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振超典型报道何以成功
——从许振超报道看新时期典型报道的改进与创新
 刊发时间:2008-11-14 10:24:18 来源: [字体: ]

当前新闻业务改革的新亮点
□ 夏 林

一、许振超报道的成功坚定了新闻界对创新典型宣传的信心
  

  这次典型人物报道的改革是中宣部直接推动的,是新闻业务改革从创新中找到出路的范例。在青岛采访现场,中宣部新闻局就安排新华网记者参与采访,这为我们尝试在后来的报道中把传

统的通稿报道形式和新兴的网络报道形式相结合创造了条件,打开了思路。新华社一方面在通稿线路中首次为典型人物报道开设专栏,连日播发消息、通讯、评论、图片,一方面把“网上访谈”“手机浏览”首次引入典型人物宣传。从4月9日起,新华网在中央媒体中率先启动“典型许振超”的网络报道,推出专题、访谈和专版。截至4月16日,新华网共播发文字和图片稿件106篇,音、视频节目400多分钟,头版头条5个,吸引网民跟帖或发表留言1156篇。
  

  从4月11日起至4月20日,新华社“工人典型许振超”栏目共播发长篇通讯《民族复兴的脊梁———记当代工人的优秀代表许振超》等稿件共30篇,被媒体广泛采用。
  

  此外,5篇社会各界热烈反响的稿件是:《工人典型受关注 网民热评许振超》《许振超新华网上与网民交流》《许振超有没有被拔高?老许网上实话实说》《交通部要求全国交通系统深入学习许振超》《振超事迹热播全国振奋民心》。
  

  据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周报统计,《民族复兴的脊梁》播发后,被106家报纸采用。消息《我国工人许振超团体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记录》被121家报纸采用,评论《向许振超学习》被55家报纸采用,新闻背景也被14家以上报纸采用;《通讯:许振超的“绝活”》被63家报纸采用。
  

  二、围绕各家媒体对许振超的成功报道,新华社发挥了“海纳百川”的作用
  

  新华社不仅对许振超本人的事迹进行了报道,还对新闻界这次成功的人物典型报道改革给予关注。新闻媒体热播许振超引起社会热烈反响后,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同志亲自安排编辑记者编发两期内参报道,全面反映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台等13家中央新闻单位的报道态势,总结这一次典型人物报道的成功经验,提出许振超报道对典型宣传的4点启示。新华网的专题报道还汇集各大报刊、电视台、广播电台的报道,形成互联网上最大规模的许振超报道平台,起到网上通讯社“海纳百川”的作用。截至4月16日,互联网上有关许振超的报道从宣传开始前的200多篇增长到1900多篇,其中70%是转自新华网的报道。(作者是新华社副总编辑)


  
关键在领导 新意在“互动”
□ 潘 岗

  许振超是中宣部推出的重大先进典型,也是改革先进典型报道的一个尝试。在这次报道活动中,《人民日报》深刻领会中宣部关于典型报道改革的重要意义,对整个采访报道活动高度重视,报社领导亲自坐镇指挥,作了精心策划和周密部署。组织调动经济部、记者部、评论部、总编室等部门,在派出得力记者赴一线进行深入细致采访的同时,组织撰写系列言论,并在版面安排上作了统筹规划。据统计,自4月12日至4月23日,《人民日报》共发表有关许振超的消息、言论、通讯报道30篇,其中评论员文章、人民论坛、今日谈等言论7篇,图片10幅,专版一块。人民网截至24日共发布新闻报道24篇,网友发表留言188条。
  

  (1)领导重视,靠前指挥,保证了报道的成功实施。
  总编辑张研农同志4月12日在值班手记上要求:“宣传报道工作要以求真务实为指导,以实际成效来检验。要有声势、有形式,但必须是实在的声势,有效的形式。对许振超的事迹和精神确实要突出宣传,当地的反应、读者的反应、网民的反应,有代表性的行业的反应,可开专栏集中报道,以体现典型的感召力、影响力。精彩的反应可发‘人民论坛’和‘今日谈’。”
在记者采访期间和初稿写出之后,江绍高副总编辑多次就3篇通讯的主题、布局,以及系列评论的写作分工等作出具体指示,对每篇稿件进行精心修改,安排后续报道,协调版面。
  

  (2)采访深入,文风朴实,增强了典型的感染力。
  《人民日报》此次报道,记者采访扎实,掌握的材料丰富,不拔高,不矫饰,用质朴无华的文笔,用大量感人的事例,生动具体的细节,原汁原味地塑造了一个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形象,普通而不平凡,平实而不平淡,娓娓道来,使读者感觉人物真实亲切,可近可敬,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与读者、网友互动,报网互动,扩大了典型的影响。
  4月12日,人民网以主页大头条形式及时转载了《人民日报》的《新时代的中国工人许振超》,并在主页配发评论员文章和许振超的工作组图等。截至24日,专题共发布新闻报道24篇,网友发表留言188条。人民网利用网络媒体的读者覆盖面广、交互性强、读者反馈快等特点,对《人民日报》的宣传报道起到扩大影响、加强与读者沟通的作用。4月13日,读者反应、网友评论还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这一创新举措,广受好评。
  

  (4)充分发挥评论力量强的优势,深化了报道效果。
  4月12日,在头版头条显要位置以显著篇幅推出许振超这个重大典型的同时,配发了本报评论员文章,高屋建瓴地阐述了许振超先进典型的时代意义和学习许振超精神的重大现实意义。第二天又在评论栏目头版的“今日谈”和四版的“人民论坛”中配发了《平凡岗位与卓越贡献》《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成就未来———许振超的启示》。这种有“叙”有“评”,评、述结合的做法,贯穿整个宣传报道的全过程。
  

  纵观此次报道,《人民日报》连续在十多天里,在头版、四版等重要版面的显著位置,通过通讯、评论员文章、言论、消息、图片、专栏、专版、网络等不同体裁和形式,全方位、多角度连续报道了许振超的先进事迹、这一典型的重要意义和引发的社会反响。在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上,如此安排版面,在《人民日报》尚属首次。(作者是《人民日报》经济部副主任)


  
表现人物独特思想境界
□ 赵德润

  许振超先进事迹的报道,是一个时期以来在中宣部指导下一次最成功的典型报道。这次典型宣传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改进和创新,将对各个媒体以及众多的编辑记者在新闻宣传观念和报道业务改革上带来新的冲击和思考。


  一、用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精神指导典型报道。


  《光明日报》把搞好这次重大典型宣传作为改进宣传报道特别是改进人物报道、经济报道重要契机,在新闻写作和版面安排上都有所突破。4月12日在头版头条横六栏位置全文刊发了通讯《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工人———记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特意加了编者按语,配发两幅照片;这篇通讯突出了许振超带领工人创造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的事迹,突出了“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却不能没有知识;可以不进大学殿堂,却不能不学习”,以及“当不了科学家,也要争当一名优秀工人”的思想境界。随后又分别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通讯《许振超和他身边的大学生们》《“我心中的骄傲”———妻子眼中的许振超》,在知识界和社会上收到较好宣传效果。


  二、在“三贴近”中追求和实现创新。


  不知从何时起,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典型人物、典型经验所在单位流行一种为媒体记者提供综合材料乃至“小通稿”的做法,即现成材料或初稿,可惜不少媒体记者养成了依赖它的习惯。这次典型宣传没有提供一份现成材料,中央十几家媒体记者在青岛“背水一战”,凭借深入调研的真本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记者在青岛港采访12天,为准确表达桥吊的“一钩准”“无声响操作”,年轻记者冯蕾脱掉高跟鞋,爬上75米高的桥吊司机室;为了写妻子眼中的许振超,她三进许家,和许振超妻子金文深谈了6个多小时。用第一人称写出的通讯感动了金文,也感动了读者。


  三、鼓励记者在“规定动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中宣部领导要求,要把典型人物还原到现实,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思想,通过换位体验展现人物的真实状态,依靠细节和情节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笔下的人物可亲、可敬、可信、可学。我们鼓励媒体和记者在报道内容、形式和方法上“自选”,通过创新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在“规定动作”中要特别强调发挥媒体和记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坚持媒体特色、风格。(作者是《光明日报》副总编辑)

数量多 质量高 效果好
□ 詹国枢

 

  一、编委会高度重视,一改过去典型报道由某个部门单独完成的作法,举编辑部之力进行宣传报道,为许振超报道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


  《经济日报》编委会对这次报道任务高度重视,社长武春河、总编辑冯并等编委会领导就整个宣传报道一抓到底,多次召集编辑部各部门召开协调会、通气会,集思广益拟定报道计划并亲自抓落实。


  二、精心采写,做足文章,使报道容量大、深度足、多样化、连贯性强,为许振超报道的成功提供了数量和质量保证。


  在这次报道中,《经济日报》一改过去典型报道往往是通讯或者通讯加评论的单一报道方式,采取多种报道手法和样式。


  1.数量多。《经济日报》这次拿出了6个整版的篇幅对许振超及其先进事迹进行报道,而且都是报纸的“黄金版面”要闻版和重要专版,共计刊发各类稿件37篇,不仅保证读者每天都能看到有关许振超的报道,而且在内容和节奏上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强化读者对许振超及其先进事迹的印象和认识,巩固和升华了报道效果。


  2.质量高。通过要闻版与深度报道的联动,纸质媒体与网站的联动,文字报道与摄影报道的联动,媒体与读者的互动,从深层次探讨许振超这个形象所蕴涵的时代要求和现实意义。在报道体裁上,有消息《许振超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有通讯《一个码头工人的无憾人生》等,有评论员文章,有访谈,有摄影,有网站专题和BBS,等等。这些报道图文并茂,长短搭配,动静结合,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展现了一个新时期产业工人代表的感人事迹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创新采访手法、写作手法和编辑手法。


  1.立意新。评论员文章“学习许振超精神”一组4篇,分别从青岛港精神、城市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角度来阐述振超精神,比单纯论述振超精神是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立意更高,概括更全面准确。


  2.采访新。采访前后方协同作战,记者与编辑随时沟通、互动。一线记者深入调研,蹲点采访,对采访对象进行全程追踪。文字记者徐立京两度到青岛港采访许振超。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采访对象接触,成功地挖到了大量独家的新闻素材。


  3.写作新。两篇整版通讯《一个码头工人的无憾人生》《一个码头工人的内心世界》写作,力戒空话套话大话,以平常心平常事描述先进典型,突出表现了先进典型的人情美、人性美,还原先进典型的“原生态”,让许振超这个先进典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平凡中彰显伟大。对于广大读者来说,这种平凡中的伟大最有感染力、最有说服力、最没有距离感;这样的先进典型最丰满、最可亲、最可爱、最可学。


  4.编辑新。《经济日报》连续不断在头版开设专栏“学习许振超干就干一流”,套红处理,引人注目。同时,版面编辑大胆运用各种手段美化版面,每篇通讯均用整版推出,并配5张以上照片,题目采用书法形式,注意各种字体的变化,精心制作引题和小标题,使版面美观大气,视觉效果突出,有冲击力。(作者是《经济日报》副总编辑)

 

浓墨重彩 勇于创新
□ 孙冰川

  一、新闻频道浓墨重彩宣传报道。
  按中宣部的要求,从4月11日起,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打破常规,创新思路,将新闻与专栏节目相结合,多角度、多层面地宣传报道许振超,在电视荧屏上塑造了一个可敬、可爱、可亲的产业工人的典型形象。
  

  4月11-13日,“新闻联播”播出了三集系列报道“当代产业工人楷模———许振超”,即《操作三尺平台 成就报国之志》《学习成就事业 毅力铸就辉煌》《亲情聚人心 团队筑辉煌》。11日当晚,“焦点访谈”栏目也播出了关于许振超先进事迹的节目《振超效率》。
  

  4月12日晚,许振超作客“新闻会客厅”,讲述自己成长道路上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示朴实无华的内心世界,拉近了典型人物和普通观众的距离。
  

  新闻频道还临时进行调整,于13日晚上取消了原来在21∶30固定播出的“国际观察”栏目,改成了“实话实说”特别节目《钢铁脊梁》。值得一提的是,“实话实说”栏目本来不在新闻频道播出,这次是为了宣传许振超,专门在新闻频道增加的一期节目。这期节目还走出了演播室,主持人和现场观众围坐青岛码头平台上,这是以前没有的。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新闻联播”栏目播出的有关报道就有15条之多。
  

  4月18日还播出了特别节目《许振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为了配合这次宣传任务,新闻频道还播出了以许振超为主角专门制作的公益广告《劳动创造人生价值》,短片与各档节目相辅相成,更加突出体现“以人为本 于细微处见精神”的宣传主题。
  

  二、打破常规,勇于创新,典型宣传呈现新特点。
  

  新闻频道充分发挥了频道化运作的整体优势,做到了新闻与专题有机配合,宣传报道形式多样化。
  “新闻会客厅”把许振超和他的两位工友请来轻松聊天,凸显节目“三贴近”原则。
  

  4月12日新闻频道“新闻会客厅”栏目播出的这期节目题为《咱们工人不寻常》,标题本身就透着“三贴近”的光彩。
  

  “新闻会客厅”开场短片角度独特,巧妙新颖。那是节目组在街头的一个随机调查,“年轻人提到产业工人时,心中的形象是什么”,年轻的学生回答各不相同:朴实,工资低,辛苦,年纪比较大,看机器的,体力活多于脑力活。主持人总结,这是在人们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传统意义上的工人形象,随后介绍了今天节目的嘉宾,新一代产业工人代表许振超。开篇巧妙,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也使嘉宾出场自然自如。(作者是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
  


听众参与空前
□ 王明华

  一、宣传形式有大的突破与创新。
  

  首次开辟典型人物直播宣传日,全天直播,规模空前;成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典型报道,各档节目内容各有侧重,角度形式各异,新闻专稿、人物通讯、新闻访谈、新闻评论、新闻谈话、电话连线直播节目等广播节目表现形式一应俱全;节目之间互相呼应,层层递推深入,形成合力与声势,充分显示频率专业化改革后统一运作的优势。
  

  4月12日,“中国之声”全天推出许振超直播宣传日,为一位典型人物开辟直播宣传日,这在中央台历史上是第一次。在全天节目布局中,各档节目各有侧重,报道角度与形式各不相同,节目之间互相呼应,形成了较强的规模效应。
  

  二、宣传主题与内容有新的突破与创新,是贯彻落实新闻宣传工作“三贴近”的一次成功探索。
  

  宣传主题创新:立足于重塑转型期的国人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做人标准、什么样的道德规范、什么样的职业操守。
  

  宣传内容创新:本次集中宣传运用广播特有的传播手段,把劳动模范当作听众身边的朋友、当作身边的普通人来表现,充分展示新时期劳动模范的典型意义与时代精神。
  

  三、首次在典型人物宣传报道上引入互动,听众全面参与。
  

  请许振超及其同事和家人、采访记者、专家学者与听众通过手机短信、电话交流,引导听众全面参与。在全天直播过程设置主题讨论题目:做人要做什么样的人。主持人在介绍许振超先进事迹的同时,不断引导听众深入思考,不断挖掘与提升典型人物的重要意义。
  

  4月12日为“中国之声”“许振超直播宣传日”,在6:00-23:00期间,各时段节目总主持人围绕“一个普通工人到底对转型期的中国有什么样的启示作用?21世纪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做人标准?”等问题,并结合正在播出的节目内容,引导听众参与“做人标准”的主题讨论,不断播发听众的鲜活生动的观点以及对劳动模范所阐发的真知灼见。在直播过程中,大家问、大家说、大家评,极大地拉近了典型人物与听众的距离。全天一共收到听众参与主题讨论的短信数千条。
  

  同时,很多听众还发来电子邮件、传真和信件,他们对全天滚动播出的许振超相关报道、“新闻和报纸摘要”的人物通讯击节叫好,对于产业工人杰出代表的许振超给予了高度评价,纷纷表示宣传产业工人的代表正逢其时,具有深远的意义;很多工人还特别谈到“振超效率”让他们精神振奋,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作者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字体: ]  [打印]  [关闭]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Cnpresspho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