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堂和地狱之间
——评《摄影和摄影批评家》
■李楠 http://www.cnpressphoto.com 2009-04-09 20:39:05 来源:人民摄影报
0

  在几乎人人都可以摄影,人人都在评论摄影的当代,摄影的面目是清晰了还是模糊了?摄影的地位是崇高了还是低俗了?摄影对于现实和未来的意义是什么?摄影,在不间断地为现实世界留下履历的同时,它自己的履历表又是怎样的呢?

  《摄影与摄影批评家——1839年至1900年间的文化史》对摄影的早期遭遇做了一次比较全面和细致的梳理。原来,上述的疑问从摄影出生之日起就纠缠不休,短短60余年间几经反复,又不断发展。摄影所呈现出来的特性,被评论它的人们所认识、利用和论述,在不同的时期,这些由历史学家、诗人、摄影家、医生、哲学家、政治家等等组成的庞大而复杂的评审团一会儿把摄影送上天堂,一会儿又让它下了地狱。

  在摄影诞生之初,它被作为一个奇迹和伟大的发明。它的机械复制特性除了让人们发出“绘画死了”这句著名但不靠谱的惊呼之外,由此产生的中性视觉观使摄影具备了最真实最客观的美誉。旋即,因为同样的理由,摄影又被贬斥为造成“视觉文盲”的祸首,它只是机器的产物,因此和真正的文化艺术相冲突,它的最高地位也只能和印刷术相仿。但人们又发现,摄影的逼真和大量复制能够让艺术普及到大众,它在传播上的威力无以伦比。因此有人称它为“民主的艺术”。摄影是艺术还是一项科学技术手段?有趣的是,早期盛行的画意摄影没能彻底地回答这个问题,一位卡梅伦夫人所拍摄的失焦照片——这看起来和摄影精确再现世界的特性相悖,却使她赢得了艺术风格。模糊反而成为艺术感悟的象征,虽然摄影师同行们对此不以为然。其后,摄影强大的实用功能终于使人们在争论中艰难地休战:摄影是和绘画一样的艺术。摄影由此摆脱了它与工具和技术的简单联系,同时,它也不再单纯——摄影是真实的谎言,在自然性之外它有着复杂的社会性。人们似乎对摄影又喜爱又厌恶,它一直处于大众文化的江湖中,却又期许着来自知识精英的肯定。19世纪现代主义的背景下,摄影成为传播信息的良好载体,而摄影观更多地从现代人的文化隐喻上入手——摄影本身就是人类进步的一个矛盾象征。

  徘徊在天堂和地狱之间的摄影,在人间的道路愈来愈宽广,但它的灵魂似乎仍然和早年一样游移不定。鉴史以知今,当我们面对今时今日的摄影,或许会觉得过往的言论有些是那么可笑而偏颇,这就是我们对摄影认识的轨迹。它让我们明白:人类发明了摄影,却不能控制它的成长;今日的论断未必是将来的圭臬。摄影批评家们纷纷站在自己的角度为摄影造像,纷繁芜杂的意见却让摄影面貌模糊地在矛盾中前行。摄影愈发展,疑问愈多,也对,永远有问题提出来,摄影批评家们才有真正的踏实笃定。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 ] [字体: ] [打印] [关闭]
发表评论

会员名:   密 码: 论坛会员注册 查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cnpressphoto@gmw.cn
京ICP备19055723号  Copyright ©cnpresspho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