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报:图说30年
人民画报 刊发时间:2009-04-11 23:51:18 来源: [字体: ]

30年 中国交通方式变迁
撰文 本刊记者 李舒亚

每当上下班的交通高峰,浩浩荡荡的自行车大军成为中国城市的一大独特景观,中国也因此有了“自行车王国”的称号。摄影 王文澜
曾经,能够拥有一辆自行车,是一件令人兴奋的最时髦的事。摄影 张韫磊/人民画报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公共汽车是人们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摄影 王文澜
曾经,乘坐火车出行也是一件新鲜事。摄影 郑光华/人民画报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马车曾是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摄影 赵连升
北京故宫,“红旗”牌轿车曾作为稀罕物供游人拍照。摄影 李晓斌
河南省灵宝县农民自发组织农村摩托车赛。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深入,农民日渐富裕起来,许多人家里购置了摩托车以代替自行车。 摄影 张海龙 贾铁
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汽车消费国。如何建设一个更加绿色、环保、人性化的新型公共交通体系,成为时代新课题。摄影 张恺欣/CFP
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一角。现在中国市场上可以挑选到几乎所有国际主流品牌和各种自主品牌的汽车。摄影 陈盛
动车组出发前,乘客在列车前留影。摄影 欧阳晓菲/CFP
2007年,中国航空运输总周转量、旅客周转量位居世界第二,乘飞机成为中国人常见的出行方式。 IC 供图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城市街头浩浩荡荡的自行车流成为一大景观,被定格在摄影家的镜头里,镌刻在一代人的记忆中,也留下一个渐行渐远的称号——“自行车王国”。
    汽车从普通人家不敢想象的豪奢品,到不难拥有的代步工具,时间只有30年。中国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并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超越美国。
    从步行、轿子、马车、黄包车到自行车,这一进程在中国走过了漫长的几千年。而从自行车、汽车、火车到普及飞机出行,则只花了几十年。代步工具的变迁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更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与科技的变革。

自行车王国渐成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自行车逐渐进入中国千万个普通家庭,成为中国普及率最高的代步工具。凭借自行车,中国人第一次整体加快了出行的速度。不论是皇城根下,还是乡村田野,随处可见自行车的身影,随处可闻清脆的自行车铃声。
    那时,每日清晨的上班高峰时段,成千上万辆自行车一齐涌上城市街头,蔚为壮观。此种车阵,在世界范围都属罕见,故有外国人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观”。会骑自行车,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成为众多孩子的梦想;在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里,男孩带着女孩在风中快乐地骑行,成为那个时代中最富标志性的情节,也构成许多人真实的回忆;“永久”、“凤凰”牌自行车因持久耐用而享誉全国,常是富裕的家庭里新娘得意的嫁妆。自行车,作为当时中国普通家庭一件非常适用的交通工具,也是生活消费品中较为昂贵的“大件”,成为一个时代整体记忆里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也造就了国人一种特殊的自行车情结。
    20世纪90年代以来,摩托车、汽车逐渐进入中国家庭,自行车仍是常见的代步工具,但在人们生活中的分量却逐渐下降。在价格上,一辆自行车当初约相当于大部分人3个月的工资,而今约只相当于一个普通工薪阶层月薪的十分之一。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自行车已不能满足人们更远距离的出行要求,人们更多地选择速度、舒适度等方面都更优的汽车作为代步工具。
不过,尽管“自行车海洋”的时代远去,但自行车并未因此消亡。
    自行车的生产工艺日新月异,折叠的、变速的、电动的……不断推陈出新。面对日益拥堵的城市交通、日渐攀升的汽油价格,作为廉价、环保、有益健康的代步方式,自行车仍有独特的优势。为了鼓励人们更多地使用自行车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和能源消耗,北京、杭州等地开始推行“公共自行车”政策,人们花费每日租金20元或年租金100元(折合每日0.27元),就能租到一辆新自行车,可异地存车或换车。公共自行车在世界范围亦正成为流行风尚,在法国巴黎、韩国首尔等地都在积极推行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
    自行车,如今不仅是一种出行方式和城市交通有益的补充,也逐渐被作为亲近自然、环保、健康的“绿色”行为符号。它不是过时的交通方式,而成为象征着回归自然和时代进步的“新宠”。

汽车驶入寻常百姓家
    汽车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看看当下世界各大城市昼夜奔腾不息的滚滚车流,大概没有人会怀疑它对人类社会和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和改变。
    对于中国人而言,这一改变似乎又更集中于改革开放的30年。
    新中国成立初,私人轿车作为资产阶级的标签受到限制,保有量急剧下降。新中国汽车工业结构长期处于“缺重少轻,轿车几乎是空白”的状态,“红旗”轿车因产量有限,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用价值。
    改革开放后,为了协调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改变畸形的产业格局,1978年,北京一汽利用半年时间对日本11个汽车厂逐一进行对口学习考察,第一次引进了丰田生产方式,在全厂和全行业进行推广。1984年,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汽车工业被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写进决议。
    从1978年汽车千人保有量0.5辆全球排名140位开外,到今天跃居全球第二大汽车消费国和第三大生产国,中国汽车市场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如今,中国人可以在市场上随心所欲地挑选到几乎所有国际主流品牌和各种自主品牌的汽车。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成为中国百姓最普遍的基本生活需求,也是除住房外通常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最大的部分。汽车不仅是用来代步的工具,某种程度还成为个人或企业身份的象征。
    中国已进入一个由自行车王国向汽车大国转变的时代。汽车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成为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汽车的普及也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不过,随之而来的尾气排放、交通拥堵、能源危机等新课题,也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与私人轿车一起成长的还有从硬件到管理不断升级的公交车和出租车。车内空调、移动电视、刷卡器等等,许多若干年前可能还很陌生的事物,人们如今已习以为常。不断完善的公共交通仍然是普通民众、尤其是还没有私家车的人们出行的首选。近两年,各级政府进一步出台了“公交优先”的相关政策,把用政府公共财政购买公共服务作为民生工程。如何以安全、节能、环保为主题,打造一个绿色、快速、智能化、人性化、社会化的新型公共交通体系,成为新时期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火车和飞机:使世界变成了一个“村”
    早在19世纪80年代,当铁路这个新生事物刚刚引入中国时,官方民间对机车都称之为火轮车,陕甘总督左宗棠在《复总署论帖》中称“铁路原因火轮车而设”,后逐渐称为“火车”。
    中国疆域辽阔,铁路既是物流的大动脉,也是百姓长途出行的大动脉。改革开放以来,铁路运输从“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逐渐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尤其是自1997年以来中国铁路掀起的六次大规模提速热潮,使得客运能力显著提升,费时大大缩减。随着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火车的长笛鸣啸至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中国铁路以北京、上海和广州为中心的三个“提速圈”初步形成。半径在500公里左右的城市间实现了“朝发午至”,1200~1500公里间实现“夕发朝至”,2000~2500公里间则可“一日到达”。同时,绿皮火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列车成了“星级宾馆”,内部环境不断改善。主要中心城市间的“动车组”快速客车,最高时速达到200公里以上,部分区段高达250公里。据悉,预计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0万公里。
    在城市交通方面,乘坐地铁和轻轨成为城市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方式,也是缓解地面交通拥堵难题的重要手段。不过,不断扩充兴建的地铁线路仍然赶不上城市人口增加的脚步,挤地铁上下班,被许多都市上班族戏称为一天两次的“激烈战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航业也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作为目前人类最先进快捷的交通方式,坐飞机,在30年前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如今,人们坐飞机出行和从前坐火车一样平常,不少商务人士成为时常穿梭于国内各城市间的“空中飞人”,机场的候机大厅永远一派繁忙景象。
    1978年,中国航空旅客运输量仅为231万人次,运输总周转量3亿吨公里。2006年,中国航空完成运输总周转量306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1.6亿人次,居世界第二位。
    30年来,汽车、火车、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使中国人的活动范围大大增加,生活节奏也大大加快,世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过去需要几十日乃至更久的漫长旅程,如今只需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就可到达。人们可以在清晨轻松地在巴黎喝咖啡,夜晚则到了北京喝茶。


12345
[字体: ]  [打印]  [关闭]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Cnpresspho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