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08:中国摄影记者与新闻摄影
于文国 刊发时间:2009-04-12 11:16:27 来源: [字体: ]
中国新闻摄影事业的新辉煌
 
 
              ———  2008:中国摄影记者与新闻摄影

 

       于文国

 

毫无疑问,2008年发生在中国的几次重大事件和特大事件,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少年来少有的大灾大难、大悲大喜。而波澜壮阔、悲喜交集的社会生活,又使中国新闻摄影人经受了一次多少年来少有的人文考验与精神洗礼。同时,在一次次考验与洗礼中,中国新闻摄影界也全方位地向世界展示了自身的人文素质以及角色定位。

因此说,2008年的中国新闻摄影注定是要被历史记住的一年。同时,又是难以用寥寥千字就可说深说透的一年……

 

   一:两次特大自然灾害中的人文丰碑与摄影记者群像

 

   1:面对特大冰冻雨雪灾害

2008年1月10日起,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出现了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灾害造成了安徽、江西、河南、湖南、贵州等14个省(区、市)7786.2万人受灾,因灾死亡60多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20.9亿元。灾害造成了中国交通网络大面积瘫痪,国内电网多条输电线路瘫痪。其中,贵州全省有53个县(市)雨雪冰冻持续天数突破历史记录,中东部大部分地方所遭遇雨雪冰冻灾害为50年至80年一遇;四川超过50年一遇;陕西超过70年一遇;而甘肃、青海则超过了百年一遇。

面对特大冰雪灾害,灾区的群众急需知道相关方面的救灾措施和进展情况,外界的受众也急需了解灾区群众的生活状况,尤其是面临春节,数以亿计的外地打工人员急着回家过年,而瘫痪的交通造成的大量滞留旅客积压,又为社会稳定和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危难时刻,各地报纸上大幅刊登的新闻照片便承担起了帮助受众形象地了解灾情、稳定情绪、传递情感、鼓舞士气、坚定信心最有效的中介之一。

于是,无论是在灾区内或是在灾区外,无论是在交通中断、山封路滑、冰天雪地里,还是在日夜不停的输送救援物资的现场,数百名摄影记者分别冒着寒冷和冰雪、人流挤压和冻饿,用手中的照相机拍下了成千上万张感人肺腑、信息量大、催人奋进的新闻照片。风雪中摄影记者们那一尊尊神态各异雕像般的雄姿也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中……。

在抗冰雪的战役中,湖南省郴州市全城停电,通讯、电视、网络陷入瘫痪,市民对抢险救灾的形势无从知晓,郴州日报在停电的情况下坚持每天出报,免费向市民发放。报纸上每天刊登的现场照片为传递信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州火车站滞留旅客创历史之最,一位因候车排队挤伤的女孩被千万双高高擎起的救援之手托起,以传递生命的方式把她转移到了安全之处,而这一场面被摄影记者用相机定格为瞬间后,迅速在全国各地报纸显要位置刊登,进而转化成了巨大的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精神力量……

于是,从1月31日开始,全国各地的增援队伍和救援物资先后到达郴州……

于是,13个唐山兄弟用了30个小时的车程,于大年三十下午到达郴州,马上联系上电力部门,参加了抢修工作……

 

   2:“冒死也要赶往汶川……”

如果说,在年初的冰雪灾害中,我国广大新闻摄影工作者的出色表现还令全国人民满意的话,那么,“5.12”四川汶川8级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的抗震救灾中,全国的摄影记者则用自己崇高的人文精神谱写了中国新闻摄影事业的新辉煌。

纵观来自世界各方面有关“5.12”地震的新闻摄影作品以及各方面事迹的总汇,在这次特大地震中,中国摄影记者无论是作品的质量或者数量,无论是职业追求还是人文表现,均达到了令世界同行尊敬的新高度。这也是中国新闻摄影事业改革开放30年来在重大救灾事件报道中最扎实、最成熟、最辉煌的一次。

回首那段即惊心动魄而又悲痛欲绝的日子,至少,我国的摄影记者们在以下多个方面值得被历史记忆。

1:他们是地震发生时和发生后,反映速度最快的群体之一。

2:他们是救援现场,距离抢救生命主体最近和最危险者之一。

  3:他们是救援现场,睡觉最少、给养保障最差,经受的“委屈”最多而又最不肯“放弃”的救援者之一。

  ……

后来相继刊登和展出的作品证明,在地震发生的现场,当所有人惊恐逃生时,唯有摄影记者在摁动快门,冒死为大地震拍摄视觉影象。而在非震地区,仅仅几分钟内摄影记者们就迅速做出了反映,新华社摄影部以及数以千计的报纸、网络的摄影记者纷纷从四面八方以不同的交通手段向汶川震中迅速集中。据介绍,他们之间相互传递着的每一条信息、每一次通话,均属一样的内容,那就是“冒死也要以最快速度赶到汶川震中,向读者报道抢救生命的最新信息”。事实上,当最早一批乘坐直升飞机的部队空降灾区时、当最早一批冒着山体滑坡从路陆徒步赶往灾区的部队到达震区时、当最早一批救援人员通过水路穿过波浪起伏、杂物飘浮的紫坪铺水库到达映秀镇时,伴随他们一同到达的均有摄影记者的身影以及他们不停摁动的快门声…… 。在那些日子里,在他们中有刚刚生完了孩子才4个月的妈妈,有连续夜班未休的图片编辑还有刚刚拔掉输液瓶子的病人……在他们当中,既有单位出资的,也有自费的;既有依托国家优势乘坐飞机的,也有自托亲戚朋友搭火车、乘汽车、登轮船的;既有专人陪同一路上给养有保障的,也有一路上跋山涉水、吃喝皆无、露宿山岗的……。

总之,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各种媒体的摄影记者们以其崇高的人性大爱、职业大德、人文大义,全面赢得了国内外同行和业内外群众的肯定和尊敬。

震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共青团,中国妇联,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以及各有关省市自治区等单位分别对一大批摄影记者进行了隆重的表彰。

这是中国新闻摄影史上针对一次性灾难事件的报道,而受到国家乃至行业层层表彰和表扬的摄影记者面最广、人最多、级别最高的一次。 

尽管受到表彰的仅仅是参加抗震救灾摄影记者中的少数代表;尽管,广大的摄影记者们在第一时间奔赴抗震一线时谁都不曾想过要谁表彰;尽管,在现场的摄影采访和摄影报道中还有诸多值得完善之处,但是,祖国和人民所给予的这些“肯定和表彰”仍然成为了我们行业中的一笔重要精神财富。(被表彰的摄影记者名单略)

 

   二:两次人为事件中,新闻摄影的实证力量与舆论引导

 

3月14日,一群不法分子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的主要路段焚烧过往车辆,追打过路群众,冲击商场、电信营业网点和政府机关等。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使当地的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破坏。事后证明,这起骇人听闻的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是由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煽动的,是由境内外藏独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制造的。

然而,少数西方媒体却凭着手中掌握的话语权,以种种理由对事实进行颠倒和歪曲,是一场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我国新闻摄影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抓拍的现场影像,以其自身影像的实证特性,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担负起了主角,事后我国通过大量的具有说服力的现场照片,让事实说话,很快就取得了拨乱反正、纠正视听、引导国际舆论和维护我国形象的阶段性胜利。

无独有偶,在关于藏独分子干扰北京奥运火炬传递的另一场斗争中,新闻摄影的实证特性则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闻照片记录和展示的事实面前,全世界具有爱心和正义感的人们凝聚到了正义的一边。

4月7日,奥运圣火在巴黎传递,当天,几名藏独分子竟把黑手伸向了坐在轮椅上的金晶,试图要从金晶手中抢走火炬,然而,金晶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毫不畏惧,用双手紧紧抱着火炬,同时脸上仍然流露出骄傲的神情,用她那残弱的身驱捍卫着奥运精神…… 。  这个现场被北京青年报的女摄影记者贾婷凝固成了视觉瞬间后,迅速占据了那段时间各大媒体的主要版面。经过媒体的报道后,引起了全世界富有良知和捍卫奥运、捍卫人权的人们的愤慨。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愤慨道:“攻击残疾人火炬手实在让人无法接受”。一位网友在发给金晶的帖子中说:“看到那些藏独分子打着民主、独立、自由的旗号,却欺负你这样手无寸铁的残疾姑娘,天理不容!”一位叫将军王牌令的网友则说:“奥运圣火是全世界人民的,不许任何人以任何目的予以破坏。一位叫消失在远空中的网友发文说:“我是一位在德国的留学生,看到北京奥运会圣火,就感觉到祖国在召唤。”

于是,世界各地的华人和留学生走上了街头,开展了一场自发的护卫奥运圣火传递的大行动。

 

   三:“两个”奥运中,中外同行的素质比拼与良性参照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中,来自全世界的2.1万多名注册记者和1万多名非注册记者中,共有摄影记者2000多名。

而在2000多人的摄影记者队伍中,中国主流新闻摄影队伍中的骨干摄影记者基本在册。这是我国新闻摄影界有史以来参加奥运会报道的摄影记者人数最多、实力最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次。

   能够在自己家门口全方位的拍摄世界体育最大的盛会,与国外同行同台竞争实属一次难得的机会,新华社摄影部还被国际奥委会授权,组建了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负责向境内外媒体全面报道北京奥运会。事实上,为了拍好和报道好两个奥运会,几年来中国的摄影记者们就一直做着准备,新华社摄影部从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开始就让一批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上场炼手,而各报的骨干摄影记者们则从一年前就开始陆续更换照相器材进行着赛前的各种准备。

从最终的结果看,在近两个月的中外新闻摄影大战中,上会的每一个摄影记者收获都是沉甸甸的。

至少,中外摄影者们在以下两个方面形成了共同的感受:

   一是,中外摄影记者增进了对体育摄影规律的认知和相互职业水平了解。大家通过在竞争过程中,对所拍摄的诸个项目、诸个题材、诸个位置、诸个角度、诸个动作、诸种光线、诸种构图、诸种风格、诸种镜头等等要素的选取运用中,相互形成了交流、学习、借鉴和了解,进而对现代世界体育摄影的规律有了更深层的认知。在两个奥运的拍摄中,经常看到有这样的例子,一项比赛的某个摄影机位往往成为中外记者“不约而同的共同目标,有时候为了得到某个共同的“目标”,许多摄影记者还提前几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赶来排队。

   二是,用奥运精神拍摄奥运,越是资深越是“规矩”。在两个奥运的拍摄中,中外摄影记者们处处体现出“团结、拼搏、超越自我、实现梦想等的奥林匹克精神。

我们看到:无论是哪国的运动员,当他们在运动场上每每出现虽然已经名次落后但仍然坚持比赛决不放弃、虽已经受伤但是仍然奋起直追的场面时,既是全场观众席上的掌声喝彩最多的时刻,也是摄影记者席上的照相机的快门声频率最高的时刻。

我们看到:在长枪短跑的照相机群里,50岁以上摄影记者几乎占了总摄影记者人数的三分之一。而就是这些在中国摄影圈内通常看来似乎该是退役年龄的人群,却是作品产量最高、拍摄数量最多的摄影记者。(据介绍:国外几大通讯社平均年龄均在45岁以上,中国的《人民日报》摄影记者李石营年届59岁,他一天的跑动量可及5个比赛场馆,《解放军画报》58岁的大校摄影记者袁学军心脏做过搭桥手术仍然穿梭于各个场馆之中,而他们身上单是照相器材的重量就达40公斤以上。)而且,越是“大牌”记者、越是年龄大的记者其自身的姿态又越是谦和认真,越是外国记者又越是习惯于按照“规矩”办事。

我们看到:为了赶时间许多摄影记者的一日三餐都是在运动中用一口矿泉水、一口面包和饼干度过的……

所以,2008年在两个奥运会的体育摄影比赛场上,中外摄影记者之间形成的“对等”比拼和良性参照,让我们难以忘却。同时,它也表明:中国新闻摄影人在走过了自80年代初开始的“对外开放”、“走出去,请进来”、“与世界接轨”等一系列“历史阶段”之后,现已初步走到了与世界新闻摄影强国“对话”的转折点。而这个转折点的形成同时又标志着中国新闻摄影事业未来的发展模式以及宏观思路必须做出进一步的调整。

事实上,两个奥运场上所形成的比拼与参照,对于中国新闻摄影事业今后如何做到“遵循规律、自主创新、引领潮流”等提出了新的课题。

 

    四:两张违规新闻照片被撤销奖项的社会冲击与三个第一

 

2008年在中国新闻摄影界关于两位专业摄影记者“PS照片”的问题,把几年来全社会对假新闻照片问题的批评和关注引向了沸点。

2月12日,网友dajiala色影无忌网站发帖称刘为强获奖藏羚羊照片疑似造假,他采取了最初步的检验手段,发现拼接痕迹。随后,许多网友开始利用一些电脑技术手段发现照片被修改的证据。2月15日,刘为强坦承图片中的羚羊是真的,桥也是真的,但是瞬间不是那么好赶。也就是说,获得CCTV铜奖的照片竟是PS之作。2月17日,大庆晚报编委会发表致歉声明,刘为强被解聘,报社总编辑王忠一引咎辞职。同时刘为强也发表了致歉声明。2月18日,《影响2006·CCTV 图片新闻年度评选》组委会与评委会联合发表声明,宣布取消该作品铜奖资格。2月19日,新华社中国图片总汇、人民图片网等五家图片网站联合声明将封杀作者刘为强在网站发表照片。

     随后,由《哈尔滨日报》记者张亮拍摄,曾获得首届华赛金奖的《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又被网友们提出质疑,(其实2007年4月,原《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部副主任许林等业界专家就已提出置疑)面对汹涌而来的质疑,该照片拍摄者张亮竟然在《我的郑重声明》中坚决否认种种指责。同时,又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导致了3月23日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原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蒋铎声明退会。

4月3日,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在京召开维护新闻摄影真实性研讨会,会长于宁宣布,经过专家组权威鉴定,首届华赛金奖作品《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被认定为假照片,华赛组委会决定取消照片获奖资格。随后,张亮被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解聘。张亮并于4月6日,通过人民日报向读者进行了公开诚恳的道歉。就此,在业界和社会被广泛关注的两个“PS”新闻照片事件的处理终告结束。

发生在2008年年初的这两个“PS”新闻照片事件中,共产生了大家都不愿看到而又无法回避的3个第一:

一是: 刘为强成为了中国首次因“PS”新闻照片而被五大网站声明“封杀”的第一位摄影记者。

二是:《大庆晚报》总编辑王忠一成为了我国第一位因摄影记者“PS”新闻照片被问责引咎辞职的总编辑。

三是: 原《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蒋铎成为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自创会以来第一位公开声明退会的会员。

 

                                           (文章完稿于2008年12月28日)
 
 
 
 
以下是中外摄影记者们抗震救灾和奥运会中采访的几个镜头:
 
  
     悲痛的相机   ——于文国5月20日14时41分摄于成都市天府广场 。
      
 
 
  
       5月15日16时43分,在抗震救灾采访中,困极了的南方都市报摄影记者吴俊松在映秀镇与死人同眠时的状态。                                                                  于文国摄
 
 
 

        5月15日18时24分,在抗震救灾采访中,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贺延光在映秀镇地震废墟。于文国摄
 
 

          5月15日21时21分,在抗震救灾采访中,刚刚生了孩子四个月的法制日报摄影部主任居杨在映秀镇拍摄抢救生命的镜头。     于文国摄
 

       5月18日11时38分,在抗震救灾采访中,新华社记者查春明在天池乡拍摄海军陆战队抢救生命的镜头。    于文国摄
 
 
 

        5月18日11市6分,在抗震救灾采访中,本文作者于文国在天池乡拍摄乱石中传递生命。               查春明摄
 
 

         8月9日6时40分,采访奥运会的摄影记者兰红光、李舸、胡金喜等提早4小时到达射击馆等候拍摄第一块金牌。            于文国摄
 
 
 

 
       8月16日17时15分,在鸟巢奥运比赛场地的采访中,中外摄影记者在照相机上安装遥控装置,候拍男子100米大赛。 于文国摄
[字体: ]  [打印]  [关闭]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Cnpresspho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