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棣:一生只为摄影来
 http://cnpressphoto.com 2022-08-08 14:56:30 来源:中国艺术报
0

  4月6日,顾小棣老师专门给我发来一段革命老人顾棣先生认真阅读文章的视频。看到老人面色红润,精神矍铄,我感到十分高兴。去年7月与老人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眼前。

  顾棣先生1929年生于河北阜平,是沙飞摄影奖特别贡献奖、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在寻访“解放区第一位女摄影工作者”陈菁事迹的过程中,我们偶然得知:顾棣先生曾专程赴上海采访过陈菁,我喜出望外,决定与浦江县摄影家协会和浦江县新四军研究会的同志一道,专程赴山西太原拜访顾棣先生,以期能通过顾棣先生的转述,找到解读陈菁的“密码”。陈菁是我的家乡浙江省浦江县人。顾棣曾在《中国摄影报》和上海《党史信息报——镜周刊》上为陈菁发表过整版的报道。

  当天,我与浦江县有关方面领导约定,分别从北京和浙江出发,到太原顾棣先生家中会合。结果我比他们早到了几个小时,刚好赶上了中午饭点。顾老的儿子顾小棣专程到高铁站接我。他想请我到饭店里吃饭,我说我这次专程过来,主要是想跟顾老好好聊聊,到饭店吃饭太浪费时间。顾小棣见状,就不再勉强:“那么就在我家里吃点便饭吧! ”我也不客气:“煮碗面条就行!”

  餐桌上摆着花生米、黄瓜、鸡腿、腌蛋、肉片炒四季豆、土豆片等,这是老人日常的餐食。虽说突然登门打扰,让我心生忐忑,但实在不愿意放过与老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于是在老人对面坐了下来。主食是山西豆角焖面。阿姨给我盛了一大碗焖面,还有一小碗蒜片。顾老慈祥地看着我,问我要不要喝酒?我摇摇头。阿姨拿了几瓶碳酸饮料过来让我选。我看到顾老拿了一罐青岛啤酒,亲自打开,喝了起来。老人喝酒的姿势很酷,我看了暗暗称奇:顾老虽已94岁高龄,但饭量稳定,身体硬朗,思维敏捷。

  我们每一个人来到世上,各怀使命。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大多数人只求温饱和活命,而顾棣不但衣食无忧,而且还能拜师学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人生的幸运。他一生与部队联系在一起,与摄影事业联系在一起,与新闻工作联系在一起。新中国成立前后,他先后在晋察冀画报社、华北画报社、解放军画报社工作14年,立二、三等功各一次。1953年为主编《抗美援朝》画册,赴朝工作半年。1958年9月从部队转业后,在山西省文化系统工作,从山西人民出版社《山西画报》总编辑岗位上离休。

  2012年5月,顾棣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颁奖词是:顾棣一直在竭己之力完成中国战争摄影史的梳理,2009年,出版两卷《中国红色摄影史录》,用完整坚实的大批文献档案为中国摄影留下一部严谨、翔实的有关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摄影断代史,成为前无古人的扛鼎之作。这也使他由一名摄影史料的保护者成为一名历史学者。他完整保存了战争年代革命摄影的数万张底片及相关文献资料。他是当之无愧的“摄影历史档案的保护神和记录人”。

  一辈子总会有那么几件让人刻骨铭心的事情。对于顾棣来说,他人生的精彩片断都是跟摄影联系在一起的。1946年6月,17岁的顾棣临危受命,从他的老师、时任晋察冀画报社社长沙飞手里接过数万张八年抗战的摄影底片。沙飞叮嘱他:“人在底片在,人与底片共存亡。”从那时起,顾棣冒着生命危险,和战友一起立下了“誓与底片共存亡”的誓言。这批从战火中保存下来的底片,成为中国革命历史资料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顾棣于1940年2月投身革命,194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也就是说,顾棣11岁就参加工作了,15岁就入党了。入党之后,党组织马上送他入华北联大教育学院深造,不久参加了八路军,成为晋察冀军区第一期摄影训练班的学员,师从沙飞、石少华。这样的人生际遇,实在是羡煞同龄人!要知道,顾棣参加工作的时候,全国绝大部分地区还笼罩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之中。而顾棣的家乡阜平县早在1937年就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实施新民主主义制度。当年10月,聂荣臻率八路军一一五师部分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开辟晋察冀根据地。晋察冀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太行山麓的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境内。

  阜平县地处保定市西部,太行山中北部东麓,大清河水系沙河上游,是两省四市九县交会处,被誉为“冀晋咽喉”“畿西屏障”。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

  出生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阜平县的顾棣真是太幸运了!可以说他是从小就沐浴在党的阳光下。他在家乡参加了儿童团,因表现出色,12岁那年,他被推选为区里的儿童团团长。那时,上小学要走六华里路。有一天,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位骑着马、身穿八路军军装的军人,他见顾棣徒步赶路,便下马,问:“小鬼你去哪里?”得知顾棣放学回家,他便下马与顾棣同行,边走边告诉顾棣:自己名叫沙飞,是边区政府的参议员,去参议会办事,参议会距顾棣家仅一华里路。由于两人同路,便边走边聊,不知不觉走了六华里,一路上,沙飞问了小顾棣很多问题。诸如“老百姓生活怎么样?日本鬼子来的话你会不会害怕?”等等。交谈中,沙飞得知,顾棣虽然年纪小,却已经是儿童团团长,且在华北联大学过8个月的革命理论,便问他:“小鬼,你长大了有什么志愿?”顾棣答:“我想当八路军,想学演戏。”沙飞说:“你甭学演戏了,跟我学摄影吧!”说着,沙飞便把自己随身携带的照相机取下来,站在小路边,打开镜头盖,把相机的功能和原理讲解了一遍。顾棣很好奇,便问沙飞:“什么时候学习?”“等你毕业后吧!”沙飞说。

  第二天,小顾棣放学回家,他母亲告诉他:“有个八路军干部上门来过了,说叫你去学摄影。”顾棣以为是随便说说,当时也没当一回事。不久,边区政府转移了。

  到了1944年八九月份,顾棣高小毕业,他所就读的学校解散了。阜平县教育科介绍他到八十多华里外的华北联大教育学院学习。当时的华北联大教育学院是一所综合性学校,有高中生,也有小学生。当时通讯不便,联系工作主要靠口头通知。顾棣从学校回到老家,准备整理行李去华北联大教育学院报到,不料一走进家门,母亲就告诉他,边区政府有人上门来通知过了,要他去离家十华里路外的政治部宣传科报到。顾棣感到很奇怪,不明白自己跟宣传科到底有啥关系。时任宣传科科长的邱岗亲自找他谈话。邱岗说:“现在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部队缺少摄影干部,想培养你当随军摄影记者。”原来是晋察冀军区新闻摄影科科长沙飞推荐了他。邱岗说,沙飞委托他转告顾棣:“晋察冀画报社要开摄影技术训练班,从各军分区挑选连排级干部,介绍到画报社学摄影。你虽然不是连排级干部,但头脑灵光,政治上可靠。沙飞同志推荐你参加训练班学习,你愿意吗?”顾棣听了连连点头,表示:“我愿意当八路军,学摄影。”邱岗走过来拍拍顾棣的肩膀,哈哈一笑:“小鬼,你长得还没一条步枪高啊,能当八路军吗?”顾棣表示,自己虽然年纪小,但保证能够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见顾棣态度坚决,邱岗答应了。

  儿子要当八路军了!顾棣的母亲很高兴,特地到集市买了羊肉,给他做了一顿好吃的表示庆祝。

  到政治部报到后不久,邱岗给他写了一封介绍信,让他去晋察冀画报社参加摄影技术培训。介绍信上写着:“沙飞同志:这个孩子有培养前途。”

  沙飞见了顾棣很高兴,晚上亲自下厨炒肉,烙饼,表示欢迎。在沙飞的指导下,顾棣很快掌握了基本的摄影和照片冲洗技术,沙飞派他到暗房负责洗照片。1943年,晋察冀画报社遭遇日寇包围,牺牲了9人,负伤了4人,人手严重不足。沙飞叫顾棣回老家动员年轻人到画报社做工。10天之内,顾棣动员了10个人。当时,顾棣已经是16岁的小大人了。顾棣动员来的这十个子弟兵,充实到画报社的印刷和制版等岗位上,很快解决了画报社人员匮乏的问题。

  摄影训练班陆续招了23个学员,都是八路军的连排级干部,由沙飞和石少华当教员。学期三个月。这些学员成了我军早期摄影工作者,顾棣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台“禄来福来”牌德国相机,还有一台“林哈夫”德国折合式相机,顾棣用了几十年。他一生做摄影,拍了10万张照片,自己保留下来底片8万张,外单位保存8000张。“文革”初期,造反派打砸抢,山西省文化局机关受到冲击,致使顾棣精心收藏的底片遗失了12000张,迄今不知所踪。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摄影生涯中,顾棣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拍过很多照片,如周恩来、董必武、吴玉章以及罗荣桓、贺龙、陈毅、徐向前、聂荣臻等元帅,顾棣都给他们拍过照。这当中,最令顾棣难忘的是,他曾六见周总理,并为其拍照。第一次见到周总理是在北京体育场,顾棣去看乒乓球比赛,巧遇周总理。第二次是在大寨。顾棣从山西省文化局临时抽调到大寨展览馆工作,常住大寨一年。在此期间,周总理陪同阿尔巴尼亚外宾参观大寨,顾棣全程跟随拍摄。第三次是在1960年,山西晋剧院、蒲剧院进京演出,时间长达两个月,顾棣是随团记者。周总理、董必武、彭真等领导人多次观看演出。每次演出结束,中央首长都会接见演员,由顾棣负责拍照。在中南海,顾棣曾四见周总理。这样,前后算起来,顾棣曾六见周总理并为其拍照。

  顾棣认为,摄影是记录历史、反映时代的艺术,具有“把时间凝固”的功能,这是其他造型艺术所无法比拟的。79岁时,顾棣做了心脏搭桥手术,遵医嘱,顾棣不再参加外出摄影活动。

  现在,摄影已成为一门公认的艺术门类而为人们所熟知。而在1979年,中国摄影家协会召开全国摄影工作会议时,与会者却在为摄影到底是技术还是艺术而争论得不亦乐乎。顾棣时任山西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全程参与了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讨论。他认为,摄影是科学+艺术,全世界没有哪一种艺术,像摄影这么受欢迎。任何艺术都可以编造,但摄影不行。

  一直以来,顾棣牢记老师沙飞的教导:一图胜千言,相机是一种武器,可以用照片去宣传和平,揭露日本法西斯的罪恶。电影、录像,是在摄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记得刚入伍时,顾棣特别想去前线打仗,但因为工作需要,他被分到了晋察冀画报社工作,承担着冲洗照片的任务,无法去前线,当时的他觉得很委屈。他先后一共冲洗并保存了3万多张底片。特别是反映解放战争的影像,十分珍贵。冲洗照片常常要冒着日寇飞机轰炸的危险。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顾棣都参加了,他的武器是相机。

  不知不觉,已聊了3个多小时。浦江县摄影家协会主席何敏,浦江县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张解民等人已抵达顾老家中。顾老十分高兴,他向我们讲述了陈菁的故事,并从家中翻找出他当年采访陈菁的照片底片给我们看。

  顾棣与红色摄影一朝相许、终身为业。他毕生珍藏的海量文献,是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晋察冀军民所创造的光辉业绩与历史贡献的生动教材,是彰显中国红色摄影的根脉基石、精神价值和不朽力量。顾老有一个习惯,就是非常重视资料和底片的收集和保管。他的家里专门辟有一个房间用于收藏各类照片底片。每一张底片都装在一个蜡纸袋里,一组材料再装入一个牛皮纸做的纸袋里。在纸袋上写了编号及关键词。满满的一屋子影像资料,睹之使人心里油然而生敬意!

  遥想当年,沙飞慧眼独具,将顾棣引入摄影这一行业当中。“人在胶片在。”对于恩师的教诲,顾棣终生铭记。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 潘迪 ] [字体: ] [打印] [关闭]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cnpressphoto@gmw.cn
京ICP备19055723号  Copyright ©cnpresspho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