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日报头版采用情况看我社签约摄影师图片的编发特点
郝丽颖 刊发时间:2008-09-09 21:20:05 来源:本网 [字体: ]

  2005年以来,特别是5、6月份,新华社中国图片总汇签约摄影师拍摄的照片不断在人民日报头版亮相,这些照片位置显著、篇幅大,多是三栏甚至四栏宽,给人们以很强的视觉冲击效果,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今社会的新闻热点。据统计,仅5、6月份,人民日报头版就刊发新华社签约摄影师照片15张,占头版总刊发图片130张的12%。

而去年同期,人民日报头版只刊登了6张。

  作为党报,人民日报是全国影响最大和最权威的综合性报纸,读者覆盖面广。特殊的地位决定了其选用照片的严格性,尤其是头版要求更高。我们知道,人民日报有丰富的稿源优势:除新华社通稿图片外,还有本报记者和全国各地的通迅员提供的大量图片。近年,一些图片网站如photocome、photobase也每日向其供稿。在众多选择面前,图片总汇编发的新闻图片是如何后来居上,受到党报的青睐呢?

  正面宣传 符合党的舆论导向

  6月20日,一张全民健身的照片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内容是杭州市2万名群众参加健身跑活动。这是人民日报为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10年而配发的图片。从画面上看,密集的群众长跑占据了整张照片,声势浩大,很有气势,体现了全民健身人数众多。5月27日,新疆签约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在人民日报头版显著位置采用,内容是新疆吐鲁番一居民在当地一家电讯营业厅使用可视电话和远方的亲友通话。恰逢当日上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张照片较好地体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年来通讯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使人们感受到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图片画面亲切,形象生动,时效性强。同时,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图片总汇推荐播发的通稿图片能够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唱好主旋律,其内容符合了用户的报道需求。

  目前,人民日报各个版面在图片的采用和编辑方面本身也有竞争,除摄影专版外,各版比如新闻图片专栏“图文广角”、“瞬间”等栏目每日也在大篇幅地刊用图片。每天摄影部的图片编辑和各版负责图片的编辑都提前坐在电脑前浏览当日图片新闻,争“抢”照片,每位值班编辑都希望把最新、最精彩的图片用在自己的版面上。人民日报一版为时政要闻版,新华社记者拍摄的照片占了绝大多数,每日刊用图片最多时也可达2-3幅,头版图片除了应具备一张好图片本身的素质之外,还必须有非常适合登在头版的内容,上述两个例子就是在重要日期和重要活动上符合版面的需要,被及时采用。

  那么,人民日报是如何把握好新闻图片使用的政治取向和新闻取向的呢?该报社总编室一位副主任曾在一次会议上进行了介绍,人民日报在图片的使用中,对于一版来说,新闻性要服从政治性。领导人的新闻图片和重大新闻时间的图片主要安排在一版,其中有重要新闻价值的图片偶然会出现在一版。一版的用稿标准可以概括为三性的统一:政治性、导向性和新闻性的统一。如果做到三性统一就可认为是好照片;如果满足这三个标准中的两个,被认为是二类照片;满足一个标准的就是三类照片;一个标准也不满足的为不及格照片。人民日报一版的照片有特别的影响力,它刊登的主要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新闻史、重要国事活动的照片,所以它是有规格、规矩和规范的,把政治性体现好了,新闻性也就达到了最大值。作为通讯社的图片编辑,我们在编发稿件时,必须充分了解各类报刊对图片的具体要求。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将工作落到实处。

  以小见大 “小新闻”上头版

  前不久,图片总汇播发的几条看似不重要的社会新闻图片均被采用。如:5月6日,一对来自北京的游客走进杭州火车站候车室准备返程。这件看似很小的社会新闻,却反映了“五一”黄金周临近尾声,铁路迎来返程客流高峰这一新闻事实,以小见大,较好地表现了主题,第二天被人民日报头版采用。又如:“七一”前夕,武警南京指挥学校启动红色电影进社区放映周活动,一群小朋友围着放映员在露天广场。这张图片画面生动、亲切,抓住了精彩的瞬间,从为社区居民放电影的小事表现了庆“七一”党的生日这个大主题,6月25日被人民日报头版采用。像这类稿件图片总汇每日推荐播发的很多,这些报道中的人物小、题材小,但都是社会关心的大主题,以小见大,已成为总汇发稿的特点之一。

  各地签约摄影师发挥自身优势,勤奋刻苦,拍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小新闻”,以形象生动、以小见大为长,受到媒体的普遍欢迎,采用情况和社会效果非常好。这些报道“小事”的新闻不仅被大众媒体特别是晚报和都市报采用,而且也能被人民日报这样的党报、大报所采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敢于竞争 重大报道抢“第一”

  目前,由于拍摄和传输技术的飞快发展,报纸刊登的照片是刚刚发生的事已不再新鲜,好的新闻照片不再是新闻摄影记者的专利,它常常是属于离新闻事实最近的人,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抢“第一”十分重要。6月22日,摄影部组织播发了广西梧州河东区洪水漫堤的图片报道,其中有一组是特地赶往当地的签约摄影师拍摄的照片,这些签约摄影师从现场第一时间发来了大量照片。23日,随着洪水继续上涨,国家防总要求,广西要组织好梧州城市防洪,重点是河西大堤防守。24日,人民日报头版采用了新华社播发的签约摄影师拍摄的“洪峰过后,广西梧州西江河西大堤安然无恙”的照片,洪峰是23日下午通过的,次日一早,全国的读者就从人民日报上看到了这张照片,人们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这张照片非常直观地说明了一点,摄影师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抢发突发事件报道对于增强新华社稿件的时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类照片,表现的是每年均要发生的事件,编辑和记者均要在题材表现和报道角度方面不断创新才能有好的落地率。比如,高考这一“年年有、年年报”的题材,总汇要求签约摄影师提前关注,提早行动,多角度拍摄充满人情味的画面,并重点组织了北京、江苏、山东、浙江等地活跃于一线的签约摄影师进行全天、全方位高考报道。7日高考开考,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考生在高考前一天在高考考点查看座位分布的情况,全国各地沉浸在备战高考的气氛中。特别是“情暖高考路”一组稿件采用好,社会效果很好。提前策划,通过多组图片反映高考的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发挥了图片报道直观生动的特点,给人印象深刻。

  图片总汇根据新华社图片通稿及各专线的需求,组织了大量时效快捷、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突发和热点新闻图片,丰富和弥补了通稿图片的不足。特别是一些突发事件报道,有时摄影师的图片来稿还先于文字稿。这样有力地提升了用户对新华社图片的满意度和新华社在新闻图片市场的竞争力。

  来自基层 照片内容贴近生活

  图片总汇的签约摄影师大部分是根植于基层的地方媒体记者,他们对于地方新闻有着独特的敏锐性和不拘一格的报道角度。图片总汇的来稿侧重于突发、热点新闻以及社会新闻、经济新闻和文化娱乐新闻,后面三大内容正是地方日常新闻摄影报道的“重头戏”。如:农村三夏插秧、城市夏季用电、工人在工地建设等内容的照片,都是作者必须深入基层才能拍摄到的新闻。6月1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新华社播发的签约摄影师拍摄的反映三夏农机手插秧大比武的照片,用这种轻松活泼的形式反映出农民在三夏大忙时的热闹场面,这张照片拍摄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农村。又如:随着夏季的来临,西北地区连续高温,电力供应日趋紧张。6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签约摄影师拍摄的电力工人在青铜峡水电站更换瓷瓶的照片。

  可见,签约摄影师不仅为新华社提供了大量的突发性事件报道等硬新闻,还提供了许多来自基层的人情味浓、趣味浓、生活气息浓的软新闻。这些工作在新闻摄影采访第一线的辛勤耕耘者,不少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十分敬业,每日奔波在新闻发生的现场,并及时将有价值的图片传往编辑部,使得图片总汇的新闻源源不断,同时,他们的社会知名度也通过新华社播发的稿件得以迅速提升。当“新华社发(***摄)”几个字赫然印在人民日报上的时候,这些签约摄影师也在收获着喜悦,使命感和荣誉感倍增。

  作为图片总汇的编辑,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摄影师的水平,使他们具有敏锐的新闻洞察力,深厚的文字功底,过硬的技术基础,从而使我们的图片发稿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郝丽颖系新华社摄影部中国图片总汇编辑)

[字体: ]  [打印]  [关闭]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Cnpresspho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