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首页> 中国新闻摄影网> 摄影家 > 正文

张崇岫是世界战地摄影的“天花板”

时间:2025-08-11 08:28来源:中国新闻摄影 【字体:

作者:乔天富

  “在硝烟弥漫的抗美援朝战场,在冰天雪地的长津湖畔,在滚滚东流的昭阳江上,他挎着枪,端着照相机,同战友们一起,迎着枪林弹雨,一次次冲向火线……”2023年6月18日,第十四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上,抗美援朝战地摄影记者张崇岫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颁奖词响起,时年94岁的张崇岫拄着拐杖缓缓走上领奖台,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既是对张崇岫作品的赞许,也是对那段英雄历史的缅怀。

  长津湖战役、咸兴港会师、强渡昭阳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在异国的林海雪原,摄影家张崇岫怀揣着勇敢加智慧,拍下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汤蹈火、英勇作战的英雄形象,记录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弥足珍贵的历史瞬间,留下了永久的影像见证。安徽省文联副主席、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许国悉心整理了张崇岫的战地摄影作品。中国摄影家协会、安徽省文联和许国一起向社会推荐了这些作品。其作品和事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2024年9月6日,张崇岫逝世,享年95岁。

  有着两次战场经历的原解放军报社高级记者乔天富,曾6次获得“中国新闻奖”,是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2009年获第十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对于战地摄影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特殊的情感。在围绕当前发表的张崇岫的战地摄影作品展开研究后,乔天富提出一个观点:张崇岫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战地摄影的“天花板”,仅从其战地摄影作品中展现出的拍摄战斗场景的难度上看,就超过了许多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

  2025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乔天富的梳理与品评,带领我们重温这位摄影前辈用青春、热血与才华,以不畏生死的勇气记录下的感天动地的战地影像,鼓舞我们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这几年来,每当与老战友、中国文联原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相见,他总是兴奋地谈起军事摄影前辈、抗美援朝志愿军摄影师张崇岫。不再担任中国文联党组领导岗位之后,他多方协调并积极为张崇岫争取国家出版基金,还专程赴合肥看望张崇岫,收获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他诚恳地对我说:“您从事军事摄影半个世纪,有两次战地摄影经历,对我军军史和战地摄影有深刻的认识和专业的了解,希望您对张崇岫作品多关注和研究。张崇岫的摄影艺术成就,不仅属于军队,还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

  看似战友之间风轻云淡的交谈,让我感受到前光同志对此事的高度重视。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战地摄影师,一生从事摄影,阅片无数,能感动他的作品定不寻常。对于我这个已是古稀之年的老兵,张崇岫的名字竟然有些陌生。

  张崇岫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政治部宣传部摄影组长、济南军区文化部摄影记者、安徽画报社摄影组副组长、安徽日报社摄影组副组长、安徽省文联办公室副主任。2019年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20年10月获“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2023年,张崇岫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

  带着战友的嘱托,怀着极大的兴趣,我在解放军报摄影美术编辑室资料室查阅军事摄影资料库,认真学习我军抗美援朝时期的战地摄影作品,再次研究欧美国家出版的关于战争摄影的图书,在网络上寻找和战争有关联的影像……

  这是一个严肃的课题,也是一个义不容辞的任务。一年多来,我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图史和世界战地摄影进行了认真重温和反复研究,形成一个观点:就现在发表的张崇岫的战地摄影作品看,张崇岫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战地摄影的“天花板”。仅从张崇岫抗美援朝战争中战地摄影作品中展现出的拍摄战斗场景的难度上看,甚至超过了20世纪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

 

  张崇岫与突击、穿插的战士肩并肩,和敌人面对面

  1951年5月17日上午7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60师178团2营5连的战士们在连长毛张苗的带领下,一夜奔走120华里,赶到朝鲜县里地区五马峙,追赶截击逃窜的李承晚部队。图为志愿军如猛虎下山,向被围之敌冲锋。张崇岫 摄

  1951年5月16日下午5时40分后,志愿军第20军60师178团3营8连指战员冒着敌人的炮火强渡昭阳江。炮弹炸起的水柱根部左侧,一战士被炮弹炸倒。张崇岫 摄

  1951年4月,朝鲜江口洞,第20军59师战士们在抱川通往汉城的公路上,以简陋的轻型装备,靠智慧和英勇顽强的精神缴获美军坦克数辆。图为美国陆军第24步兵师坦克队士兵举手投降。张崇岫 摄

  1951年4月,志愿军指战员在缺衣少食缺弹药的艰苦条件下英勇奋战。正在向山上冲击的战士军裤上有两个大洞。 张崇岫 摄

  1950年11月,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东线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在敌人埋在阵前的地雷和炮弹的轰击下,在冰天雪地中匍匐前进。图左侧,一战士跃起向30米开外的美军目标投掷手榴弹。张崇岫 摄

  士兵之死 罗伯特·卡帕 摄

  1936年,西班牙政府军一名士兵在政变军攻击时扑倒死去的一瞬。

  诺曼底登陆 罗伯特·卡帕 摄

  1944年6月6日,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战斗中,一名美军正匍匐爬向海滩。

  对于战地摄影,张崇岫说:“哪里枪响就往哪里跑,才能拍到镜头。”卡帕说:“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两句话,都传达了相同的意思。在硝烟弥漫、弹雨横飞的战场上,两人都有不俗的表现,是中外战地摄影记者的标杆和榜样。以下,我通过他们摄自战地的作品把两人作个比较。

  卡帕最有代表性的一幅作品是《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诺曼底登陆,残酷的战斗正在进行,一名美国兵正匍匐爬向海滩。卡帕在拍摄时所持相机受到了交战炮火的震撼。卡帕是一名参加过多次战争报道的摄影记者,曾拍摄《士兵之死》等名作。他拍摄的最后一幅照片是在第一次印支战争中,1954年5月25日在越南战场跟随部队在稻田地里行进,踩中地雷被炸身亡前按下最后一次快门所得。这些作品震动了当时的新闻界、摄影界,成为传世佳作。卡帕名扬全球,成为世界战地摄影的传奇。

  张崇岫抗美援朝时是志愿军第9兵团政治部宣传部摄影组长。他1942年14岁时参加新四军,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多次战役战斗,是一名有第一线战斗经验的老兵,1947年被部队选定,学习新闻摄影。1950年11月,他随第9兵团入朝作战。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拍摄的诸多优秀战地摄影作品在今日大放异彩的原因,在于他的战斗经历。他是先当兵,参加过100多次战斗,经历长期战火锤炼,后学摄影,在战斗中摄影。当兵参加战斗锤炼的不怕死精神,是在战斗中摄影的前提条件。“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我军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形成并坚持的战略战术原则之一。当兵参加实战锤炼掌握的打仗的技术、战术是保证张崇岫在残酷的战场上出色完成任务且能够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张崇岫说:“我从这里拐拐,从那儿拐拐,躲过子弹,把照片拍下来。”可以说,会躲子弹,是一个优秀的战地老兵掌握的专门技术。

  战地摄影的真经在这里——张崇岫说,在朝鲜前线战场拍摄有个经验,“要想拍到别人很难拍到的战斗照片,必须自己创造机会,到战争第一线去,跟着先头部队走,与突击、穿插的战士肩并肩,和敌人面对面,……哪里打得激烈,我就往哪里凑。”

  “与突击、穿插的战士肩并肩,和敌人面对面”,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凭借它,张崇岫以两次负伤为代价,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中拍摄出了“人无我有”的战地摄影佳作。论在战场上拍摄的勇气,论勇敢不怕死的精神,卡帕和张崇岫都有。和突击部队肩并肩,他们都做到了。但在战场上摄影,敢于和敌人面对面,而且会躲子弹,作为老兵的张崇岫更有战斗经验。

  配图所示战地摄影作品,都是张崇岫“与突击、穿插的战士肩并肩,和敌人面对面”拍下的佳作。尤其是拍摄围歼逃窜之敌时,埋伏在公路两侧的志愿军勇士像猛虎下山一样,扑向敌军。把志愿军围歼美韩军战斗中正在交战的敌我双方两军对战同时摄入一个画面,这在世界战地摄影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在战场上摄影,做到和敌人面对面这一点极为困难,能拍下和敌人面对面的两军对战照片难度更大。张崇岫做到了,而且摄下了极为精彩的对战图片,弥足珍贵!

  1979年、1986年,我曾两次上战场执行战地摄影采访任务。结合个人战地摄影经验,学习中外战地摄影名作,分析战地摄影记者参加实战的经历,我认为,拍摄“与突击、穿插的战士肩并肩,和敌人面对面”的优秀照片的条件和难度在于以下6点:

  1. 勇敢不怕死,这是首要条件;

  2. 要有很好的体能,能和突击、穿插的部队一起行军作战;

  3. 要掌握相当的军事技术、技能和战术;

  4. 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有相对高超的摄影技术,在战地紧张、危急的情况下沉着冷静,心不慌,手不抖,反应敏捷;

  5. 确保你跟随的部队能在战斗中取得胜利,否则等待你的命运可能是一无所获,甚至受伤、战死、被俘;

  6. 最后一点最重要,战地摄影记者的运气要好,没被子弹打中,没被手榴弹、炮弹、地雷、炸弹炸倒。

  这6点,张崇岫全具备。

  即便是专业的摄影记者卡帕,在战斗中拍照时,受交战双方炮火震撼,也不止一次“失焦”。张崇岫是久经战阵的军人,拍摄我军战斗中冲锋,在面对强敌的炮弹当面爆炸时,在和敌军面对面短兵相接战斗搏杀时,勇敢、坚定、沉着、冷静,把敌方炮弹当面爆炸的情景和敌我两军对战的情景纳入同一画面,且所拍照片焦点清晰、构图完美,的确是高卡帕一筹。

  张崇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了第二次战役东线志愿军围歼美陆战一师的长津湖战役和第五次战役,拍下了一批优秀的战地摄影作品。张崇岫“与突击、穿插的战士肩并肩,和敌人面对面”,比卡帕“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更具体、更严格、标准更高,以命博片的难度更大。而且从战地摄影作品的拍摄难度看,张崇岫也超过卡帕。因此,我认为:张崇岫是世界战地摄影的天花板。

  以上论述,是我个人的一家之言。

  卡帕是20世纪世界最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之一,他参与创造了二战期间新闻摄影、战地摄影的辉煌。他用生命殉事业,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他的战地摄影作品,除了表现战争的残酷,还反映了人类的苦难,这是张崇岫所不及的;他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自由摄影师组织,且在新闻摄影多领域有建树,这是张崇岫所不及的;他的摄影作品借助西方发达的物质条件和媒体超强的传播力传遍全世界,同时自己也名扬全球,张崇岫更是望尘莫及。卡帕是专职摄影记者,非职业军人,不能与张崇岫在战场上摄影、敢于“和敌人面对面”相比。但这并不影响他在世界新闻界、摄影界的崇高地位。我在这里丝毫没有贬低卡帕的意思。

  再看张崇岫,他是从中国革命战争残酷的血与火的战斗中锻炼出来的摄影记者,在朝鲜战场能拍出大量优秀战地摄影作品,首先在于他是久经战阵的优秀军人。他争着上战斗的第一线,有着在战场上“躲子弹”的能力。再者,他所在的志愿军参战部队是第三野战军主力,是英雄之师。跟随自己熟悉的英雄主力部队打胜仗,是出好照片、出佳作的根本保证,也是他在战场上相对安全的最好保障。张崇岫的摄影作品未能得到广泛传播,与国家的经济、物质、文化条件相关。

  两人命运不同。卡帕41岁就在战争中殉职。而张崇岫经历了诸多残酷的战争,赶上了当今中国长期发展的和平年代,享年95岁。

  张崇岫是插在我国战地摄影高峰上的一面旗帜

  1952年,在坦克火力掩护下,志愿军步兵冲向敌军阵地,把敌人赶过“三八线”。 李书良 摄

  1952年,志愿军某部在强大炮火支援下攻上上甘岭537·7高地北山。 高亚雄 摄

  1951年,志愿军高射炮兵夜战飞贼,向临空轰炸的美军飞机开炮。 张炳新 郝建国 摄

  1950年,第二次战役,志愿军第38军痛歼美军,扭转朝鲜战局。图为在战场上被我军俘虏的美军士兵和被击毙的美军尸体。 白振武摄

  1953年7月13日,在金城反击战中,志愿军炮手向敌方前沿火力点射击。 黎枫 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我军战地摄影从人员到物质器材都有了很大改善。先期入朝作战的志愿军兵团有专业的摄影干部,后期入朝的军和个别师都有专业摄影人员。随着战事的展开,中央新闻单位也陆续派出专职摄影记者赴朝鲜战地采访。这些摄影记者和摄影干部大多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火考验,有战斗经验,有较高的摄影技术。他们和志愿军一线官兵肩并肩战斗,很快适应了朝鲜的战场环境,用手中的“武器”(照相机),把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武器装备、物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与以美国为首的17国联军武装对战,把侵略者从鸭绿江赶过“三八线”,从第一至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夏季攻势、金城反击战等严酷的战争场面记录下来。这批战地摄影精品,是革命英雄主义画卷,是我国我军战地摄影的高峰。每一次学习前辈们拍摄的这些战地摄影作品,都使我热血沸腾,耳边响起《英雄赞歌》:“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这就是图证。

  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前辈们拍摄的战地摄影作品,展现出志愿军勇士们“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血战顽敌的英雄气概,是我国我军战地摄影的高峰。比较而言,张崇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与突击、穿插的战士肩并肩,和敌人面对面”的优秀战地摄影作品数量更多、更精彩,是插在高峰上的一面旗帜。

  有人说,张崇岫的好作品被埋没了几十年,这不是事实,也不成理。1951年,他的摄影作品就被刚创刊不久的《解放军画报》多次刊用。1952年,他的摄影作品被邮电部借鉴,发行了两枚纪念邮票。他与人合作,出版过《战斗在朝鲜》画册。我在查阅2002年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图集——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时,在其中发现了多幅张崇岫的摄影作品,这时,张崇岫已离开军队到地方工作几十年。他20世纪50年代初交给解放军画报社图片稿件的原始底片,解放军报社资料室保存完整,近几年已全部数字化。我查阅图片资料,就得到解放军报社摄影美术编辑室主任王传顺、李雪梅和资料室庞森同志的帮助。

  过往已成历史。今天回顾张崇岫的经历及成就,说他是中国战地摄影的“天花板”恰如其分。

  张崇岫的战地摄影作品是中国摄影人永远的光荣

  1951年4月22日,第五次战役,志愿军第9兵团下属20军、26军、27军突破美军防御,越过“三八线”向南进攻。图为战士们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英勇奋战的瞬间。张崇岫 摄

  1951年4月23日,志愿军第20军某部把美军24师的后续部队截于抱川以东、加平以西地区,并实施围歼。 张崇岫 摄

  1950年12月,志愿军第27军某部在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后,冒着风雪发起了反攻。 张崇岫 摄

  1950年12月,在撤出长津湖之战中饱受酷寒折磨与严厉打击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正向前茫然凝视。(选自《生活在战争中》)大卫·道格拉斯·邓肯(David Douglas Duncan) 摄

  1950年12月,美军自长津湖撤退中,一名陆战队士兵正审视在一次伏击中遇难的袍泽。(选自《生活在战争中》)大卫·道格拉斯·邓肯 摄

  1951年4月24日,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志愿军第20军59师某部翻越云鹤山,追歼逃敌。 张崇岫 摄

  1952年,志愿军第15军守卫在上甘岭坑道里饮水奇缺,指挥员不断组织战士到坑道外去抢水。 佚名 摄

  1951年4月23日,志愿军第20军把美军24师的后续部队截于抱川以东,加平以西地域,并实施围歼。图为第20军60师的部队正沿着公路搜剿残敌。张崇岫 摄

  1950年冬,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朝鲜东海岸胜利会师。 张崇岫摄(为拍摄此图,张崇岫在残敌未肃清的战场上奔走了七八个小时。)

  1951年4月24日,江口洞战役中,志愿军第20军178团潘泽民率领战斗小组,利用缴获美军的90火箭筒,近距离发射8发炮弹击毁美军坦克3辆后,又同另一射手配合击毁战车一辆,荣获“反坦克英雄”称号。图为潘泽民和战友们在打扫战场。张崇岫 摄

  1951年4月,志愿军战士在防御前沿阵地,与敌顽强拼杀。张崇岫摄

  与我国抗美援朝战争战地摄影作品比较,美国《生活在战争中》画册刊登的西方摄影记者的朝鲜战争战地摄影作品也逊我方一筹。

  这不是吹牛,不是民族主义情绪,更不是哗众取宠。图片会说话。

  美国《生活》杂志1977年出版的《生活在战争中》,内容聚焦战争历史摄影,是战争主题的专题画册。其中,单辟一章,以42页的篇幅向世人展示他们眼中的朝鲜战争。

  《生活在战争中》画册中的图片和文字说明比较客观,展示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虽然有精良的武器装备、优越的物质条件,但在我志愿军打击下连吃败仗。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全面溃败。西线美军全线崩溃,东线美军受不了严厉打击和酷寒折磨,十万大军大撤退。士兵们士气低落,情绪沮丧。面对败军,跟随美军的摄影记者也拍不出好照片,更没有两军对战短兵相接的照片。而我国我军摄影记者的战地摄影作品则展现出胜利之师的英雄主义画面: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照片比比皆是。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对战以美国为首的17国联军,取得伟大胜利,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震古烁今,是我们国家的骄傲、军队的骄傲、民族的骄傲、人民的骄傲。前辈们在这场战争中拍摄的优秀战地摄影作品,业绩辉煌,光荣永恒。 张崇岫的战地摄影作品,雄踞世界战地摄影的颠峰,是张崇岫永远的光荣!是我国我军战地摄影记者永远的光荣!是中国摄影人永远的光荣!

  图文选自中国摄影报2025年8月1日9-16B

    

阅读剩余全文(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cnpressphoto@gmw.cn

京ICP备19055723号 Copyright ©cnpresspho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