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全国新闻媒体齐聚陶都采风的大型活动;
这是一次全国县市新闻媒体沟通、交流、学习的盛会;
这是一个中国十佳小康村魅力展现的平台。
3月21日,“美丽中国 全国媒体聚焦陶都大型摄影采访采风活动”开镜仪式在紫砂村举行。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紫砂第一村,以他独有的魅力,吸引了来自全国50多家媒体的近100名新闻记者。当天,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新疆、四川、河南、浙江、江苏等地的全国主流媒体记者们,走访了丁蜀镇紫砂村,定格国家级非遗的日常传承瞬间;穿行在大师工作室,零距离感受工匠精神;漫步蜀山古南街,记录陶都的旖旎风光;走进紫砂一条街,体验得天独厚的紫砂文化……新闻记者们用镜头聚焦着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的人文之美、生态之美、自然之美、发展之美。这个春天,在“咔嚓咔嚓”声中,全国媒体记者不断为紫砂村点赞!
开镜仪式 别致
《江南雨》、《紫玉金砂》……3月21日上午,紫砂村的村民们用独具江南韵味的舞蹈欢迎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们。或趴、或跪、或蹲……在紫砂村村委会广场,摄影记者们都用不同的身体语言,诠释着内心的惊喜之情。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徐祖根、人民日报社《新闻战线》总编辑万仕同、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黄桂树、宜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储红飙、丁蜀镇党委书记陈雪峰、丁蜀镇紫砂村党总支书记杜其松共同为此次“美丽中国 全国媒体聚焦陶都大型摄影采访采风活动”开镜。记者问答 踊跃
千百年来,紫砂村窑火生生不息、制陶技艺代代相传。如今,这里村美、民富、人和,是远近闻名的“中国十佳小康村”。
开镜仪式一结束,采访团就迫不及待地围着紫砂村党总支书记杜其松踊跃提问:“请问杜书记,紫砂村的logo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宜兴作为著名的陶都,紫砂文化源远流长,据我所知,丁蜀镇以紫砂闻名的村庄也很多,为什么唯独你这里叫“紫砂村”?、“据了解,紫砂村成立了慈善基金会,共募集善款120万余元,是当时宜兴资金规模最大的村级慈善基金会。请杜书记谈一下慈善基金是如何造福于民的?……对于记者们的踊跃发言提问,杜其松一一细致解答,现场掌声不断。当听说紫砂村的上袁紫砂合作社的社员年平均收入达到20万元时,现场一片赞叹:中国十佳小康村,就是这么牛!”
走进大师 激动
亲密接触紫砂文化,近距离走进紫砂大师,是采风团最激动的事情。
“鲍志强大师去年九月在深圳举办师生紫砂艺术作品展时,我在关山月美术馆看了整整一天,这次宜兴有这么好的活动,我第一个报名参加。”来自《深圳侨报》的董宝宏编委,说起鲍大师的作品如数家珍。在鲍志强紫砂艺术馆,记者们对鲍大师的作品爱不释手,流连忘返。
在季畅园内,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季益顺现场展示着制壶技艺,他一边打磨壶身,一边向记者们介绍作品的构思及寓意:“我在每个时段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从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到现在的弘扬时代精神,我都要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创意。比如这套我原创设计制作的《心心向阳壶》——九杯放于紫砂茶盘中,俯视壶身如向日葵花蕊,壶钮一颗红色圆球如朝阳升起,九只茶杯如向日葵花瓣围绕壶体,杯身腰部以简练的玉带纹装饰,杯中金碧辉煌。这套作品寓意深长,喜庆吉祥,象征中华儿女同心向阳,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为一带一路的建设而共画同心圆,共筑中国梦。”大师娴熟的技巧,也让记者们啧啧称赞、快门频闪。
内敛、大气、稳重的毛国强大师,亲切地记者们介绍他的紫砂艺术作品。“人逢知己、月在故乡”毛大师一气呵成写下这八个字,翰墨飘香之余,媒体记者们对毛大师的低调、亲切由衷欣赏。《常熟日报》的摄影记者朱琪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了这张毛大师的题字照片,引得朋友们纷纷点赞,还有人回复“清秀隽永的字体啊,赶快帮我找大师签名。”
亲近砂土兴奋
当天下午,在紫砂一条街,记者们围着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邵顺生、顾景舟传人顾幼之学习紫砂文化。在邵顺生紫砂艺术馆,侃侃而谈的邵大师向记者们一一介绍他的多把专利紫砂壶。别致的创意,复杂的制作手法,让记者手中的快门咔嚓不断。
在紫砂村景舟路上一家并不起眼的当街店铺中,去年刚评上助理工艺美术师的范佳正在打泥片。尽管只是日常的工作场景,却被3位摄影记者不约而同地“瞄”上了。“我们想拍一下做壶的整个流程,正好看到她在打泥片,就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瑞安日报》摄影记者孙凛说。哪料一拍就不可收,孙凛和其他摄影记者一会站在凳子上俯拍,一会绕到范佳身后、身侧拍摄,足足拍了半个多小时才歇手。“尽管是很日常的场景,但正是因为日常才更有生气。”孙凛边翻看拍摄的百余张照片,边兴奋地说:“这张很灵!回去好好选选出个整版,看看宜兴的国家级非遗是怎么制作传承的。”仙子模特 高雅
傍晚,采访团一行行走在蜀山古南街,踏着青石板小路,摸着房屋上的一砖一瓦,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几百年前。“这地方真妙,黑砖灰瓦、幽深逼仄的老街,氤氲的是江南韵味的文化之根。”新疆《准噶尔时报》副总编辑张世昭说,这里诉说的是沉淀了几百年的文化故事,宜兴不仅将其保护得很好,还令其焕发着新活力,值得用镜头去铭记,更值得宣传推介。
四位青春靓丽的陶仙子,或回眸或凝视,赋予了古南街一抹亮色。有的记者干脆借来一张凳子,方便取景。“紫砂村不仅紫砂文化源远流长,陶仙子也是气质迷人,江南女子的韵味和这古南街太配了。”《慈溪日报》摄影记者王烨江除了用长短焦镜头为陶仙子留下各个角度的“倩影”外,还忍不住让同行为他和陶仙子们来了多张合影。王烨江说,宜兴的美景气质独特,既有江南小景的婉约,又注入了独特的文化韵味,是摄影从业者的“宝库”,今天他拍到了不少满意的照片。回去后,他将把宜兴的自然、人文等旅游资源推介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宜兴,亲进紫砂。难说再见 留恋
千山万水相聚的一瞬,千言万语定格成一个个画面。这个春天,在紫砂村的一天,是全国媒体集体陶醉宜兴的一天,也是他们为紫砂村集体点赞的一天。
舍不得走,还是要回——记者在朋友圈留下这样的感慨……
他们说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徐祖根
丁蜀镇紫砂村,整个村家家户户都有年轻的紫砂从业者,可见紫砂的传承生命力十足,我为宜兴点赞。现在国家的非遗名录里有上千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像宜兴紫砂这样传承得这么有活力的并不多见,正是有紫砂这样的人文遗产在宜兴发扬光大,经济之外更有文化张力,才赋予宜兴区别于其他中小城市的宜居因子。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秘书长:韩敬
紫砂的名头素来响亮,但还是百闻不如一见,亲眼看到宜兴的紫砂大师制壶,机会难得,我得多拍些素材!来之前我就对宜兴的紫砂壶很感兴趣,这次把看家的摄影设备都带来了,力求拍出紫砂壶的神韵。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县市传媒分会副会长:茅杰
我去过很多地方采风,宜兴给我的印象特别好,非常适合摄影,我相信此次活动一定会出佳作和精品。
《深圳侨报》副总编辑:樊曦
在每年深圳举办的茶文化博览会上,我都会去看看宜兴紫砂壶。当天晚上我又去了紫砂工作室,这个暑假,我准备带女儿来宜兴游玩,亲手做把紫砂壶带回家。
《张家港日报》首席记者:褚姗姗
宜兴很美,紫砂村藏富于民,紫砂壶特别有魅力,一天采风不过瘾。张家港和宜兴距离很近,下次我还要带同事和朋友来体验紫砂文化。
他们拍
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感谢所有的遇见......
撰稿 :高春艳
图片:高春艳 仇洪生 丁焕新 蒋瑜 翟霄帆
聚焦陶都摄影采风团
航拍:万方鸣
视频:庄李达 吴磊 杜沁鸿
视频剪辑:万方鸣
制作:朱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