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吕老,您刚才提到主席工作特别忙,他工作的时候,您给他照照片,他也不拒绝吗?
吕老讲述照片《毛主席正在写诗》 甄学宝摄
吕老讲述照片《毛主席在看人民日报》 甄学宝摄
吕厚民:他看文件的时候,不打招呼,就不好干扰他。所以我就萌生了一个想法,主席什么时候不看文件,看报纸的时候,争取给主席拍个照片。后来也是在杭州,有一天下午要去一个饭店会见金日成。下午大概是两点多钟,我和主席身边的两个卫士一块等着主席,出来以后一块上汽车到饭店去见金日成。主席从办公室走出来,看到我们一个一个地握手,还笑嘻嘻的,说好久不见了。实际上到那儿刚两天。后来主席说:"吕厚民你不是想拍我办公的照片吗?"我说:"是啊,我等了好久了!"他说那什么时候拍?我说现在就拍吧,来得及。主席说,那好吧,依着你,说完他就回他的办公室去了,他就写唐诗。我到我住的房子里拿闪光灯的分灯。当时闪光灯有两个灯,一个主灯,一个分灯。等我回去以后他已经坐在那里写上了,我就没有再影响他,找好角度,打上分灯。因为当时120相机只能拍12张。他唐诗写完了,就把当天的人民日报拿起来看。正好给我创造了一个机会。当天的人民日报头条的标题是美帝必败,古巴必胜。我说大标题真好,心里想拍了。12张拍完了以后,主席听我摇片子,说:"好了,完成任务了,走,见客人去。"那天开的是一辆吉姆牌汽车,车子比较宽。我和卫士长坐在前面,他和另外一个秘书坐在后面,一块到饭店去见金日成。这是我唯一的一次和主席坐在一个车里。
我和主席还单独照了几张相。和主席一起散步,走着想起来,我说主席咱们照张合影吧。他停下来就照,他从来不说咱们照过了,你怎么还照?从来没有。单独和主席照相的机会,恐怕我是最多的,因为我手里有相机。这是近水楼台,也是对主席的一种感情。所以后来我就选了几张小照片,夹在本子里,随身携带,这是有纪念意义的。(吕老拿出许多老照片为在场的人讲解)
拍摄经典照片需要合适的环境、气氛和机会
主持人:这就是那幅著名的《毛泽东在庐山》吗?那时候您真年轻。
吕厚民:是!这是在中南海颐年堂。这是在武汉。上午十点左右,我问值班人员,主席现在干什么?是不是批文件?他说在看报纸,我说看报纸没问题,咱们俩到办公室去。一走到门口,主席听到外面有点动静,一抬头,马上我就说主席好。说完主席好我就拿着相机进去,给他拍看报纸的照片。拍完以后,我说和主席一块照个相,我就站在主席身后。因为和值班的人,我们都谋划好了,就是给我和主席照完了,我再给他照。离开主席后又有一次机会,新华社派我去拍中南海国家领导人接见各种专业会议的代表。主席又看到我,他主动跟我握手,还问我最近到什么地方去了,情况怎么样。
主持人:我们知道,现在大学的教材里还有您的作品,是作为示范的。您如何把这个片子拍得这么好呢?
吕厚民:因为过去的机器不是现在这样全自动的。那时候的机器,功能很简单,熟悉它不是什么复杂的事。我没有出过任何技术事故。
主持人:您的技术很过硬。
吕厚民:不是很过硬,是主席保佑我的。没出过技术事故,所拍的东西都拍到了。因为当时的环境,气氛很随和。
主持人:主席在庐山的那个片子,特别经典,特别厚重。您能不能给我们讲讲,当时,您是如何抓住那一瞬间的?
吕厚民:还是因为当时的环境。关键在于主席的形象,伟人就是伟人,他是举世无双的。不管从哪个角度,正面也好,侧面也好的确与众不同。看这张照片,是1953年照的。那时中央政府二十四次会议刚结束,毛主席和周总理就站起来谈文件里的事。我集中精力选角度、抓情绪,至于他们说什么,根本听不见。你想要听他的,精力不集中,影响取景。拍了这一张以后,两个人就谈完了。差一点,都拍不上。而且当时我用另外一种机器,只有两张底片,还要放上一个一次性的灯泡闪光灯。这张照片是那种相机照的。当时要照不上,就照不上了。
主持人:一瞬间马上就过去了。
吕厚民:如果后来熟悉了,你要再想照,让主席再等一下,也是未尝不可。可当时不是这样,当时是1953年,离现在多少年了?半个多世纪了。所以这张照片,应该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这张是1961年在庐山。主席工作起来根本不考虑休息,更不出去散步。工作人员考虑,总在房子里看文件、批文件不行,就动员他出去散散步,爬爬山。我作为一个搞摄影的人,我比他们的心还急,主席有活动,我才能有机会照相。那天的天气,确实不错。开始上去以后,他和一个英文秘书(新华社的一个记者,叫林克,他是教主席英文的)坐在石头上谈话,我也拍了他们交流谈话的照片。后来主席一个人坐在石头上休息。正好侧过身来,往前面看,当时的云彩非常好,我就拍下了这张照片。
吕老讲述照片细节:毛主席在武汉蛇山被两个小女孩认出的故事 甄学宝摄
1953年正月十五,在武汉的蛇山。本来那天没安排到佘山上去,但主席突然提出要到蛇山上爬爬山。虽然事先没安排,也不熟悉情况,但是主席一定要去,还是上去了。开始有两个小女孩看着了。一个女孩说这是毛主席,身边的人员问她说,你怎么知道,她说毛主席有个痣子,越说,她越看,主席和一个小商贩交谈的时候,两个小女孩还盯着主席,一直看。就有了两个小女孩跟着主席的这张照片。
主持人:有一张照片是志愿军演出的时候,一个女志愿军去拥抱主席,那张是怎么拍的?
吕厚民:这张照片不是看演出,是主席和其他领导人一块在怀仁堂后院会见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观光团。接见他们的时候,这个女志愿军的任务是给主席献花,后面少奇和总理有另外的人给献。谁也没想到她献花,上去拥抱了毛主席,说明她对主席的崇敬,自己的感情控制不了。主席也没想到,五十年代初期,这还只是外国人的礼节。
主持人:那张照片,后来发表过吗?
吕厚民:发表过。
主持人:吕老,您对这种瞬间抓怕真的很拿手。
吕厚民:因为自己的任务就是要记录,用摄影机去记录社会,记录事件,记录一个人的活动过程。过了这个瞬间,就没有了,一去不复返了。所以搞摄影,搞摄像,就是要融入社会生活当中,要记录这些事件。
与同升和鞋店打官司
主持人:吕老,听说为了一张照片您和同升和鞋店还打过官司是吗?
吕厚民:这是几年之前。同升和在该店左侧临街展示橱窗中使用了我拍摄的摄影作品。在展示橱窗中,以涉案摄影作品为背景照片,展示了四双为领导人订制的皮鞋鞋样,橱窗下部有国家领导人曾到该店订制皮鞋的文字说明。所以有同志告诉我,人家主席的照片,你拿去做广告。其实,不是我做广告,是同升和它拿去做广告,没经过作者同意。后来经过交涉,同升和就把那照片撤掉了。
主持人:那就是说您胜诉了。
吕厚民:这是绝对没问题的。
新闻摄影要保持真实性、现场性、自然性
主持人:吕老,您说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有什么区别吗?
吕厚民:艺术摄影,就看拍什么了,花鸟鱼虫,或者拍山河,拍风光,那就是属于艺术方面的。现在有的后期用电脑处理。但是作为记者,作为新闻,我不主张在电脑里做后期不真实的处理,添油加醋的处理,这是不真实的。因为新闻要保持它的真实性、现场性、自然性,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遵守真实原则。这是第一位的。
主持人:吕老,您是咱们国家第一个在海外获奖的摄影家,是吗?
吕厚民:应该是比较早的,《欢送志愿军归国》,1960年在前苏联得奖。后来陆陆续续,也是在这前后,在德国得奖。1963年在古巴得一等奖。
主持人:吕老,您办过摄影展吗?
吕厚民:办了不少。包括现在,在上海还有一个影展。我大前天回来的。7月1号上海展出,主席的一百张照片,在上海美术馆。
吕老夫妇手捧毛主席为他们题字合影 甄学宝摄
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
主持人:吕老,虽然您现在退休了,但还很忙,能不能给我们讲讲您的退休生活?
吕厚民:闲不着,事情比较多。半个月以前,江苏的南通市委宣传部想让我去,一个月搞一次社会大讲堂。现在好多地方都有。
主持人:类似《百家讲坛》那种。
吕厚民:他们和我联系,我说带个光盘去,讲讲主席的有关故事。我进去一看,楼上、楼下一千多人,真是个大讲堂。在到南通之前,泰州听说南通搞这个活动,就和南通联系,南通市委宣传部说,因为飞机只能在泰州那边落地,南通还不能直接落地。后来泰州说这样吧,先到泰州讲,一讲就是半天。第二天又坐汽车去了南通。
主持人:您还经常采风吗?
吕厚民:是的。前一阶段《大众摄影》在湖北的荆门,后来又在上海郊区的昆山(千灯)古镇搞一些活动,顺便拍拍照片。后来,又跑到本溪去了,辽宁组织安排的,也是《大众摄影》编辑部。主要是拍工厂。这样一些事情一直陆陆续续不断。我想这样也好,这里跑跑,那里跑跑,和大家交流一下,也很好。顺便也拍一些新的,拿这种相机,带个中焦镜头、广角镜头。这也是自娱自乐,爱好。人家说你拍了有什么用?我也不知道有什么用。但是我想拍。拍完了以后,回来看一看,电脑处理一下,好的就留下,不好的在卡里删掉。这是爱好。
主持人:这是您的兴趣所在。
吕厚民:7月底又去大理参加摄影艺术节,虽然大理我去好几次,但还是去了,各地很多人去,大家热闹热闹。
主持人:都是同行聚会吧。
吕厚民:是,这很难得。东南西北摄影界的朋友都去了,这是好事。这是我们国家发展的结果、时代发展的结果,时代进步的结果、社会进步的结果。社会有这样和谐的气氛,大家有这样的条件,拿着照相机走南闯北,南北大交流,国内外大交流,这是好事。这也是宣传我们国家,宣传我们国家的大好河山。如果对旅游局来讲,他们也喜欢这样。外国人看了以后,觉得中国真漂亮。
几年之前我去瑞士日内瓦开会,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在会场的过道有一个大厅,就摆放了关于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的摄影作品,实际上也是宣传我们,宣传中国。有的老外看了以后,问这是什么地方,我们外国人能不能去。后来我们告诉他说中国任何地方都欢迎各国朋友去,都是开放的。他就讲有生之年,一定要到中国的这个地方去看一看。所以这种作用和影响还是很大的,所以现在拿相机的人越来越多,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特别是现在和谐社会,大家生活很安定,拿照相机的人越来越多,全民摄影。
主持人:您的晚年生活真是很有意义,也很让人羡慕。今天非常感谢您,给我们讲了那么多非常有意义的历史瞬间,以及您和伟人之间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在此我们也祝愿您今后的生活更加快乐!
访谈手记
怀着敬畏的心情,想象着红墙里神秘面纱后面的真实,我们来到了吕老家。门铃响后,莫名加速的心跳随着吕老及其夫人慈眉善目的笑容平静下来。
吕老向我们动情地讲述着毛主席的和蔼可亲,而他平易近人的话语和动作,让我们对他的讲述感同身受。
吕老的夫人一直慈祥地陪在吕老身边,不时地帮我们找照片,有时还以当事人的身份给我们讲述着主席和吕老的故事,她曾是毛主席身边的机要工作人员。整个访谈过程中,吕老和夫人表情中洋溢着的激情,言语中闪现着的默契,眼神中透漏着的温情,让人无不感受到吕老夫妇志同道合、相濡以沫、对生活充满热爱的情感。这份情感也一直感动着我们。离开吕老家,大家还依然沉浸在那份感动中。……天空格外蓝,阳光也无比的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