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重大灾难性新闻题材而言,恐怕没有哪一种报道形式比新闻图片的直观表白更能使读者产生震撼了。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使中国在一刹那间蒙受了历史上最可怕的自然灾难。在这场灾难报道中,新闻图片把地震现场和抗震救灾工作进程中一个个或惨烈、或感动的真实画面截取出来,呈现给读者,以无可替代的强烈视觉冲击力和直面现场的冷峻和严肃,以及冷峻背后的人性和理性,及时迅捷地传递信息,有效地吸引眼球,评说事实,引人思索。
从参与整个报道的过程来看,新闻图片显然已经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解说灾难的任务,通过画面的无声讲述,及时地反映灾难的程度、政府组织赈灾的进程,解读灾区人民的坚强与智慧,体现媒体的人文情感和理性思考。这场应对突发灾难事件的成功报道,值得我们总结和思考,面对灾难,新闻图片怎么"说"?
及时--满足受众寻求信息的需要
追踪新闻热点是媒体的职业要求。初时,图片发挥着快枪手的作用。新华网首发汶川地震的消息:《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 部分地区震感明显》,就配发照片:"5月12日,重庆市区震感强烈,龙湖花园的居民纷纷跑到小区中心草坪上躲避"。 5月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推出 "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同日,人民日报一版发表了"5月12日,温家宝总理在都江堰市一所医院的废墟中,透过缝隙向埋在里面的人喊话"的照片,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积极组织抗震救灾的具体行动和中央领导对灾区人民的关切之情。随着报道的深入,新闻图片铺天盖地、不间断地出现在各种各级媒体上,河南日报5月13日、14日推出《关注汶川大地震》专版。该报5月21日8个版面共采用照片60张,其中有52幅与汶川大地震有关。科技日报开辟"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专刊,推出《娃娃,不哭!》《直击堰塞湖》《大灾过后防大疫》等专题。网络媒体发挥其容量大、传输快的特点,大量相关图片供人点击阅读。中央电视台每天都集中解读新闻图片,以弥补现场连线的不足。可以说,新闻图片见证了灾难,也及时记录了抗震救灾进程的清晰路径,使人们通过读图,了解到搜救现场抗震救灾各阶段的情况,看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和灾区人民在一起的事实,从而产生抗震救灾必胜的信心。
诚然,"及时地说"不是图片的专利。但是,在"视觉新闻时代"和"跨媒体时代"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向读图转向的步伐明显加快,对图片视觉冲击力的感知也更加强烈,而数码成像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也为图片快速传递的提供了便利。因此,运用图片及时、迅速、全程报道随时处于变动中的灾难新闻,成为媒体普遍采用的有效手段。由于新闻图片及时传递地震灾情信息,自始至终吸引着读者的"眼球",满足了人们对灾难信息的视觉需求,有效防止了灾难引起的恐慌。
深情--传递党和人民的"体温"
生命最宝贵,对生命的尊重是媒体具有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和记者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而关爱弱者、拯救危亡,映射着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水平。因此,灾难题材的新闻图片,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主题,表达鲜明的人类共情,在令人心动的画面和深情的"无声讲述"中释放媒体的人文关怀,传递来自政府的温暖。路透社摄影记者芬巴尔·奥赖利拍摄的灾难照片《尼日尔紧急供给中心的母亲与孩子》,就是很好的一例。在2006年第49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上,它被评为2005年年度照片,正是因为"这张照片包含了一切:唯美、惊恐和绝望,它简洁、精致而感人。"
新闻图片无法回避死亡、鲜血和眼泪,但是报道灾难,是为了唤起人们的怜悯之心,为了让更多人的心灵远离灾难,采用丰富的画面语言讲述不幸灾难中发生的故事,通过记录家园的伤痕和人物命运的悲惨、悲壮,与读者进行心灵对话,体现媒体的平民意识和人文关怀。2004年9月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的新闻组图之一《哀悼的小男孩》"讲述"了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的侧像,蹲在一堆新坟头前,目光低垂,双手交叉放在胸前。这幅照片包含的感情是丰富而深沉的。 汶川大地震中,沉埋在废墟中的孩子最叫人牵挂,一些照片以其对灾难中人的同情和对灾难现场的朴素纪录,凄美、精致而令人难忘。人民日报发表的照片《国家救援队员抢救出17岁的学生李春阳》,突出学生主体,而以倒塌的楼群、废墟和救援者的手为背景语言,庄重之中蕴涵对灾民的深切同情。中国青年报5月20日一版以《山河齐哀举国同悲》为题,报道各地深切哀悼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新闻,选用的中央领导集体默哀、在北川参加救援的武警官兵在废墟上默哀的巨幅照片和天安门广场在正常的升旗仪式后下半旗的黑白照片,表达了全国人民对遇难者的深切哀思。《留下最后的尊严》记录汶川县映秀镇街头一个男子把不幸遇难的妻子绑在身后准备带回老家安葬的悲情故事,其中灌注了太多的同情、尊重、关切、哀怜,以至于有人在人民日报发表诗歌为之感伤:"山野尽抛别,吾妻气已竭。伏背犹带暖,归处已无家。回问妻何往?脱口泪满颊……"
毫无疑问,歌颂团结互助的抗震精神应当是贯穿这场报道的一条红线。灾难图片要深情地报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新闻事实,歌颂患难相恤、无私救助的传统美德;要始终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抗震救灾工作方针,把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关怀用画面语言迅速不断地传递到灾区人民心中。5月18日,胡锦涛在一个灾民安置点与群众促膝交谈,表示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 5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拉着小学生王佳淇的小手,靠在自己面颊上。这些极富深情的照片让人感受到了在大灾面前,我们有党和政府可以依靠。5月13日,四川北川3岁朗铮男孩被救出后,躺在担架上向解放军叔叔敬礼。《敬礼娃娃》图片通过一个感恩的敬礼,道出了"党和政府、人民军队给灾区带来了希望的阳光"的深意,表达了灾区人民的心情。新闻图片报道了重灾区现场大营救,包括其间创造每一个生命奇迹的全过程;全国人民为灾区举行了哀悼和祈祷活动;各地爱心人士踊跃献血和捐款的场面;党和政府安置灾民有序转移、救治和恢复生产的进程,等等,记载了善良人的爱心,表现出一种博大的人性之美,使人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理性--把握图片报道的"度"
由于灾难新闻图片存在传播负面影响较大,图片易对受害者造成新一轮伤害,以及容易引起猜测、非议等弊端,在报道灾难时一定要着眼大局,做到客观、全面、准确、理性。特别是2008年,我国既要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的喜庆,又要在北京承办备受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同时自然灾害接连发生,党和政府领导中国人民抗击自然灾难的能力接连受到考验。因此,图片报道要把握好"度",努力 "变坏事为好事"。
既客观翔实地报道灾情,又有目的地展示我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体现中华儿女心脉相通、血浓于水的亲情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以中国青年报为例:新闻图片及时报道了全民救灾过程中每一个细节。5月12日地震发生后,该报13日一版就发表照片:"5月12日,温家宝在都江堰市一所医院的废墟中,透过缝隙向埋在里面的人喊话。"5月15日,该报采用组图形式,报道67岁的数学教师王德祥被掩埋在废墟中49个小时后,被武警、消防官兵成功救出的全过程。5月16日,图文并发,报道武警某师突击进入地震中心汶川抢险救灾的事迹。5月17日,汶川地震幸存者有组织地撤离县城。5月20日,该报用十多幅图片,集中报了各地为地震死难者致哀的活动。5月21日,《"帐篷小学"开课了》的照片,让人们看到了灾区在救助中复苏的生机……翔实的图片报道全方位记录并宣传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进程,以及海外华人华侨捐献款物的新闻,从而与其他报道形式一起,在舆论上组成了抗震救灾的悲壮而雄浑的大合唱,展示了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战胜灾难的强大凝聚力。
既报道领导人的活动,也报道普通人的工作和生活。新闻图片在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也聚焦了一批抗震救灾英雄模范人物,如特级飞行员邱光华,被称为"中国最坚强的警察"的蒋敏,被称为"群众的主心骨"的基层干部曾维元;报道了村组干部认领分发救援物资等灾区基层工作,让人们看到了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积极态度和应对重大灾难的能力,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看到了党的干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舍小家顾大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境界,增强了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对于理性地引导舆论是必要的,积极的。
既报道灾难中的不幸,又报道灾区人民的坚强。河南日报5月17日《来自抗震救灾一线的摄影报道》刊登《民警刘跃平在察看伤员》的照片,图片说明让人看到了"坚强的灾区民警"的形象:"映秀镇公安派出所的7名干警有4人死亡1人重伤,仅剩2名民警在当地进行救灾工作"。 图片《灾难让9岁女孩变得更坚强》报道灾区群众生活中一个平凡而触动心灵的一幕:"5月22日中午,在四川省绵竹市汉旺镇,9岁小女孩顾雪瑛用老爸顾勇的手机拍摄已成废墟的家园。"图片的背景语言令人难忘。女孩身后连片倒塌的房屋,从废墟中搬出电视机的两位灾民。这一切告诉人们:灾难已过去,希望在眼前。《生命的奇迹在继续》,《帐篷学校开课了》,以及灾区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的照片,都给这场灾难报道增加了亮色。大量图片报道了灾区群众互相救助、对党和政府充满期盼和希望的情景,绘制出了"地震可以摧毁我们的家园,却震不跨中国人的脊梁"的悲壮画卷。
既报道国内救援行动,也报道国际人道主义援助。近年来世界各地灾难频仍,比如麦加朝觐者踩踏事件、印尼强烈地震海啸、缅甸强热带风暴事件、俄罗斯别斯兰校园人质事件等。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动员力量,已经日益全球化。新闻图片要着眼于全球生态和人类和谐共处,友好而客观地报道国际社会的对华援助。河南日报5月15日发表了《来自美国的凯尔西和牧勇士在北川县协助医生救治伤员》的图片;《大河报》5月14日用12个版面50多幅照片全面介绍灾情,部分图片报道了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中国青年报5月21日发表了《俄罗斯、日本医疗队已到成都》的组图;等等。对国际援华行动的客观图片报道,拓展了我国新闻信息的开放度,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在国际上,中国政府和媒体均赢得了良好信誉。
用不变的镜头拍出多变的画面,用平静的画面记录多难的世界,用深情解说灾难,用无声的图片昭示理性的思维。这是我们运用新闻图片开展灾难报道的成功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