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新闻摄影的真实性
 刊发时间:2008-09-09 21:20:05 来源:本网 [字体: ]

  (一)

  “新闻摄影难道还有不真实的吗?”估计有读者看到这个命题后会如此发问。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一位著名新闻摄影师说过:“照相机是历史的眼睛”。新闻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真实性是其最根本的品质要求,照片必须直接源于现实,记述必须直接反映事实。我们每天都通过大众传媒看到大量的照片,在

照片画面有限的空间里领略人类社会生活的图景,感受着世界上正在发生着的现实事件,从而认识自己及生活的这个世界。新闻摄影的诞生是由于报刊报道新闻的需要,新闻摄影的生存也依赖于报刊的需求,离开了报道新闻,新闻摄影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既然新闻摄影与新闻是钩连在一起的,那么真实性也是其存在的第一要义。当下新闻摄影正处在一个各种媒介包围着的极为复杂的社会,充满了活力和挑战,它以鲜活的视觉语言讲述着人类生动有趣的故事,同时有些时候也令我们倍感辛酸。作为广义文人范畴的新闻摄影人,“图不感人誓不休”的追求精神,并不亚于历史上以文字创造辉煌的哲人。尤其当人类步入读图时代,图片的作用已被提升到与文字并重的位置,图片的招徕功能已远远大于文字。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摄影的画面是一种超越文字、超越种族,超越国界,可被人类通读的视觉语言,具有文字新闻、广播新闻、文学作品、美术作品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新闻摄影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与文字新闻相比确实年轻了许多,但在社会发展史中,它也有过一段发展的历程。1839年8月19日,摄影术在法国诞生。1842年5月8日,英国汉堡发生一场大火,当时在汉堡的一位画家赶赴现场拍下了火灾遗迹照片,为把灾情报道出去,《伦敦新闻画报》试图把照片印到画报上,由于不懂技术,只得按照片提供的景况以木刻形式将其描绘下来传播与众。1880年3月4日美国人霍根经过反复实验,终于成功地把照片《棚户区》用照相铜版法复印到《纽约每月画报》上,这是人类第一次在报刊上用真实的图像报道新闻。1860年新闻照片在中国诞生,遗憾的是这第一张新闻照片是英法联军的摄影师随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天津时拍摄的所谓的战况。1870年,中国人才自己拿起相机拍摄了《修复后的天津大沽炮台》,这被视为中国人最早拍摄的新闻照片。新闻摄影作为一种事业是在世界战争机器的轰鸣声中兴起的。战争的残酷和照片的强冲击力使越来越多的摄影师投入到这个事业当中。

  回顾过去,中国新闻摄影所走过的弯路颇多,在1956年到1976年这20年里,中国新闻摄影偏离了本体运作的科学轨道,形成了全国的虚假风,其主要拍摄手段是摄影者在形式主义的支配下凭空杜撰,通过导演摆布制造“新闻”,导致全国报刊照片的千面一孔,不是围圈圈学“语录”,就是挥拳头“大批判”,酿成了“公式化”、“模式化”局面。随着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方针的贯彻,新闻摄影开始向纪实轨道上回归。为了促使中国新闻事业迅速发展,新华社摄影部的蒋齐生、胡颖和中国青年报社摄影部的洪克、贺延光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开展新闻摄影作品评选、比赛和新闻摄影论文评选、出版活动。带动全国报刊改变重文轻图的办报理念,新闻图片在新闻传播中开始发挥特有的形象新闻要素传播作用。邵华泽、于宁等主持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工作以来,为了更进一步打开中国新闻摄影工作者封闭已久的视野,使新闻摄影在纪实的“视觉化”轨道上运行,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于1987年将“荷赛”引进中国。特别一提的是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于2005年3月在深圳市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简称“华赛”)评选活动,邀请世界各国的新闻摄影记者、摄影师,通过评选世界范围的年度新闻摄影作品,奖励优秀作品,倡导先进摄影理念,展示具有国际水准的新闻摄影精品。这一系列举措无疑对我国新闻行业“图文并重,两翼双飞”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新闻摄影界努力为新闻摄影事业营造的比较宽松和专业适应的环境中,新闻从业人员才得以用摄影图片报道灾祸,报道战争,报道社会新事,受众在报刊和网站上通过图片深刻认识了人世间的正义与邪恶,认识了人类在与自然交往中的悲欢和苦难,为人们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

(二)

  当视觉传播的大潮冲击着一切传播载体的同时,也带来了泛视觉化现象,即所谓“读图时代”的到来。而这个泛视觉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生成和泛滥的土壤的。过去“胶片时代”的造假比较复杂,相对易辨认真伪。随着数字摄影技术的应用和Photoshop等软件的出现,假新闻图片、电脑上任意修改制作的新闻图片等等违反新闻职业道德、违背新闻传播规律的所谓图片报道,频频登上新闻传播载体,搅乱了人们的

[字体: ]  [打印]  [关闭]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Cnpresspho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