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19年,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与经济日报社共同举办了“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我和我的祖国·印记”全国视觉大赛。自征稿启动以来,大赛组委会陆续收到全国各地专业摄影师、摄影爱好者、读者、网友等投送的参赛作品20086幅(组)。日前,经过业界专家定评,本次大赛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提名奖共39个奖项脱颖而出。
这些获奖作品,有的是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要历史时刻的记录,有的是对重大工程建设场景的捕捉,有的是各行各业的人们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时勤劳奋斗的身影……岁月的变迁、生活的变化、国家的发展,当一个个定格瞬间得到生动呈现,人们不禁涌动着对祖国的礼赞,对生活的热爱,对奋斗的褒扬,对中国梦的向往。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今天本网特编发获奖作品,表达我们对那些为国默默奉献的人们的敬意,也让我们从这些影像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做出自己的贡献!
金奖(单幅)
老兵致敬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致敬”方阵中,老兵关茂林深情致敬。作者 李尕
银奖(组图)
军运会上的“经济故事”
2019年10月27日,为期10天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圆满落幕。来自109个国家的9300余名军体健儿相聚江城武汉,在赛场上奋力拼搏,尽展军人风采。
作为5G技术国际标准确定后的第一届大型国际体育赛事,集中亮相的各类5G应用让本届军运会充满科技感。AR沙盘、5G 360度全景直播、5G VR互动游戏……在军运会主媒体中心和军运村等地,有关5G“黑科技”的展示吸引了不少国内外运动员前来体验。据悉,军运会35个场馆和重点区域实现了5G全覆盖。
如火如荼的赛事也给武汉这座历史名城增加了旅游热度。作为一座“运动之城”,武汉从2007年的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起步,每年都要申办和承办15次以上全球性、洲际性、全国性体育比赛。体育搭台,经济唱戏,2018年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评选中,武汉有4家上榜,也是中部地区入选体育产业“国家队”项目最多的城市。
赛会既是竞技的赛场,也是企业品牌展示的舞台。军运会上的中国品牌也反映着我国体育产业的良好发展势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2.4万亿元,2014年至2017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4.6%。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首次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促进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明确给出时间期限——2035年,届时体育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预计会达到4%。在产业结构调整、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 作者:高兴贵
10月18日,湖北省武汉市,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开幕式上,用高科技手段展现在舞台中央的1:1版“复兴号”列车,不仅为观众带来视觉盛宴,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制造日新月异的发展。
10月18日,军运会主新闻中心,外宾在品尝湖北绿茶。在本届军运会上,湖北将当地特色产品推介到世界各地。
10月24日,武汉市江夏区黄家湖畔的军运村商业服务街特许商品零售店,外国运动员在选购军运会吉祥物。本届军运会推出近200款特许商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
10月24日,中国工商银行业务员为外宾提供金融服务。针对军运村“村民”多国家、多语言的特点,工行军运村服务点的建设和服务突出国际化、智慧化特色。
10月27日,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闭幕式上,外国嘉宾竖起大拇指,为军运会一流的设施、高质量的服务点赞。
10月25日,武汉大学大学生体育活动中心,羽毛球男双比赛正酣。运动员穿的服装和使用的球拍均是“李宁牌”,经过多年的探索,李宁等一大批国产运动品牌走向国际赛场。
10月24日,武汉市江夏区黄家湖畔的军运村休闲区,台球、电子游戏等服务项目为外宾提供“休闲消费”。
10月24日,湖北省武汉市,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上,中国选手在军运会跳水女子10米台比赛中。这里既是竞技的赛场,也是中国企业展示的舞台。
10月18日,军运会开幕式上,再现丝绸之路上的驼队将华夏文明传递给世界。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
10月23日,武汉开发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中外来宾在试乘东风汽车的自动驾驶汽车。此次军运会,东风公司30余辆智慧汽车亮相。
10月22日,在军运会主媒体中心5G传播创新实验室,来自巴西的媒体记者通过5G+AR体验编钟演奏。我国5G的高速发展将带动数字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方位变革,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10月20日,中国选手在水上救生比赛后庆祝夺冠。“数锐电子”为本次比赛提供了精确的计时记分服务。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为世界各大体育赛事提供支持。
红色赣州 绿色崛起(组图)
江西赣州是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集结出发地,也是江西省母亲河——赣江和香港同胞饮用水源东江的源头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7年来,赣州充分用好“红”“绿”资源禀赋,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生态底色,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7年来,赣州城乡发生了破茧成蝶的巨变,习近平总书记“使苏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生活”的殷殷嘱托在这里化作加快振兴发展的强劲动力和生动实践。
赣州因红而名,如今又因绿而兴。红色与绿色交相辉映,催热了赣州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经济。赣州被列为全国12大重点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多趟红色旅游专列,连通了四海游客前来的探访之路。“红色故都”“红军长征出发地”等红色旅游品牌享誉海内外,《八子参军》《长征组歌》《红都情》等红色经典剧目深受观众喜爱,众多革命旧居旧址成为党员干部探寻初心之源的圣地,红色旅游因此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色。与此同时,赣州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以铁腕护卫绿水青山,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生态屏障,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如今,方兴未艾的林下经济、家庭农场、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赣州的生态竞争力。
即便是在“主攻工业”过程中,赣州也始终追求“绿色”。全市上下将科技创新、生态循环理念导入工业生产全过程,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推行清洁生产、发展新材料及应用,推动有色金属、家具、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走向低碳化,推动稀土和钨产业链向后端延伸。新能源汽车及配套、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大数据等产业,则成为推动赣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一幅红色赣州绿色崛起的美丽长卷,正徐徐铺展开来。作者 黄芳煌 陈地长 刘 青 薛玉娟
金山银山三百山,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三百山风景区景色宜人。近年来,安远县将三百山风景区提升改造后被列入六大攻坚战重点项目,经过两年闭门改造后开园迎客。(摄于2019年8月)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举行“青春告白祖国”集体宣言活动,一万余名师生在鲜艳的国旗下高唱《歌唱祖国》,向祖国深情表白,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赣州市赣县区城关幼儿园的孩子们在体验当地客家民俗。据悉,为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作为全国首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该幼儿园精心开设了民俗课堂,让孩子们体验客家民俗、表演客家曲艺、组织客家游戏等活动中“感悟经典、饮水思源”。
赣州市赣县区永骏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在安装燃气数码变频发电机。该公司生产产品畅销外国创汇。
江西岚昌藤木家具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员工在打磨藤椅。赣州市会昌藤器制作技艺”是江西会昌人用杉条、赣藤等材料加工而成,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江西信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农夫山泉脐橙加工生产基地员工忙生产。赣州市156万亩赣南脐橙年产量达124万吨,实现脐橙产业集群总产值122亿元,脐橙产业成为赣南农民脱贫致富的“致富树”。
位于赣州市赣州经开区的国机智骏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全面聚焦国际领先企业,打造国内一流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
位于赣州市会昌县的江西五丰食品有限公司,员工在加工米粉。该公司生产的米粉质优价廉,畅销全国。
一大批进口汽车整车停靠在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赣州国际陆港。不靠海的赣州国际陆港以进口全直通、出口全直放的通关优势,高效对接深圳盐田港、广州港、厦门港等沿海港口。该港常态化运行18条内贸、公铁海多式联运线路和18条中欧(亚)班列线路。赣州国际陆港已成为江西“一带一路”的前沿窗口和全国功能最齐全的内陆口岸之一。
游客在赣州瑞金叶坪革命旧址群参观学习。今年1-9月,瑞金市接待游客1445.5万人次,同比增长33.7%;旅游收入78.6亿元,同比增长45.4%,瑞金红色旅游业迎来跨越式发展。
南海大阅兵(单幅)
中央军委在南海海域隆重举行海上阅兵。这是辽宁舰航母接受检阅。(摄于2018年4月)作者 张雷
铜奖(单幅)
天宫之上看月亮
中国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上拍摄的地球和月球瞬间。(摄于2013年6月) 作者 王亚平
记录长江35载(组图)
1984年,我随父母迁居到湖北省宜昌市,35年来,我与长江,与三峡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年,我找邻居借了台皮腔式折叠的120相机,整日骑着自行车,奔波在建设中的葛洲坝工地,开始了我的摄影生涯。在我的镜头中,葛洲坝建成了,三峡大坝建成了,随着三峡蓄水,高峡出平湖成为现实。
32岁时,我正式成为一名摄影记者,那一刻,我将镜头锁定在长江生态这个大主题。三峡工程的建设举世瞩目,它的生态变化、环境保护、移民情况等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热点,而这也是我拍摄记录的重点内容之一。
记得2010年10月,三峡工程库区首次实现175米蓄水。我乘坐民用飞机飞往长江三峡,从江汉平原的一望无际到川渝大地的崇山峻岭,我看见了新秭归,新凤凰山,新的库区,还有巴东、巫山、奉节……我不仅用相机全过程记录了175米蓄水后的三峡库区“全貌”,还将沿线的点滴变化都定格在我的镜头里。
近年来,为了确保一江清水浩荡东流,长江沿线坚决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大力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转、搬”,以及非法码头整治、江水污染治理、湿地修复,长江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水越来越清,山越来越绿,江面上白鹭翱翔,水中珍稀鱼类畅游……
长江母亲河越来越美,那一幅幅清江水、绿岸线,百姓乐享绿水青山的美丽图景让我欣喜,让我振奋,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要将“长江生态”这个主题永远地记录下去。作者 刘曙松
长江宜昌段城区云雾缭绕,景色宜人,美不胜收。(摄于2019年6月)
2003年5月8日,三峡巫峡村民在蓄水前拆除祖屋。
2010年7月21日,三峡大坝泄洪的壮观场面。
2010年10月23日,新三峡后,高峡平湖的宏伟目标变为现实。
2014年3月18日,西陵峡秭归郭家坝段梨花带雨春来早。
2018年4月27日,长江宜昌段发现成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江豚与新出生的幼豚在江中畅游,这是首次拍摄到长江野生幼豚活动的照片。
2018年11月21日,三峡重要支流香溪河上为了节约土地,在河面上建成号称最美水上公路。
2019年6月12日,一群出生不久的小麋鹿在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觅食。今春以来,有180余头麋鹿在这里出生。天鹅洲麋鹿保护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全野生麋鹿基地,麋鹿种群发展迅速,核心保护区麋鹿数量达到900余头。
2019年9月27日,秭归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薄雾之中,大型集装箱运输船在三峡航道穿梭。
首架C919客机下线(单幅)
2015年11月,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在中国商飞公司新建成的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正式下线。作者 陈梦泽
“诚信姐”:替夫还债(组图)
初冬时节,一本红彤彤的“全国最美家庭”荣誉证书从北京“飞”到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芦洲镇青塘村村民曾彩香家中。
从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评“中国好人”再到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最美家庭”,这个因“信守承诺、欠债还钱”而接二连三捧回国家级大奖的普通农妇,再次让刚刚丰收完晚稻的山乡小村沸腾起来。
2006年,曾彩香的丈夫因疾病去世,留下了七旬家公、一双年幼的儿女和25万多元的债务。自此,“给家公养老、抚养子女成人、还清所有债务”成了这个柔弱农村妇女的“负担”。
从不向命运低头的曾彩香农忙时在田里没日没夜地干农活,农闲时她就去打散工,拌水泥、搬砖、下饲料,做载客摩托车司机,清扫垃圾做保洁员,只要能赚到钱苦活累活都去干。多年来,曾彩香节衣缩食,超负荷“运转”,挣钱还债。
“荣华350元,佰英2500元……” 在一本泛黄的记账本上,一个个记下来又被划掉的数字,静静地向人们诉说着这位普通农妇对“诚信”的坚守。一个人、一双手、一把锄头,48岁的曾彩香用10多年来的坚持,还清了离世的丈夫所有欠款。
一诺千金,艰辛还债。曾彩香感人至深的故事, 赢得了“诚信姐”的美誉。作者 于泽 李松权
2019年11月,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芦洲镇青塘村村民曾彩香,在家墙上挂着一张还款清单。这些年来,每还清一笔欠款,曾彩香就在清单上做好标记。
曾彩香当初看丈夫遗像时眼泪不止,现在遇到困难一拿起丈夫的遗像就感觉信心满满,浑身是劲。
曾彩香常年在外工作的儿子林小斌每次回到家都会和母亲翻开账本查看还款清单。
曾彩香通过网络把自己家的红薯、大米、花生等农产品在网上销售增加收入。
常回家看看的儿女和母亲曾彩香其乐融融一起做家务。
在外地工作的儿子林小斌每次回到家,都要给母亲曾彩香剪指甲。
曾彩香一家人在翻开这摞厚厚的荣誉证书时,她告诫儿女“ 做人处事,诚信第一,信誉比生命更重要。”
晚稻丰收季,曾彩香在稻田收割稻子。
首钢百年 奥运奇缘(组图)
初冬的北京,阳光正好。如往常一样,首钢职工陈香准时坐上发往河北曹妃甸的班车。300公里近四小时车程,是3000多名首钢建设者的通勤之路。
这条路是首钢百年历程的浓缩版。路的一头,新首钢接续着淬火升华的使命;路的另一头,老园区迎来了冰上起舞的新生。而这一切,都缘于奥运。
始建于1919年的首钢,见证了中国工业从起步、发展到壮大的历程,也见证了古都北京的百年变迁。北京成功申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后,为了保障首都空气质量,同时也为适应中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首钢于2005年启动搬迁调整。经过首钢人的奋战拼搏,短短几年,在河北曹妃甸一片浅海荒滩,一座现代化的钢铁工厂拔地而起。
在新首钢炼钢主控室,工作人员远程监控并通过电脑发出指令,炉前高温炙烤的作业方式已成为历史;首钢京唐公司加大创新力度,产品结构已全面升级,从过去中低端钢铁产品转变为高档精品板材;公司采用的220余项国内外先进技术中,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的技术达到三分之二;2019年8月1日,二期一步工程全面投产,设计年产铁449万吨、钢400万吨、钢材427.6万吨。
首钢搬迁后,老厂区留下了8.63平方公里的开发空间。 伴随着北京成功申办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首钢又一次与奥运结缘。如今,走进北京首钢园区,处处体现着冬奥元素,工业遗存和现代建筑在这里完美融合。四座体型巨大的冷却塔旁,滑雪大跳台初露芳容,这是北京2022冬奥会北京赛区首个完工的新建场馆;曾经的筒仓区域被改造成北京冬奥组委办公楼;精煤车间变身为冬训中心;有着辉煌历史的三高炉,已成为首钢工业文化体验中心,迎接着一批批打卡网红。
在位于首钢园区的冬训中心冰壶训练馆,制冰师刘博强正在一丝不苟地进行“打点”作业,为冰壶队员的训练做准备。曾经做过轧钢工、焊工的老首钢人刘博强通过努力已成功转型,如今专业水平已经可以媲美顶级制冰师。以冬奥组委入驻园区为契机,首钢园区正变身为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
山海无碍,淬火履冰。百年首钢与奥运两次结缘的背后,是古都北京成为世界唯一“双奥之城”的现代传奇,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铿锵步伐。作者 赵晶
2019年11月,北京首钢冬训中心花滑馆,市民参加冰上体验活动。这里原为首钢老厂区精煤车间,改造后成为冬季运动训练场馆。
11月15日,首钢退休职工张建国(右一)一家三代乘坐北京首条磁悬浮列车S1线,观看首钢新园区景色。张建国的父亲、哥哥和妹妹都是首钢老职工,对首钢情有独钟。
11月23日,位于北京首钢园区的冰壶训练馆,刘博强在为冰壶队员的训练做准备工作。曾经做过轧钢工、焊工的刘博强通过努力已成功转型,如今专业水平已经可以媲美顶级制冰师。
12月3日,首钢京唐公司冷轧作业部员工在成品库查检产品质量。该公司着力打造企业品牌,产品结构已全面升级,从过去中低端钢铁产品转变为高档精品板材。
12月3日,首钢京唐公司炼钢作业部炼钢作业区员工在炼钢中。近几年来,该公司自主创新“全三脱”炼钢工艺,打造出国内第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洁净钢生产平台。自投产以来,首钢京唐公司获得科学技术奖项104项。
12月3日,首钢职工陈香(左二)拿着2007年老首钢转炉停产前拍摄的老照片,招呼同事在京唐公司炉前平台合影留念,大家争相在老照片中寻找自己当年的位置。
12月4日,首钢京唐公司成品码头繁忙的作业现场。该码头已成为北方地区最大的精品钢材专业化码头,公司生产的产品通过这里发往全国各地,被誉为“海上钢铁梦工厂”。
12月4日,在首钢京唐公司炼钢主控室,54岁的职工王建斌展示30年前拍的工作照。和过去相比,现在的工作方式变成了“科学炼钢”,炉前高温炙烤的作业方式已成为历史。
12月6日,参观者在北京首钢园区三高炉观景台眺望园区。远处四座体型巨大的冷却塔旁,滑雪大跳台初露芳容,这是北京冬奥会北京赛区首个完工的新建场馆,届时将在此举办跳台滑雪比赛项目。
12月19日,北京首条磁悬浮地铁列车穿过冬奥组委所在地的首钢园区。经过多年发展,这里已经从传统老工业园区转型升级为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这片工业遗存重焕青春。
优秀奖
掀起“复兴号”的“红盖头”(单幅)
2017年6月,在中国自主研发的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命名仪式上,司机揭开“复兴号”的“红盖头”。作者 史家民
日照黑陶生新辉(组图)
今年6月上旬,山东省日照市两城镇遗址,在山东大学两城镇遗址考古队师生中,有一位满头银发、说着流利中文的美国女教授,很是显眼。这位来自美国耶鲁大学、今年已65岁的文德安教授,从1995年起,已陆续前来日照30多次,对两城镇遗址进行考古研究。这里有何魅力让这位美国教授如此痴迷?
以黑陶为显著特色的龙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两城镇遗址出土了大量黑陶器皿,向世人展示了“黑、光、亮、薄、轻”的龙山文化陶器特征,被称为“原始文化中的瑰宝”。文德安教授就是日照黑陶文化的一位忠实追随者。
1936年,梁启超之子梁思永带领考古队在日照发现了4500多年前的珍稀陶器——高柄镂空蛋壳陶杯。陶杯壁最厚处不过1毫米,最薄处仅0.2毫米,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制作工艺精美,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从“重见天日”始,它就不断惊艳着世界,启迪着后人。
生活在日照市的“龙的传人”将制陶工艺代代相传。在学习传承优秀传统的同时,日照的黑陶艺人们不断创新工艺、丰富形式。上世纪90年代以前,日照的黑陶产品主要是黑碗、黑盆等实用生活器皿。如今的日照黑陶,工艺技法已由简单雕刻发展到镂空、挑点等近80种,产品类型有仿古、移植、复制、工艺、观赏、实用等上千个品种。目前,日照市从事黑陶产业的企业达百余家,年产值过亿元。日照市建起了各类黑陶博物馆、研究院;街边的黑陶商店里,各式黑陶花瓶、黑陶香薰、黑陶摆件陈列其间,仿佛一个个别样的艺术殿堂。
黑陶这一文化瑰宝一度沉寂,如今再度振兴,主要得益于苏兆启、卜广云、邢葆东等一大批日照黑陶工艺美术大师的传承创新。他们长期甘于寂寞,潜心研究,创新工艺,终于让千年古陶艺术融入了现代文明,并不断发扬光大,他们也多次荣获“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贡献奖”等奖项。
中国黑陶看山东,山东黑陶看日照。黑陶产品走俏市场,黑陶工艺传播光大,黑陶文化走向世界。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日照市兆启黑陶文化研究院院长苏兆启创作的“双层镂空蛋壳陶杯”作品被青岛峰会指定为艺术收藏品。作者 管培利 朱元理
2018年5月,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日照广云龙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卜广云(右一)和徒弟宋晓玉对黑陶作品进行着色、磨光作业。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文德安来到山东省日照市两城黑陶厂交流陶器文化。从1995年起,文德安教授30多次来到日照两城镇遗址考察研究,其研究成果多次以中英文形式发表,向世界展示了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时代陶器的独特魅力。因其特殊贡献,文德安教授被授予“日照市荣誉市民”称号。
山东省日照市广云龙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员工在核准订单信息。近年来,日照市的黑陶产品市场不断扩大,除销往全国各地外,还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
山东省日照市两城镇遗址,山东大学两城镇遗址考古队师生在对黑陶器物进行现场清理。两城镇遗址出土了大量以黑陶为主的陶器。
山东省日照市兆启黑陶文化研究院黑陶制作艺人王均玲在给黑陶作品彩绘。经过多年共同努力,如今的日照黑陶,工艺越来越多元,品种越来越丰富。
山东省日照市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孟苏晨(右二)在陶艺实训室研学黑陶作品拉坯技艺。近年来,当地非常重视黑陶文化的传承,在高校开设了陶艺课,制陶大师们走进校园,弘扬黑陶文化。
山东省日照市中国黑陶文化博物馆馆长邢葆东在搬运烧制好的黑陶器物。多年来,邢葆东致力于黑陶文化的传承、弘扬、创新、拓展,在黑陶陶艺、窑型等技术上均有新突破。
中国传统工艺大师、山东省日照市兆启黑陶文化研究院院长苏兆启在黑陶作品上精雕细刻,创作新作。50多年来,苏兆启将立体雕、浮雕、影雕等工艺融入制陶中,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日照黑陶新技法。
陆家嘴巨变(单幅)
经过多年发展,上海陆家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高楼林立,一派繁华景象。(摄于2018年9月)作者 黄伟国
水上影展(单幅)
浙江省绍兴市东湖风景区的湖面上。游客坐着乌篷船在欣赏“湖光魅力摄影展”。(摄于2019年10月)作者 袁云
“竹筏老师”与三个学生(组图)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大埠乡三江村地处边远山区,属水库移民重点乡村,三江教学点是三江村唯一的学校。几十年来,为了这里的孩子就近接受教育,一家两代三教师讲台接力的故事在这里上演。
清晨,大埠流域静谧的桃江边,肖运琦从家门口附近的码头下来,驾起一只竹筏,迎着朝阳,缓缓驶向下游的斜对岸。15分钟后,几乎与水面齐平的竹筏到达渡口。把竹筏固定好,上ー个小坡,不ー会儿就到了三江教学点一一三江小学。肖运琦是这所学校唯一的老师,钟兆国、钟兆贵、钟可馨是学校仅有的3名学生。
今年42岁的肖运琦是大埠乡三江村人,他的父亲肖景交生前是这里的一名山村教师,因患癌症去世。他清楚记得父亲临终前的嘱托:“这一辈子,我只干了教育这一项工作,山里的孩子上学不易,今后希望你能替我继续干下去。”1998年,21岁的肖运琦经过上级组织考核、安排,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成为三江小学的一名教师。后来,他陆续去过其他几个山区小学任教,但始终没有离开过大埠乡的范围。2012年,他获得省教育厅颁发的“省级中小学骨干教师”荣誉称号。
2006年,大田乡与大埠乡交界处的居龙潭电站建成后,处于电站上游不远处的三江村成为库区的一部分,不少村民纷纷举家外迁,常住人口急剧下降。学生从库区蓄水前最多时的180多名逐渐减少到2018年秋季入学时的3名一年级新生,在此期间,老师也陆续调离了这里。2018年新学年开学前,三江小学唯一的教师、肖运琦的堂兄肖运来退休,其他教师都不愿意来这偏僻的地方,钟兆国、钟兆贵、钟可馨3名6岁的新生面临去十几公里路以外的乡中心小学上学的问题。得知消息的肖运琦主动找到乡教育部门,“我愿意回老家去教他们!”2018年9月,肖运琦再次接过堂兄的接力棒,从大埠乡金田小学转到三江小学,做这里唯一的老师。从校长到班主任,从老师到炊事员,全由他一人担当;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思想品德..所有课程全由他一人教授。
三江村一个村跨了桃江两岸,3名小学生不在肖运琦家的对岸。为此,乡里给他配了一只带动力的竹筏,供他每天往返桃江用。竹筏的推进器要消耗汽油,汽油费都由肖运琦自掏腰包。对此,村里的一个乡亲告诉记者:“肖老师是个很负责任的好老师,有的时候哪个学生的家长因为有事耽误了接孩子,肖老师就把孩子护送回家。现在三个孩子的学习成绩都不错,多亏了肖老师的付出!” 作者 刘青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大埠乡三江村,肖运琦老师在给小学生上数学课。(摄于2019年9月)
放学了,肖运琦目送学生离校。
体育课上,肖运琦在与学生玩抛球游戏。
肖运琦划着竹筏过桃江去上课。
肖运琦敲响上课铃铛。此铃铛还是他上三江小学时该校用过的。
肖运琦在辅导曾可馨做作业。
车轮滚滚永向前(组图)
“毛泽东号”机车诞生于1946年10月30日。当时,为缓解解放战争中铁路运力的不足,哈尔滨机务段的工人经过27个昼夜的连续奋战,抢修出了一台蒸汽机车。后经上级批准,这台机车被命名为“毛泽东号”。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号”机车承担着运送解放军部队和战争物资的光荣任务。1949年3月,“毛泽东号”随解放军入关,落户北京铁路局丰台机务段。
73年来,“毛泽东号”机车先后经历五次换型,跨越蒸汽、内燃、电力三个时代。从多拉快跑到多次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重要任务;从带头在全路推行包车负责制到跨局轮乘;从首次完成机车安全走行100万公里到率先突破全路机车安全走行千万公里大关;从货运牵引的“排头兵”到客运牵引优质服务、践行“三个出行”的领头雁;从总结提炼安全生产基本经验到各个历史时期的八种精神……“毛泽东号”见证了中国铁路发展的光辉历程。
73年来,“毛泽东号”机车组始终弘扬和践行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带头进行“试行新行车制”“试行机车长大交路”等7件具有全路首创和导向意义的大事,先后9次向全路或全国职工发出生产竞赛倡议。从蒸汽机车的“锹锹数、两两算,点滴节约汇大川”,到内燃机车的“一滴油不算多,天长日久汇成河”,再到电力机车的“精打细算节支降电,少耗能多拉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从未改变,处处体现了当代铁路工人的主人翁精神。
73年来,“毛泽东号”机车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培养出了一大批“思想政治的合格人、安全行车的规矩人、完成任务的带头人”,司机乘务员们以“开安全车没有终点站”的气概,一次次刷新着安全生产纪录,是中国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毛泽东号”机车组先后培养出4名全国人大代表,6名全国劳动模范,7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铁路机车班组中组建时间最长、涌现劳模最多、安全成绩最好、完成任务量最大的先进班组。作者 翟天雪
湖南旅客王钟锴在执行Z1次列车牵引任务的“毛泽东号”机车前拍照留念。(摄于2019年6月)
“毛泽东号”准备发车。班组成员用高度的责任心、严明的责任制、扎实的基本功,确保每一趟车的运输安全。
“毛泽东号”班组成员利用闲暇时间交流经验,探讨如何让驾驶更平稳,让旅客乘坐更舒适。
2014年7月1日,“毛泽东号”机车结束了68年货运史,开始“转岗”跑客运,现在主要担当京广线北京西站至长沙站间Z12次旅客列车牵引任务。
前来“毛泽东号”机车展室参观的群众络绎不绝,人们在这里了解“毛泽东号”历史,感受“毛泽东号”精神。
在“毛泽东号”机车展室,第11任司机长赵巨孝(左一)、第12任司机长刘钰峰(左二)、第13任司机长王振强(左三)在雕塑前重温车史。
受阅女兵参军记(组图)
“军营,我来啦!”
刚参加完国庆70周年大阅兵的受阅女民兵王培艳带着对军营的向往和憧憬,入伍来到武警安徽总队合肥支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
王培艳出生于河南许昌一个农村家庭,是中华女子学院的一名在读本科生。今年20岁的她,听着爷爷讲战斗故事长大,从小崇拜军人,心里早就埋下了当兵的种子。
“民兵也是兵。”今年3月份,王培艳得知征集女民兵的消息后踊跃报名,通过层层选拔后,成为了一名民兵,进入封闭式阅兵训练集训队。对于军事训练零基础的王培艳来说,要在短时间内成为一名合格的受阅女民兵,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军姿站不直、转体左右不分、步伐僵硬……训练之初,王培艳经常被教官拉出来单练。随着训练强度的加大,她的身体出现多处伤,每次训练结束都疼得直掉眼泪。她也曾想过放弃,但想到家乡亲人的嘱托,就暗暗给自己鼓劲打气,咬牙忍痛坚持训练,直到圆满完成受阅任务。
初入军营,王培艳并没有因参加过阅兵而骄傲。她说:“脱下阅兵服,穿上绿军装,一切从零开始,我将苦练本领,磨砺血性,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作者 徐伟
王培艳所在的民兵方队,英姿飒爽、昂首阔步走过天安门,接受人民的检阅。(摄于2019年10月)
2019年10月9日,北京,王培艳在学校填写离校证明信息。
2019年10月9日,北京,王培艳在中华女子学院教学图书楼前与同学合影留念。
2019年10月9日,北京,王培艳在宿舍整理民兵阅兵服。
2019年10月9日,北京,每个女孩都有爱美的天分,但王培艳不爱红妆爱武装,这是王培艳到部队报到前的最后一次化妆。
2019年10月10日,安徽合肥,刚到部队王培艳就被战友们围着分享阅兵场上的故事。
2019年7月10日,北京,王培艳(右二)在阅兵村参加训练。
2019年9月19日,北京,王培艳(前)在阅兵村参加训练。
80后回乡创业“荣锦”富农(组图)
“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是我最大的心愿。”这是河北省迁安市马兰庄镇印子峪村张金荣常说的一句话。今年36岁的张金荣是迁安市荣锦乡韵布艺家纺有限公司的创办人,她打造出独具风格的“荣锦”手织粗布品牌,带动乡亲们走上依靠传统手工布艺的致富路。
张金荣大学毕业后相继在辽宁、广东等地开过餐馆、做过服装店生意,10多年的历练,积累了创业经验。在马兰庄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张金荣于2017年回到家乡“招兵买马”招手创业。马兰庄镇纺织行业已有数百年历史,家家户户都有一手粗布纺织的好手艺。张金荣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回乡后注册了公司,并加入了马兰庄镇达峪沟村农宅合作社。荣锦乡韵布艺家纺集设计、研发、生产、贸易于一体,打造独具风格的“荣锦”手织粗布品牌,使传统手工织布与现代纺织技术紧密结合,制作内含传统美与现代美相结合的家居布艺产品。他们以“弘扬传统文化、倡导健康绿色环保生活”为发展目标,致力实现粗布产品家庭化生产,把生产车间向农村、农户延伸。如今,伴随着“荣锦”手工布艺品牌走俏市场,越来越多的乡亲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有这样的带头人,我干着也起劲,家门口就能挣钱。”在迁安市荣锦乡韵布艺家纺有限公司上班的员工如实说道。作者 郭翔 陈儒
河北省迁安市马兰庄镇荣锦乡韵布艺家纺有限公司,创办人张金荣在精心查检织布使用的原材料。(摄于2019年12月)
10年前,张金荣在商场打工。她一边工作一边观察纺织品市场,为之后创业积累了丰富经验。(摄于2009年)
12月17日,河北省迁安市荣锦乡韵布艺家纺有限公司创办人,张金荣(右一)指导员工缝制产品。
12月17日,河北省迁安市荣锦乡韵布艺家纺有限公司创办人,张金荣在家纺车间织布赶订单。
河北省迁安市马兰庄镇荣锦乡韵布艺家纺有限公司,创办人张金荣(左)在给顾客介绍新产品。
河北省迁安市马兰庄镇荣锦乡韵布艺家纺有限公司,员工张新挑灯夜干在为新产品,完成手绘桌旗绘画。
河北省迁安市马兰庄镇印子峪村村民在荣锦乡韵布艺家纺有限公司纱线走绺忙生产,在家门口创业增收。
提名奖
惊险刺激 乐享夏凉(单幅)
游客在宜昌市兴山县朝天吼景区体验惊险刺激的漂流,乐享夏日清凉。近年来,该景区依托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实现了文旅体融合发展,每天接待万名游客来此亲水避暑。作者 吴平
“古耕节”展现农耕美(单幅)
2019年6月6日,在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潘内村,瑶族同胞在梯田上开展插秧竞技。作者 潘志祥
穿越喜玛拉雅山(单幅)
2012年8月26日,空军歼-11战机穿越喜玛拉雅山脉实施空中警巡。作者 刘应华
银蛇之舞(单幅)
2018年11月,一架国产歼10B眼镜蛇战斗机在珠海航展上作眼镜蛇动作飞行表演。作者 史小刚
最美广西高速路(单幅)
2017年10月5日,广西合浦县到那坡县的合那高速公路。作者 彭寰
我和国旗同框(单幅)
2019年9月15日,安徽省合肥市,在安徽创新馆拍摄的《我和国旗同框》“安徽行”活动现场。当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起的《我和国旗同框》“安徽行”活动在安徽创新馆举行。活动以“创新强国,未来有我”为主题,科研人员聊科技创新,谈爱国传承、AI记者出镜、机器人舞蹈、“玉兔二号”等比模型亮相、科大讯飞虚拟主播用多种方言祝福祖国、千人传递巨型国旗等系列活动精彩上演,现场千余人参加活动。作者 张大岗
戏曲扎根校园进课堂(单幅)
2019年11月11日,河北省迁安市第四实验小学,戏曲社团的小学生在排练《梨花颂》剧目。迁安市第四实验小学自建校以来,开设了手工、国画、快板、京东大鼓、评剧等7个曲艺方面的社团,将戏曲引入校园,引入班级,引入学科课程。作者 张飞飞
礼花绽放(单幅)
2019年10月1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这是从国家大剧院拍摄的礼花。作者 才扬
教育扶贫打开“希望之门”(单幅)
江西省万载县白水乡文义小学,孩子们在课间做跳绳游戏。近年来,当地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采取免、减、贷、助、补等措施,帮助贫困家庭打开“希望之门”。作者 邓龙华
机器人送餐(单幅)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德庄火锅店,送餐机器人在为顾客送菜。近年来,服务型机器人凭借“专而精”的优势受到市场青睐。作者 许永飞
“爸妈”圆了婚纱梦(单幅)
山东省滕州市,82岁的裴志敬老人深情拥吻78岁的妻子黄启秀。当日,滕州市举行“我圆爸妈婚纱梦”集体纪念婚礼。作者 李志军
空港绿道(单幅)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的成都空港花田绿道,成为众多市民、游人前来休闲漫步“打卡”看飞机的网红之地。作者 艾加宪
童心颂祖国(单幅)
2018年9月30日,江西省乐安县县幼儿园开展《童心颂祖国》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孩子们亲手自制国旗,并手护国旗,高唱《国旗国旗多美丽》,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祝福祖国繁荣昌盛。作者 谭立华
土楼元宵夜(单幅)
2019年春节摄于福建省平和县芦溪镇,当地村民举办传统婚礼喜迎新人。作者 江庆端
大漠风情(单幅)
甘肃敦煌鸣沙山,游人在骑骆驼体验异域风情。作者 周修建
名满潇湘的“云梦渔船”(组图)
为梦想,勇闯天涯。1978年,湖北省云梦县胡金店镇杨林湾实行联产承包,全村74户178亩地,分田到户,人均不足3分田,收成不解温饱。1980年,时年40岁的陈志忠,邀约本家兄弟陈志学及另5户村民一起外出捕鱼。他们从云梦府河入汉江,落脚天门、汉阳沌口一带。同年6月,陈志忠招呼14人驾7条船到达岳阳华容六门闸。8月,陈志忠又带着大伙来到浏阳河、捞刀河一带。从此,“云梦渔民”转战湖南江河湖面。
劈波斩浪,弄潮潇湘。春寒料峭,清晨4时不到,聚集于湘江上游浏阳河大桥桥下的10多条云梦渔船,纷纷驶向湘江深处。江心寒气逼人,47岁的陈光学挽起裤腿,赤着双脚站在船尾,一次次甩起挂满铅块重达20多斤的撒网。
忆起2011年5月的一夜,陈光学的渔船停在浏阳河出口处。深夜11点,暴雨倾盆而下,船在风浪中荡起跌落,夫妻俩和16岁的女儿仍在熟睡。突然,船棚被一阵狂风裹挟着整个掀起甩出数米。瞬间,风雨直贯而入,大浪劈面而来,激醒的陈光学一跃而起,跳入江中拼尽全力拉住将翻的船体,一边嘶叫“船要翻了!快下水扶船!”妻女紧抱一起惊恐万分,边嚎啕大哭边翻滚入江,一家三口在江中拼命护船,冻得牙齿打颤,搏击20多分钟。
“江上风大浪大,这种事我们哪家没碰到过,水中求财,哪有那好赚的钱!”陈光学笑笑说。
融入当地,和谐共生。1983年夏,44岁的陈志忠病重昏迷,妻子上岸四处求医,一天情急之下伏地痛哭,路过的长沙大姐罗春英热心劝慰。是夜,在丈夫的陪同下罗春英摸黑翻堤把药送到船上。翌日天没亮,又帮忙把昏迷的陈志忠送到医院。一连一个星期,罗春英餐餐煨汤送饭。“我这条命是罗大姐给救回来的!”事隔20多年,70多岁的陈志忠仍感激万分。
长沙人的温情根植杨林湾人的心,前往湘江的一拨拨杨林湾打鱼人尽其所能,投桃报李。2014年2月25日凌晨2时许,陈伏军、陈国军兄弟二人在湘江杜甫阁一带捕鱼,发现一名青年女子在水面挣扎,二人跳入水中奋力将女子救上渔船。云梦渔民每年都要救起好几个人。“他们就是我们湘江上的一支义务搜救队。”长沙渔政渔港监督管理站的胡立军说。
击水江头,浪遏飞舟。40年前,为摆脱贫穷背井离乡闯荡洞庭湖畔,时至今日,驻守湘江流域的云梦渔船已增至32条,渔民60多人。他们不分昼夜地在湘江上劳作,一年下来,收益高的有10多万元,少的也能挣6万多元。艰辛换来富裕,3位渔民在长沙买房成为长沙市民,5人在云梦县城买房,20多人在老家胡金店镇上买房,其余都在村湾盖上了小洋楼。作者 晏美华
按照惯例,下午4时左右,全部渔民都会从湘江深处纷纷返回,他们靠岸后就地起市摆摊卖鱼,犹如小型市场,长沙市民开着各种交通工具慕名前来购买湘江野生鱼。
湖北云梦渔民陈新平兄弟三人在湘江橘子洲头,撒网捕鱼。
凌晨3点多,渔民就开始在湘江上捕鱼。
年青的80后小夫妻易小国、代婷婷湘江捕鱼已有6个年头,说起2个留在家乡的女儿,掩饰不住的愁怅,为了梦想他们还要并肩努力。
听妻子说女儿要买学习机,渔民陈真平从渔舱里摸来电话打给老家的母亲,叮嘱老人先垫钱买了,女儿来接电话,他狠声要女儿爱惜学习机。翌日凌晨3时刚过,夫妻俩第一个驾船驶往湘江深处捕鱼。
渔民吃住都在船上,潘足华在船头驾起锅灶做好饭菜,丈夫陈光哲邀约同乡就着几个小菜畅饮起家乡带来的小酒。
云梦渔民不分日夜地在湘江上劳作,一年下来收益高的10多万元,少的也能挣个6、7万。
南水北调10年间(组图)
河南省焦作市有幸,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国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
在气吞山河的三千里长渠中,焦作城区段总长8.82公里的一段清渠微乎其微。可正是这段“一江清水永续北送”的清渠,让焦作和世纪工程交集,让山阳故城借“国脉”之势,倾力再造一个新怀川。
十年征迁不寻常!
这个激情昂扬的圆梦之旅,充盈着怀川儿女的奋斗和奉献,树立了一座永远的“南水北调焦作精神”丰碑。
十年记录情深长!
从2008年12月26日南水北调工程开工那一刻起,焦作一名摄影人按下了相机快门,这一按,就是10年。他,就是焦作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焦作日报社摄影部主任、首届河南省十佳摄影记者、河南省摄影金像奖获得者赵耀东。
10年,10万幅图片,见证着、记录着这段伟大的历史。众志成城,怀川儿女的奋斗、牺牲和奉献在镜头中闪光;旧貌新颜,沧桑巨变,一座城市在镜头中蝶变。
“过去拍别人,现在拍自己,拍自己对生命、生活的理解与热爱,拍最能触动灵魂深处的人性光辉,我走在一个摄影人返璞归真的路上。”这是赵耀东的内心独白,也是他用10年时间坚守一线记录这段历史的心路历程。
摄影是智慧的修行,是静静地观看世界,真挚地交流情感,影像随心,遵从内心的表达。其最高境界就是在大事件、大主题、大喧闹中,寻找那些安静的小片刻、小角落或那些完全脱离当时状况的小场景。影像,就在那里。
情怀、使命,担当!
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是摄影人的初心,摄影人的灵魂,更是呈献一段城市十年光影历史的记忆。作者 赵耀东
2019年10月,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绿化带建设效果显现。
2008年12月26日,南水北调中线黄河北工程开工,彷徨的市民。
2009年6月,焦作市解放区王褚街道西于村征迁搬家的村民,故土难舍。
2009年9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焦作城区段的焦作市山阳区恩村三街村民张小平的老宅拆除,心情异常复杂。
2009年10月,南水北调中线焦作城区段主干渠拆迁区的孩子。
2014年12月14日,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已拥有4套安置房的张小平心情格外高兴。
2017年3月,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绿化带征迁前鸟瞰。
2018年4月28日,南水北调焦作苏蔺水厂正式通水。
2019年9月,今日的焦作城区段。
奉献光明(组图)
煤炭被称为工业的粮食。在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我国尚处于贫油、少气的时代,煤炭成为能源供应的最大支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工业整体实力的提升速度。作为长期关注煤炭行业的摄影记者,我有幸见证、记录了几十年来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故事。
“晴天一身煤末子,雨天两脚泥腿子”,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煤矿区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与今天大型现代化国有煤矿的大型机械采矿设备安全开采根本没法比。但那个年代的中国煤炭人,却用满腔热情与博大情怀,以及煤炭人骨子里特有的憨厚,在较为落后的工作环境中,在几百米、上千米的井下,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缺设备、缺资金、缺技术的条件下,他们硬是凭借一双双大手、一把把铁锨,“一镐加一炮”恢复了煤炭生产,建设起了一个个新矿区。1996年是煤炭人最骄傲的一年,原煤产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嗷嗷待哺的中国工业在煤炭人艰苦拼搏下终于装上强劲的动力引擎。
随着时代的发展,曾为共和国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煤炭行业,也迎来了资源枯竭、产业转型、安全隐患等种种问题,与时代一起经历了进步、阵痛与蝶变。从优劣并存到科学布局,从傻大黑粗到绿色安全,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煤炭行业在不断完成着自我的革新和升级。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中国将迎来70年华诞。这些定格在时光隧道里的中国煤炭人和事,见证了中国煤炭产业发展的坚实足迹。关注煤炭、拍摄煤炭、记录煤炭,我将一如既往。
作者 张兆增
北京门头沟区王平村煤矿,坐上简陋的矿车等待下井的矿工。王平村煤矿建于1958年,1994年停产关闭。(摄于1990年3月)
北京农展馆举办的国际煤机展上,8米高的液压支架和井口电厂等煤炭现代化设备引人注目。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煤炭开采技术已从人工挖掘、半机械化、机械化发展到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摄于2011年10月)
河北唐山开滦煤矿,升井后的矿工返回住所。“晴天一身煤末子,雨天两脚泥腿子”曾是煤矿的真实写照。(摄于1991年5月)
山东能源肥矿集团梁宝寺公司,矿工在接受培训。如今,技术型、知识型矿工成为煤矿企业的主力。 (摄于2013年10月)
山东兖矿集团鲍店煤矿创新创效基地,门前的矿工塑像吸引了刚刚参加工作的两位女工,她们开心地站在塑像前拍照。如今,煤矿女工越来越多,她们坚守在多种岗位上,为矿井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摄于2016年2月)
山东兖州矿务局捡煤矸石的女工在休息。捡矸工曾是煤矿地面劳动强度最大的工种,而从事这个工种的过去多数是女性。 (摄于1990年4月)
山东兖州矿务局井下采煤现场。当时使用的液压支架只有3米左右,开采条件十分艰苦。(摄于1990年4月)
陕煤化红柳林煤矿,井下工人身着装有夜光反射条的工装,佩戴先进安全帽,乘坐安全舒适的车辆准备下井。(摄于2016年9月)
京九线“咽喉”守桥人
九江长江大桥铁路桥于1996年9月1日建成通车。由此,中国铁路南北通道京九线正式贯通。
作为京九线上的“咽喉”,九江长江大桥每天要通过列车百余趟,为确保高密度行车情况下桥梁安全,大桥共有钢梁3万多吨、高强螺栓130多万套。更重要的是,九江桥工段大桥检查班需要对大桥全天候“把脉问诊”,及时发现设备运行情况,为大桥维修提供详实资料和数据。
“刚参加工作时,我根本不敢爬到‘吊篮’里去,更别说爬上距离江面近百米的桥拱了。”今年51岁的孙凤生,是九江桥工段九江大桥车间检查工区工长。孙凤生介绍,检修大桥时,桥梁工有时要站在悬挂于大桥钢梁下的“吊篮”里作业,脚下是滔滔江水、船舶穿行,头顶是滚滚车流,加上列车通过的震动和强劲江风,那感觉仿佛是坐在“空中摇篮”里一般。
在恶劣天气里攀爬到三大拱作业风险最高。2012年冬季里的一天,雪后的桥面风力超过八级,孙凤生和工友检查三大拱时发现一根吊杆晃动异常,判定为阻尼器钢板疲劳折断。高空风大,系了安全带也站不稳,为了通行安全,孙凤生用绳索把自己和吊篮一同捆绑在钢梁上,经过三个多小时作业,终于排除了隐患,但脸和手脚早已被冻僵了。
冬天江风凛冽,夏天高温酷热。桥梁巡检工们日复一日上攀钢梁、下穿桥墩。23年来,在对大桥一次次的“扫描”中,大桥检查班从未漏检过一处“病害”,确保了绝对安全。大桥检查班也多次被南昌局集团公司评为“先进班组”和“模范职工小家”。工长孙凤生更是被授予全国铁路最高荣誉“火车头奖章”,并在2016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作者 丁波
20多年来,九江桥工段大桥检查班获得许多荣誉。
九江桥工段大桥检查班班长黄水政攀爬悬梯,检查作业。
九江桥工段大桥检查班桥梁工在使用水准仪,进行大桥拱度测量,确保线路平顺。
九江桥工段大桥检查班巡检工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方进行巡检。
九江桥工段大桥检查班员工加固螺栓,确保安全畅通。
九江桥工段大桥检查班员工开展文体活动,丰富文化生活。
九江桥工段大桥检查班员工在距离江面近百米的三大拱位巡检。
九江桥工段大桥检查班员工在悬挂于大桥钢梁下的“吊篮”里作业。
九江桥工段大桥检查班组桥梁工在分工协作逐项完成检修任务。
九江桥工段大桥检查班组员工在做游戏。
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九江桥工段大桥检查班员工前往作业现场途中。
聚焦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
沪通长江大桥全长11072米,主桥采用双塔斜拉桥设计,主跨1092米,是世界上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大桥于2014年3月开工建设,2020年建成后,将成为中国沿海重要的铁路、公路过江通道,在进一步完善区域交通运输结构、提高过江通道运输能力和促进长三角经济社会一体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作者 许丛军
·多光谱无人机成农业新神器,如何造福小农户?
·2024年第二十五届CHINA P&E圆满闭幕
·探索打开物性的超视觉影像
·新华社摄影记者凭什么拍得好看?
·昼夜清晰,用途广泛!揭秘大疆行业全新多光旗舰负载禅思H30系列
·索尼G大师镜头FE300mm F2.8 GM OSS发布
·尼康NIKKOR迎来90周年庆
·哈苏 XCD 4/28P|轻便中画幅广角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