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中国摄影事业同在
蔡毅 http://www.cnpressphoto.com 2010-02-01 11:28:35 来源:
0
 

 

他与中国摄影事业同在

——谈石少华同志对中国摄影事业的贡献

 

“我国革命的摄影艺术,经历了漫长的道路,……而我个人只不过是在这条道路上踩了几个脚印罢了。”             ——石少华

 

摄影事业的开拓者

       石少华同志是中国解放区摄影工作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也是新中国摄影事业的主要奠基者和领导者之一。

19383月,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燎烟中,经廖承志同志介绍,石少华从香港经广州、西安奔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9月随抗大总校迁往华北,同年11月分配到冀中军区政治部,任摄影组长。19439月,石少华调晋察冀画报社任副主任,19486月任华北画报社副主任,他和沙飞、罗光达等同志一起,领导了华北敌后根据地的摄影工作。

在抗日战争初期,我党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摄影工作几乎是空白。

石少华决定以举办训练班的方式培养摄影干部。19406月,冀中军区第一期摄影训练队在河北省曲阳县宋家庄开学,石少华既是队长又是教员,学员共10人,来自冀中各军区。石少华请冀中军区火线剧社的凌子风和李涛为摄影训练队创作了队歌《我们是革命的摄影工作者》。课程为摄影常识、新闻摄影、暗室技术、照片上色等,另外还有政治和文艺理论课程。面对文化程度不高又从未见过照相机的战士,石少华既要讲述摄影理论和摄影技术,还要亲自给学员们做示范、手把手地带着学员进行实践。当时的摄影器材奇缺,几个人共用一台相机,胶卷少就经常进行空拍练习,偶尔每人能拍上一半张;暗房是老乡家的饭桌蒙上布,人钻在下面冲印照片……。当时的战斗形势非常恶劣,时刻要应对鬼子的袭击。一天清晨,鬼子包围了学员居住的村子,这些经历过战斗考验的战士学员有计划地撤退,丝毫没有受到损失。就这样第一期训练队在日寇的炮火中结束了。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遇上鬼子扫荡,学员们不得不分散在老乡家装扮成老乡的家人进行掩护,之后,一些同志和组织失去了联系。石少华一一为他们联系回到部队从事摄影工作。从1940年到1948年,石少华和他的战友们先后在冀中军区、晋察冀军区和华北军区举办摄影训练队和训练班共9期,学员总数两百多人。几乎每一期石少华都是身兼领导和教员。这些学员毕业后,分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各个战场,成为中国革命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摄影事业的中坚力量。

《晋察冀画报》是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在残酷的围剿扫荡中、在物质条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在华北敌后根据地创办的刊物,先后出版画报画刊近80期,丛刊5本,共发行60万册;出版摄影读物、影集和卡片等6种,共发行了64千册,还向其他解放区、国统区和国外发稿5万张。画报上的照片从不同角度形象地展现了抗日根据地军民团结战斗、发展生产、努力建设新生活的昂扬斗志,揭露了日寇和蒋匪军的滔天罪行,对宣传、动员、组织人民群众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茨见到这本画报又恨又惊,几次下令大搜捕,结果一无所获。其实画报社就活跃在鬼子的眼皮底下,只要一有情况,全体同志按照事先的分工,背起行装、抬着印刷机立刻转移撤退。就这样,石少华和他的战友们背着编辑部、抬着印刷厂,边打游击边办画报,直到新中国成立。

1949年7月,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在北平召开第一届文代会。石少华作为军队摄影工作代表参加会议,和吴群、高帆联名上书党中央,建议成立全国性摄影事业管理机构和出版全国性画报。报告交周恩来同志转党中央。约半个月之后,时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处长的廖承志同志受中央委托约见石少华等人。廖承志同志首先肯定了报告的想法,赞成把全国的摄影工作统一起来,还听取了石少华等人对组建这一机构的意见。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建立政务院及所属各委员会;其中,设立新闻总署,负责领导全国的新闻事业,管理国家的新闻机构;新闻总署下设新闻摄影局。这是新中国第一个集中管理摄影工作的机构,石少华为此付出了执着的努力。

新中国成立后,石少华长期担任中国摄影界的主要领导人:1950年任新闻摄影局副秘书长兼新闻摄影处处长;1952年任新华社新闻摄影部首任部主任,历时20余年。1956年任中国摄影学会(后改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一任主席以及之后的二、四届主席;1994年任中国老摄影家协会第一任主席。

在几十年的摄影事业领导岗位上,石少华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从摄影事业的开篇布局到每一局部的规划发展,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采访编辑、开辟发稿渠道、理论研究、资料保存以及暗房器材等方面亲力亲为、真抓实干。他事业心极强,总是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安排、周密部署各项工作。他对自己和部下要求非常严格,工作安排井井有条,计划了的必须完成,布置了的他都要检查落实情况,随时要求责任部门汇报进展。他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和劳作,带领摄影工作者,在中国摄影事业的白纸上画图纸、打地基、盖房子、开河修路……,从一无所有到枝繁叶茂。

摄影作品的拍摄者

     石少华同志是抗日烽火中成长起来的著名摄影家。

1938年,带着照相机奔赴延安的石少华开始了他的摄影创作,他拍摄了抗日军政大学的学习、训练和生活,延安的社会、风光、军民生活以及中央领导同志的活动。

《毛主席和小八路》是1939年春天拍摄的。当时毛主席到抗大来讲话,当走到会场附近,两个小八路从山坡上跑下来,向毛主席问好。主席亲切地和他们交谈。主席问他们:你们知道我是谁吗?矮个子的小八路说:我知道,你叫毛主席。主席笑着摇头说:不对,我叫毛泽东,边说边用一只手指在另一只手掌上写着:毛—泽—东。石少华迅速按下快门,抓取了这感人的一幕。那么亲切、自然,人民军队领袖和普通士兵之间平等、和谐、亲近的新型关系溢于画面。

《毛主席和杨家岭农民谈话》也是石少华在延安时期的经典作品。画面上身着土布军装的毛主席和肩扛扁担头扎白羊肚毛巾的农民躬身交谈,平易近人的神态、水乳交融的情感,抓取得如此真切朴实。

    1939年底,石少华开始在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从事艰苦而繁重的摄影组织工作,但是他从来没有放松摄影采访活动,没有放下手中的照相机。

    《白洋淀上的雁翎队》是石少华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深入白洋淀拍摄的专题照片中的一张。画面上开阔的水面连接着布满云朵的天空,水天之间排列着整齐的雁翎队船队。与之呼应的是近景那一只只满载着游击队员的小船正在驶向前方,去迎接战斗的考验。一幅中国人民迎战日寇侵略的壮美画卷!

《地道战》是石少华拍摄的《地道在哪里?》专题照片中的一张。地道狭窄、交错,光线差,拍摄难度很大。石少华选取了一个三条地道的交汇处,前景是正猫身穿行的游击战士,背后是伸向两个不同方向的地道口。画面描绘了华北平原地下四通八达的地道网以及游击队员和八路军战士在地道里战斗的情景,表现了中国人民出神入化的智慧以及出奇制胜的本领。

《埋地雷》前景是聚精会神挥镐刨地准备埋雷的民兵,背景是正在开赴前线的正规军,照片展示了军民协同作战,共同抗击日寇的恢宏气势。

《飞檐走壁》,游击队员手拿长枪、猫身疾走在房檐儿上,强烈的运动感、协调的节奏感、一个完美的构图,一幅绝妙天成的图画!

《子弟兵母亲戎冠秀》、《垦荒》、《儿童团员》……

石少华的作品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在党领导下创造的游击战、地雷战、地道战表现得准确、到位、艺术性强,极富感染力。张张过目难忘、张张回味无穷,张张是精品。

新中国成立后,石少华担任了更加繁重的摄影战线的行政领导工作,仍旧抽出时间进行摄影创作。他拍摄了《老贫农讲家史》、《钢锭》、《坎儿井》、《红绸舞》、《胜利腰鼓舞》等大量反映工农兵生活的照片、祖国大好河山和建设新貌的照片。他出访二十多个国家,拍摄了《在尼日尔河畔》、《金字塔下的沙漠之舟》等世界各国的风光风貌和人民生活的照片,为中国人民了解世界打开了视野。1970年,在越南抗美救国战争最困难的时候,石少华率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越南。在越南前线,经常遇到美国飞机俯冲扫射,子弹不时从身边、头上掠过。石少华镇定地和大家一起进行战地采访。他的勇敢带动了代表团的成员,采访获得成功,回国后的访越展览更是引起轰动。

石少华的摄影作品题材丰富、主题突出、富有时代气息,体现了主旋律。他善于捕捉事务的本质特征和典型瞬间,构图用光讲究,风格自然生动。他的作品由于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而具有新闻价值和历史价值,成为中国摄影史上的瑰宝。

1962年,中国摄影学会为石少华举办了摄影展览,获得好评。

全国文联主席郭沫若为影展题词:“解放十年前后,河山万里金瓯,工农服务上镜头,留下革命春秋”,对于石少华的摄影创作道路给予了高度评价。

摄影理论的研究者

石少华同志是卓有建树的摄影理论的研究者。

石少华同志在长期的摄影实践和摄影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中勤于思考注意总结,抗日战争时期发表了《新闻摄影收集材料方法的研究》;解放战争时期发表了《谈野战部队的摄影工作》《采访漫谈》;建国后发表了《论新闻摄影》《摄影记者的工作》《新闻照片必须完全真实——反对虚伪和摆布》《社会主义的新闻摄影采访》等文章和讲话;离休后,整理出版了《摄影理论和实践》、《石少华作品选》、《摄影工作散论》等著作和画册,著述几十万字。

石少华的摄影理论研究来自摄影工作实践。《新闻摄影收集材料方法的研究》,是他在1944年晋察冀军区摄影训练队上的讲话。文中叙述了新闻摄影工作者如何调研、如何采访、如何拍摄、如何表现以及可能面对的种种问题,清晰详细、通俗易懂,成为一批批初涉摄影工作的战士们的教科书,直到今天,对摄影工作者仍有指导意义。《新闻照片必须完全真实——反对虚伪和摆布》,是他对摄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剖析和批评。石少华的摄影理论,是他投身摄影工作的劳作和研究,是他对摄影事业的思考和期望。

石少华同志强调新闻摄影是革命斗争的工具。他在晋察冀军区第一期摄影训练队上明确提出:“摄影是一种新的斗争武器,要由革命的阶级及广大人民使用它、掌握它,才可能发挥更大的力量。”他多次阐述摄影在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打击敌人揭露敌人中的战斗作用。他鼓励摄影工作者拿着照相机去拍摄中国人民抗击日寇消灭蒋匪的斗争、去拍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他要求摄影工作者走革命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他身体力行做出表率,他的镜头摄入的是人民领袖、人民军队、人民战争、人民生活和大好河山,摄入的是正义、光明和欣欣向荣。

石少华同志重视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反对虚构和摆布。1956

年他提出:“作为一个摄影记者,主要还应该锻炼自己在事务发展过程中,在不干涉对象的情况下,迅速、准确地将事务的本质瞬间拍摄下来的本领,否则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摄影记者。”①石少华认为,坚持真实性,必须深入实际,对拍摄对象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他强调:“凡是好的作品都是在实践工作中、在连队里、在战场上产生的。”②他拍雁翎队从1942年至1945年六次深入白洋淀,和雁翎队队员们一起打鬼子炮楼、阻击鬼子袭击芦苇荡;他拍地道战,用了一两年的时间,和战士们一起在各种地道里爬上爬下熟悉地形,钻在地道里打鬼子……。

石少华同志强调新闻摄影要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要把富有革命英雄主义的先进人物和集体拍出特点拍出韵味。

石少华同志重视新闻摄影的艺术性,他鼓励摄影工作者熟练掌握

技术、讲究构图用光、讲究摄影技巧;在题材的选择上,主张多样化,反对千篇一律;在表现形式上,主张创造和革新,提倡新颖有特色。他认为只有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新闻照片才有魅力,才能永恒。

石少华同志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经过摄影实践的反复思考和研究,对新闻摄影工作的宗旨、特征、基本规律、基本要素、基本要求以及表现手法的研究和阐述,对摄影艺术的研究和阐述,成为中国摄影理论宝库中的重要篇章。

摄影成果的捍卫者

石少华同志是中国革命摄影成果的忠实捍卫者。

   抗日战争初期,由于敌强我弱、环境艰苦,摄影工作者拍摄的底片和照片常常在部队打仗、行军尤其是撤退、突围时丢失。

  石少华和沙飞同志在领导晋察冀解放区摄影工作时对保存照片底片倾注了极大的心血。

首先成立专门机构管理照片档案。1941年晋察冀军区摄影科开始设专人整理保管底片资料。1946年,晋察冀画报社正式成立资料组,专门管理照片档案。资料组制定了《底片资料分类表》,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和方法,如:认真撰写文字说明,对照片档案定期进行清洗,更换底片口袋,建立底片使用制度等。

同时要求全部上交、统一保管照片档案。1942年5月,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明文通知全军,规定各分区、各团、各队的摄影工作者把拍摄的照片底片全部送交军区,由晋察冀画报社统一保管。之后,还发电要求军区各级领导“给予具体帮助和督促检查,使照片、底片能及时送晋察冀军区。③”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野战军政治部再次发文强调这一制度。

最重要的是如何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保护照片档案。在沙飞和石少

华领导的晋察冀画报社,全体同志不论是首长还是战士、不论是记者编辑还是制版工人,所有人都是保护照片档案的战士。每一次战斗每一次转移每一次突围,石少华等领导首先部署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保护来之不易的照片档案。19439月,晋察冀北岳区开展反“扫荡”战斗。晋察冀画报社成立了保护底片的“护片队”。日军集中大批主力进攻晋察冀边区,保护照片档案的同志在阜平县柏崖村与超过自己数倍兵力的敌人遭遇。在突围中,多数同志牺牲,活着的同志从烈士身上取下装有照片档案的皮包,继续拼死冲出敌阵,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了照片档案。晋察冀画报社以及后来的华北画报社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保存了4万多张照片档案,成为形象记录中国革命战争的珍贵文献。

 1950年3月,以石少华为主要领导人的新闻摄影局,确定“搜集和保存国家照片资料”④为该局四大任务之一。19522月,以石少华为首任部主任的新华社新闻摄影部,明确规定搜集保管国家照片资料为摄影部的任务之一。摄影部在建部之初,就设立专门机构,建立规章制度,全部接收了新闻摄影局以及东北画报社以及中南海摄影科的照片档案,完整地保存了摄影部成立之后发布的全部发稿照片和留资照片。他坚持复制底片制度,存档照片立即制作复制底片,尽量使用复制底片,有效地保护了原始底片;他指示照片档案管理部门参照清朝乾隆年间保存《四库全书》的办法,将原底片复制多份,分别在几个地方保管起来,以防天灾人祸的破坏,受到周总理的赞扬。他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因陋就简,改造库房,加强温湿度控制,改善了保存条件;在底片库的建设上,要求恒温、恒湿、防尘、防火,力求现代化,防止底片和照片的自然损坏。

1962724,毛泽东主席接见石少华同志,谈到延安、晋察冀及建国后的新闻摄影工作。毛主席问,过去战争年代的底片是不是都保存下来了?石少华同志回答,晋察冀画报社建立了专门的小组管理底片。当时规定记者拍摄的底片都交底片管理小组统一保存,因此,交上来的底片都保存下来了。建国后,新华社新闻摄影部专门成立了资料室,把战争年代的底片都复制了,建国后的底片也都集中保存在那里。毛主席非常高兴,说:“很好,这个办法很好。底片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一定要保管好。”⑤

在石少华同志的努力下,1982年国家档案局把建立国家照片档案馆列入“六五”计划198410月,经国务院编制委员会和劳动人事部批准,中国照片档案馆在原新华社新闻摄影部照片档案室(前身资料室)的基础上成立。它的诞生使中国有了国家级专门管理照片档案的机构。

1983年,石少华在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讲课《谈照片档案工作》,系统地叙述了中国照片档案工作的历史,照片档案和其他档案的关系、照片档案的特点、工作规律、要求以及照片档案工作者应具备的知识等,是一篇论述照片档案工作的重要文献。

 

六十年来,石少华在中国摄影事业发展的道路上“踩了几个脚印”:他参与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革命军队的摄影工作,和沙飞、吴印咸并称为解放区三大摄影家;他创办了晋中军区第一个摄影干部训练队,是数百名战争年代摄影记者的老师,是他们从事摄影工作的领路人;他参与开创了新中国的摄影事业,建国后长期担任中国摄影界的主要负责人:创办了新闻摄影局新闻摄影处、新华社新闻摄影部、中国图片社、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照片档案馆、新华出版社、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以及《人民画报》、《中国摄影》、《大众摄影》、《摄影世界》等摄影刊物;他被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授予“国际影联荣誉杰出活动家”,被日本东川第五届国际摄影节授予“海外摄影家”;他捐款设立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摄影奖学金,以褒奖新闻摄影优秀学子……。

石少华同志深爱摄影事业,为此,他矢志不渝、奋斗不止、殚精竭虑,用一生的心血、一生的脚步做了一件事——为中国摄影事业的创建、发展和繁荣。

 

注①《摄影文史》1998年第3

②《中国解放区摄影史略》P.326

③《中国摄影发展历程》p.421

④《摄影工作散论》p.346

⑤《中国档案》1993.11.  p.40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 ] [字体: ] [打印] [关闭]
发表评论

会员名:   密 码: 论坛会员注册 查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cnpressphoto@gmw.cn
京ICP备19055723号  Copyright ©cnpresspho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