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解析摄影的立体蕴意
 http://www.gmw.cn 2008-09-09 21:20:05 来源:本网
0

  顾勇华

  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副总编辑 

  新闻摄影是平面摄影,平面摄影的表现力应不只是平面的。关于这一点,新闻摄影界已经有深入的研究,比如,人们熟知的“视觉冲击力”这一概念,说的就是对瞬间状态的平面记录如何给人以深刻的影响。再如,“深度报道”这一概念也已引入新闻摄影,不少同志就此写出了颇为精彩的业务论文。

  以上研究,都是对平面摄影的立体蕴意的解析。只是,这些研究主要是面向广大作者的,对于编辑、负责编辑部工作的报刊领导来说,还要进一步探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有大量的拍摄对象,很难说有多少“视觉冲击力”,也不容易策划出深度报道来,在这种情况下还有没有可能拍出精彩的新闻照片?其二,图片的文字说明是编辑工作的重要一环。有大量新闻照片,从画面上看缺少“视觉冲击力”、也非深度报道,但是的确蕴含着“人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新意,如何借助文字点评使其深意毕现?

  精彩的“画”理应是“有声”的

  先请看人民日报2005年10月8日华东写真版刊登的这组照片:

  这组照片发表时做了一个标题,叫《无声诗 有声画——品味新安江雾韵》,题意来自一首诗:“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富春江上寻。”(当然,标题也可用《诗有形  画有声》,在绘画中,“有形诗”是画的一个种类)。

  同时,有一段说明文字:

  上世纪60年代初,新安江水库大坝在浙江建德白沙镇建成。自此,白沙镇往下的新安江水四季清澈见底,水温常年保持在14—17摄氏度之间,形成了冬暖夏凉的独特小气候。江水与空气的温差,使江面常被一片雾气所笼罩,不断变幻的雾构成了当地一道奇特风景。

  那雾,来无影、去无踪。刚刚还是清澈澄绿的江面,一缕缕细纱一样的水汽转眼随风飘来,渐渐弥漫开去。于是,那青青的山,那弯弯的桥,那悠悠的船……都隐没在茫茫的雾海之中,一切似乎变得淡了,变得远了,飘然欲仙了……

  稍不留意,雾散了,梦醒了,依然是一泓清清的江水。

  这段说明,主要还是抒情而不是评说,但是,“有声画”这一概念从特点上看就是对画面蕴意的体味,而且,精彩的“画”理应是“有声”的。同时,这样的声音并非那种人人一看便知、便能说得出口的声音,而是要通过细细品味才能感悟的声音。

  并非任意一幅“画”都是“有声”的

  如同新闻报道一样,不是任何一幅新闻照片都有蕴意。突发事件报道的主要任务就是密切关注事件演变动态,日常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报道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播信息,并不要求这样的新闻照片能体现怎样深刻的含义。另一些照片则不同,由于记录了一个重要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图景,就具有了可以评说的蕴意。比如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登过这样一幅照片:

  工厂招工,十分普通的新闻事实,值不值得发表都两可。然而,“夫妻工”三个字让人有话可说了。一段时间以来,浙江义乌劳动力市场针对熟练工短缺、工人流动频繁不利于生产等问题,认真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企业切实为工人着想,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最受欢迎的办法就是夫妻都能上岗。依托着这样一个事实,这幅图片在采用的时候做了这样一个标题:《夫妻齐上岗  打工更安心》,同时由编辑配写了一篇评论,大大丰富了照片的表现力和意涵。

  善识“有声”之“画”是一项基本功

  长期以来,如何为文字报道配写新闻评论,我们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人民日报社的于宁同志、米博华同志都在这方面有杰出贡献)

  概括这些经验和理论,主要有这样一些。一是评论要依托新闻立论,因而新闻必须真实;二是所依托的新闻必须有话可说且人所未说;三是所说的话主要是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来展开,而不是一种专业的评点;四是所说的道理不能言不及义,不能作书生清谈;五是说话要有逻辑的力量、有文采,避免空洞的说教。还有其他一些要求。这些经验和理论,同样可以用来识别哪些新闻照片是可以据以发出声音的。

  有这样两幅照片,先看第一幅:

  图片说明是“入夏以来,(杭州)宋城泼水节上,游客们泼得好尽兴”。单看这一幅照片,并没有太多的话要说。再看同一时段拍的另一幅照片:

  图片说明是“杭州郊县临安藻溪村自来水已断流10多天,村民们只能从一处地下水源排队打取适量的饮用水”。应当说,单独看这一幅照片,也没有太多的话可说,只是对严重旱情一个侧面的反映。但当编辑把两幅图片联系起来之后,就有了可说的内容。后来,照片见报时加写的点评是这样写的:

  7月6日,第四届“杭州宋城泼水节”刚开幕,便引发争议。

  由于连日高温无雨,眼下,杭州的九溪断流了,钱塘江水位下降了,余杭面临3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临安旱得连饮用水都快供应不上了。而在宋城,每天半小时的“泼水节”活动要泼掉10多吨清水。

  虽然宋城景区负责人解释说,泼掉的水通过地面回收系统,被再利用于景区的绿化灌溉、冲洗厕所、清洁马路等,并没有太大的浪费。但是,泼水广场尽情戏水的欢笑声,依然深深刺激着从数百米甚至更远路程排队挑水的老农的神经。

  “宋城泼水节”作为旅游经营项目,每年可创造收益近千万元,而且在炎炎夏日为游客提供一个消暑的去处,本无可厚非,不然去年也不会被杭州市民评为“十大最受欢迎的夜游项目”。然而,今年这“泼水节”办得显然有些不合时宜。

  也许对企业来说,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如何兼顾社会效益,是一个永远需要慎重对待的课题。

  《华东新闻》 (2005年07月11日 第三版)

  好“画”能否“有声”考验眼光

  有这样一幅照片:

  这个画面很直观,“公开成本价,由您定售价”,一看便知是在玩虚功,似乎也没有多少话要说。但是,编辑并未局限于这幅画面来看问题,而是联想到眼下市场上常见的类似现象,把一个长期观察思考的问题,借这个机会发而为文,就很有说服力。这幅图编发时的标题是《对消费者不要玩虚的》,文字评点是这样写的:

  1月22日,济南泉城路一家商场在橱窗内打出醒目的告示:公开成本价,由您定售价。许多顾客走进去一看究竟,原来价格牌上写着两个价格,一是所谓成本价,另一个是建议零售价,顾客只需比成本价出价高1元即可成交。

  对于这种“新奇”的定价方法,顾客们顿生疑惑:成本价标得实在不实在消费者无从得知,这样虚晃一枪反而让人心里不踏实。重要的是商家要有诚信,只要真正讲诚信,价格以什么形式来标示又有多少区别呢!

  《华东新闻》 (2005年01月24日 第三版)

  由此可见,判读一幅“平面”拍摄的新闻照片,如果能借助新闻评论的经验、理论,就会有高人一筹的眼光,也就有可能通过精当的评说给人以启发,从而也就提升了“有声”之“画”的表现力,报道的“深度”也就在其中了。

  (顾勇华系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副总编辑)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 ] [字体: ] [打印] [关闭]
发表评论

会员名:   密 码: 论坛会员注册 查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cnpressphoto@gmw.cn
京ICP备19055723号  Copyright ©cnpressphoto.com