常遗憾的。

[字体: ]  [打印]  [关闭]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Cnpresspho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